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不仅与第三产业中的某些产业相关,而且还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挥好金融业的核心产业地位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关注的是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情况,主要是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产业关联情况,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我国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整体产业关联情况,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法分析金融业与各具体行业的产业关联情况,然后比较二者的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今后金融业如何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研究的是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主要是当前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情况不是很明朗,主要在于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情况不是很清晰,本文结合前人的经验,深入对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整体产业关联情况,以及金融业与三次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展现金融业与各行业的关联情况,在制定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本文的研究脉络和基本结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整体产业关联情况,分别利用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流量表,分别分析直接依存度和完全依存度,其次对金融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进行分析,最后对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利用2005年-2013年的行业统计年鉴中增加值的部分,采用灰色系统中经过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对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给细分行业进行灰关联分析,分别对金融业与第一、二、三次产业行业大类或各细分行业进行灰关联分析,分别分析的好处就是能够在不受其他产业的影响下研究本产业内金融业的关联情况,能够更确切地观察到灰色系统关联的分析结果。第四部分,主要对二者方法的分析结果比较以及启示。最后一部分就是根据所得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以及根据结论所提出的建议,以供参考。本文大致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第一、从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比前人分析的更为细致,第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为严谨的结论。不足在于:第一、仅仅对我国的金融业情况分析,没有考虑国外的情况,第二、分析时,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再对金融业进行细分,对金融业内部各行业的分析带来不便。第三、数据搜集的滞后性,更新不及时。大致的结论:投入产出法适于从静态角度和整体情况分析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灰色系统法适于从动态角度和细分行业分析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金融业与第二、三产业及各细分行业的关联效应较好,金融业与第一产业及各细分行业的关联效应较弱。
【关键词】:金融业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 灰色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N94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18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1-12
- (一)选题背景11-12
- (二)研究意义12
- 二、研究现状综述12-15
- (一)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12-14
- (二)从灰色关联角度研究14-15
-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6
- (一)研究思路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四、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16-17
- (一)创新之处16
- (二)不足之处16-17
- 五、本文研究脉络与基本结构17-18
- 第二章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金融业产业关联分析18-39
- 一、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介绍18-19
- 二、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19-39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20-23
- (二)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依赖度分析23-30
- (三)金融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分析30-32
- (四)金融业的产业波及效果分析32-39
- 第三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金融业产业关联分析39-54
- 一、灰色关联理论的基本介绍39-40
- 二、金融业与各细分行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40-54
- (一)灰色关联模型与实证分析40-41
- (二)金融业与第一产业各细分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41-47
- (三)金融业与第二产业各行业大类的灰色关联分析47-49
- (四)金融业与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49-54
- 第四章 投入产出法与灰色关联法的比较54-60
- 一、方法比较54-56
- 二、结果比较56-58
- 三、启示探讨58-60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0-62
- 一、结论60-61
- 二、建议61-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斌,马柯,张立生;河南旅游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岩,金浩,李延军,赵冬云;产业关联效应的计量分析及主导产业的选择[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吴汉贤;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5期
4 刘志彪;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动态分析方法初探[J];统计研究;1992年04期
5 柳坤;申玉铭;张旺;曾春水;;河南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6 尹希果;梁艳菊;谭志雄;赵胜方;;我国环保产业关联效应的静态比较分析[J];统计与预测;2006年03期
7 胡春阳;刘静茹;;基于SNA的奥运会产业关联效应测算体系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7年07期
8 张彦;;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34期
9 韩顺法;;我国知识产业关联效应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4期
10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娟;;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朱祁连;;全球化经济下区域与城市的产业集聚战略[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艳辉;;上海市创意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绍兴市社科院 高雅芳;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N];绍兴日报;2011年
2 王苹 钟声 胡燕;提升文化产业 打造成都经济发展新支柱[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叶健;变产业基础优势为竞争力的高效转化[N];辽宁日报;2008年
4 实习生 沈靖 本报记者 周晓东 整理;承接产业转移思考与建议[N];江淮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永珍;石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N];福建日报;2009年
6 陈芳平;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N];兰州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绩骄人[N];人民日报;2010年
8 ;山西要全面发展必须建构优势产业群[N];发展导报;2002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张来春;试析创意产业的经济效应与发展条件[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翁智刚 谢强;制度创新与产业簇聚[N];四川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宗祥;湖南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许庆武;地方特色大米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庆;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比较[D];河南大学;2015年
2 杨佳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关联效应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年
3 费洁;江苏衰退产业及其退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王溶花;当代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罗丽娜;外资进入与工业行业污染:基于产业关联效应的经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6 卢联芳;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何风娟;南通接轨上海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石林;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9 王颖瑞;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10 丁秀梅;东营市产业转型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6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