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渤海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洋微生物是各种生源要素循环的参与者,其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认识区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黄海和渤海为研究背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454-焦磷酸测序),研究黄、渤海表层沉积物环境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黄、渤海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共获得16S rRNA V4-V6区优化序列124147条,平均碱基长度为395bp;检测到的细菌类群归属于58个门,160个纲,294个目,440个科,770个属。每个分类单元中未能确定其分类地位的细菌类群,从门到属所占比例由36.2%逐渐增大到67.4%。黄、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中的优势细菌类群在门类水平上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其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在淡水环境与海水环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门类的细菌在各采样站位无显著差异(p0.05)。纲水平上,研究区域的优势细菌类群为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和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其中,δ-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为整个黄、渤海区域表层沉积环境中的优势类群,所占比例从河口区的24%到黄、渤海中部的73%逐渐升高。p-变形菌纲和嗜热油菌纲为河口区的优势类群,前者所占比例为17-21%不等,接近δ-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的水平,后者所占比例在6-7%之间。未确定分类地位的细菌类群所占比例由河口区的33%逐渐降低到黄、渤海中部的13%。黄、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Shannon-Weaner指数变化范围为3.32-9.24(均值7.86),Chao I指数变化范围为887-3673(均值2088),总体来看,渤海海峡附近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他站位之间差异较小。丰富度指数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北部,低值区出现在双台子河及黄河河道处。基于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特征相似的站位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聚类位置较为接近。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OC)、总氮(TN)和总磷(TP)与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依次为0.513、0.468和0.554),与丰富度指数不显著相关p0.05)。应用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探讨盐度、pH、中值粒径(MD)、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OC)和叶绿素a (Chl a)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OC(0.756,p0.05), TN (0.697,p0.05), TP (0.705,p0.05),盐度(-0.512,p0.05)和pH(-0.531,p0.05)是影响黄、渤海表层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各环境因子对黄、渤海区域不同站位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亦有差别,双台子河和黄河河口区受有机碳影响较大,渤海和北黄海中部受总氮和总磷影响较大,黄海中西部胶州湾区域受盐度影响较大,而莱州湾海域受pH影响较大。
【关键词】:细菌群落 沉积物 焦磷酸测序 黄海 渤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3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1 文献综述13-24
- 1.1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进展13-20
- 1.2.1 近海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13-14
- 1.2.2 海洋微生物的功能14-17
- 1.2.3 影响生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17-18
- 1.2.4 研究方法进展18-20
- 1.3 黄、渤海研究进展20-22
- 1.3.1 黄、渤海自然概况20-21
- 1.3.2 黄、渤海生源要素分布特征21-22
- 1.3.3 黄、渤海微生物群落特征22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22-24
- 2 研究区域与实验方法24-28
- 2.1 研究区域和站位设置24
-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24
- 2.3 分析方法24-28
- 2.3.1 沉积物颗粒粒径24-25
- 2.3.2 总氮和总磷25
- 2.3.3 有机碳25
- 2.3.4 叶绿素α25
- 2.3.5 样品DNA的提取及高通量测序25-26
- 2.3.6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划分26-27
- 2.3.7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27
- 2.3.8 统计学分析27-28
- 3 结果与讨论28-54
- 3.1 黄、渤海沉积环境上覆水温度和盐度28-29
- 3.2 黄、渤海沉积物颗粒中值粒径与有机碳的分布特征29-30
- 3.3 黄、渤海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30-32
- 3.4 黄、渤海沉积物叶绿素α分布特征32-33
- 3.5 细菌群落结构33-48
- 3.5.1 有效序列统计33-34
- 3.5.2 稀释性曲线及覆盖度34-35
- 3.5.3 细菌群落组成35-44
- 3.5.4 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44-45
- 3.5.5 黄、渤海沉积物样品相似性45-48
- 3.6 统计学分析48-51
- 3.6.1 Pearson相关性分析48
- 3.6.2 典型对应分析48-51
- 3.7 小结51-54
- 3.7.1 盐度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1
- 3.7.2 沉积物颗粒粒径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1-52
- 3.7.3 有机碳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2
- 3.7.4 营养物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2-54
- 4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68
- 撰写或已发表论文68
- 参会经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薇;郭逍宇;赵霏;;湿地芦苇根结合好气细菌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2 李金金;倪加加;李学梅;颜庆云;余育和;;南方大口鲇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其胃肠分化的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4期
3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0年03期
4 彭青;谢冰;袁琦;黄智婷;崔璐璐;王文婷;;青草沙水库蓄水期间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5 陈浩;赵海涛;姚振飞;孙红军;胡健;;饵料对蚯蚓粪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2期
6 孙进;于敏;任晓亮;张月月;宋福来;祁自忠;;海藻叶面附着细菌群落生理特性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4期
7 张书颖;谢曙光;;菲厌氧降解对细菌和古细菌群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1期
9 邹媛媛;刘琳;刘洋;赵亮;邓启云;吴俊;庄文;宋未;;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固有细菌群落的多样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10 张虹;任国领;曲丽娜;丁海燕;张莹;黄永红;;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铁英;Lotta Martensson;包晓东;郑伟文;Ulla Rasmussen;;稻田中蓝细菌群落的多态性[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熊金波;孙怀博;彭飞;林先贵;薛娴;褚海燕;;青藏高原短期增温实验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的快速响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盛荣;秦红灵;张苗苗;吴金水;魏文学;;不同土壤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细菌群落演替规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英;滕齐辉;曹慧;胡锋;崔中利;;淹水和旱作水稻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分布[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世颖;杨林章;;两种氧化铁纳米材料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的研究[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明露;刘文君;李翠萍;张灿;顾军农;;碳龄对活性炭出水及碳颗粒表面细菌群落的影响[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夏耘;郁二蒙;余德光;谢骏;王广军;李志斐;;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生物絮团不同形成阶段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魏丹;杨谦;张军政;王爽;周宝库;李伟群;;黑土区长期施肥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周涛;唐金玉;王岩;;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主养草鱼水体中细菌群落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严陈;钟文辉;林先贵;朱建国;贾仲君;;大气CO_2浓度升高改变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结构[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彤;美绘制人体细菌群落分布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薇;有机质来源对洱海底泥垂向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杨凤龙;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对石油烃污染的响应及其降解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马大卫;南极苔原土壤细菌群落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朱超;环境因素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群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瑾丰;华南地区典型水稻土中磷化氢的分布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琳;长期施肥和土地利用方式对X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古钧;汪洋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唐凤;乌鲁木齐10号冷泉细菌地震前后群落变化及与地震的响应关系[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新;不同盐碱程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丁慧;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7 王凯;黄渤海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刘瑞娟;蟹虾贝混养系统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罗娇;北天山地区地震前泉水细菌群落异常反应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10 陶少强;秸秆还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及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黄渤海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