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八门城地区第四系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
发布时间:2020-10-29 18:03
本文以天津市中北部八门城地区第四系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大量地质工作,总结了八门城地区的第四系特征,进而分析了沉积环境演化规律,为城市建设需要的应急水源地的合理开采利用、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了基础依据。本次研究在前人的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地质钻探、样品测试等手段,取得了大量的野外原始资料。在综合整理分析原始调查资料、测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理论,阐述了研究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沿革、基本特征,将其由老到新划分为上新世-早更新世杨柳青组上段、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欧庄组、晚更新世-全新世杨家寺组、全新世高湾组以及全新世歧口组5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对地质基准孔进行了沉积相系统划分,结合取得的测井资料完成了测井沉积相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上对区内所有钻孔进行了沉积相分析以及垂向及横向对比,完成了第四纪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并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着重考虑其物质组成、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空间分布及变化等因素,对浅表第四纪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进行了精细研究。将八门城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按古地理学、岩相学划分为冲海积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及湖盆区。冲积平原区进一步细化为河道带、泛滥盆地分区。湖盆区进一步细化为湖泊、湖泊三角洲分区。冲海积平原区主要为海相三角洲前缘分区。此外研究表明,自第四纪以来,八门城地区共见有两次比较明显的海侵过程,即第Ⅰ和第Ⅱ海侵层,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数次相应的古海岸线变迁。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27;P624
【部分图文】:
1引言4图1-1技术路线图1.4.2遥感解译本次遥感解译研究选择了五种不同类型、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源,主要包括TM影像数据(1985年12月)、ASTER影像数据(2002年5月)、Landsat-7卫星数据(2003年5月)、Landsat-8卫星数据(2016年8月)、资源三号卫星数据(2014年4月),并进行了多波段融合(表1-1)。
2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102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研究区位于天津市辖区的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0′~117°45′,北纬39°30′~39°40′,行政区涉及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和唐山市玉田县,总面积397.4km2。研究区内交通便捷,有塘承高速公路、津榆公路(205国道)通过,并与宝白、宝芦、芦玉、津围、唐通等省级公路和连接县城与村镇的县级、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图2-1)。图2-1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研究区地处燕山山脉与渤海湾之间,地貌上属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的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冲海积平原区,是潮白河水系同滦河水系的汇集地带,同时受海水作用影响,地势宽缓,自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标高约1~4m,地形坡度为0.1‰~0.3‰,地形地貌简单,北部为冲积平原,高程约4~10m;研究区南部为冲海积平原,平均高程约为4m左右。境内河道纵横,主要行洪河道为蓟运河等,均从西北流向东南,汇入海河后经天津市区至塘沽入海。研究区内洼淀开阔,河渠密布,湿地为黄庄洼湿地。2.2地质概况根据《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研究区Ⅰ级构造单元隶属于柴达木华北板块,Ⅱ级构造单元隶属华北陆块,Ⅲ级构造单元隶属华北盆地(图2-2)。图2-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2012)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259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27;P624
【部分图文】:
1引言4图1-1技术路线图1.4.2遥感解译本次遥感解译研究选择了五种不同类型、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源,主要包括TM影像数据(1985年12月)、ASTER影像数据(2002年5月)、Landsat-7卫星数据(2003年5月)、Landsat-8卫星数据(2016年8月)、资源三号卫星数据(2014年4月),并进行了多波段融合(表1-1)。
2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102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研究区位于天津市辖区的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0′~117°45′,北纬39°30′~39°40′,行政区涉及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和唐山市玉田县,总面积397.4km2。研究区内交通便捷,有塘承高速公路、津榆公路(205国道)通过,并与宝白、宝芦、芦玉、津围、唐通等省级公路和连接县城与村镇的县级、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图2-1)。图2-1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研究区地处燕山山脉与渤海湾之间,地貌上属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的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冲海积平原区,是潮白河水系同滦河水系的汇集地带,同时受海水作用影响,地势宽缓,自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标高约1~4m,地形坡度为0.1‰~0.3‰,地形地貌简单,北部为冲积平原,高程约4~10m;研究区南部为冲海积平原,平均高程约为4m左右。境内河道纵横,主要行洪河道为蓟运河等,均从西北流向东南,汇入海河后经天津市区至塘沽入海。研究区内洼淀开阔,河渠密布,湿地为黄庄洼湿地。2.2地质概况根据《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研究区Ⅰ级构造单元隶属于柴达木华北板块,Ⅱ级构造单元隶属华北陆块,Ⅲ级构造单元隶属华北盆地(图2-2)。图2-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2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敏;漆家福;杨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特征[J];地质科学;2012年03期
2 秦永鹏;侯献华;郑绵平;杨振宇;李洪普;施林峰;;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ZK02孔的磁性地层及其古环境研究[J];地质论评;2012年03期
3 胥勤勉;袁桂邦;张金起;秦雅飞;;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1年08期
4 王强;李从先;;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5 汤良杰;万桂梅;周心怀;金文正;余一欣;;渤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6 陈宇坤;李振海;邵永新;王志胜;高武平;杨绪连;;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研究[J];地震地质;2008年02期
7 王强;袁桂邦;张熟;刘增寿;王卫东;刘志杰;庄振业;;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8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肖尚斌;;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3期
9 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7年03期
10 王强,田国强;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2861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