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黄景区典型人为与自然源碳氮磷贡献与钙华沉积特征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X143;P931
【部分图文】:
九-黄景区水体碳氮磷变化及钙华沉积特征9(a)(b)图(2-2)2019年九-黄景区水体Ca2+与HCO3-浓度变化趋势图Figure(2-2)Ca2+andHCO3-concentrationtrendsinwatersofJiuzhaiandHuanglongscenicspotsin2019从采样时间上来看,九寨沟景区水体在4月和9月的Ca2+与HCO3-浓度差异不大,相对稳定。而黄龙景区水体在高海拔采样点(转花泉与五彩池)9月的Ca2+与HCO3-浓度明显要比4月高。这可能是九寨沟水体中HCO3-主要来源于大气CO2,受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而黄龙景区水体HCO3-主要来源地下岩溶水的出露地表,当水量大的时候,地下岩溶水的Ca2+与HCO3-浓度也越大。同时黄龙景区在低海拔采样点(争艳彩池与迎宾池)9月的Ca2+与HCO3-浓度明显要比4月低。这可能是因为9月为丰水期,冰川融化形成的地下径流流量加大,增加了黄龙景区水体源头转花泉的Ca2+与HCO3-浓度,同时,由于水体流量加大,流速加快,水流紊动剧烈导致水体中的HCO3-脱气加速,以及其它因素影响下导致钙华沉积速率加快,因此,当水流到达景区底部时水体Ca2+与HCO3-浓度比4月份更低。图(2-3)2019年九-黄景区水体HCO3-/Ca2+变化趋势图Figure(2-3)ThechangetrendofHCO3-/Ca2+inthewaterbodyofJiuzhaiandHuanglongscenicspotin2019
九-黄景区水体碳氮磷变化及钙华沉积特征11(g)(h)(i)(j)图(2-4)2019年九-黄景区钙华样品表观图Figure(2-4)ApparenttravertinesamplesofJiuzhaiandHuanglongscenicspotsin2019钙华本质上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容易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表观特征,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这些样品的不同与相似之处,可以结合钙华样品的图片对其表观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黄龙景区H1-1号钙华样品见图(2-4)的(a)图,钙华样品采集于黄龙转花泉泉眼附近,样品呈黑黄色,混有少量黑色泥土,样品密度低,硬度不高,表面覆盖有黄色的微生物膜,表明生物参与钙华沉积痕迹明显。黄龙景区H1-2号钙华样品见图(2-4)的(b)图,钙华样品采集于黄龙转花泉泉眼附近,样品呈纯白色,样品密度大,硬度极高,样品整体没有明显的生物附着,表明生物几乎没有参与钙华沉积。黄龙景区H2-1号钙华样品见图(2-4)的(c)图,钙华样品采集于黄龙五彩池栈道下,样品呈黄色,样品密度较大,硬度较高,样品表面有明显的微生物附着,表明生物参与钙华沉积痕迹较明显。黄龙景区H2-2号钙华样品见图(2-4)的(d)图,钙华样品采集于黄龙五彩池远离栈道10m处,样品呈纯白色,样品密度较大,硬度较高,样品整体没有明显的微生物附着,表明生物几乎没有参与钙华沉积。
九-黄景区典型人为与自然源的碳氮磷贡献特征21冈叶(JZ-QGY)全碳含量低于九寨沟长松针(JZ-CSZ),而全氮与全磷含量远高于九寨沟长松针(JZ-CSZ)。黄龙沟杜鹃叶(JZ-DJY)全碳含量远高于黄龙沟短松针(JZ-DSZ),而全氮与全磷含量高于黄龙短松针(JZ-DSZ)。整体来看,九-黄景区植物凋落物叶片全氮含量与全磷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氮磷物质在凋落物叶片中关系密切。3.1.2九-黄景区典型人为与自然源碳氮磷快速淋溶特征(1)九-黄景区人为源TOC快速淋溶特征图(3-3)九-黄景区栈道粉尘TOC溶出量与速率变化图Figure(3-3)TOCdissolutionrateandvelocitychangeoftheplankinJiuzhaiandHuanglongscenicspots九-黄景区栈道粉尘淋溶TOC浓度与速率变化见图(3-3),九-黄景区栈道粉尘TOC溶出量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通过对不同景区采样点TOC溶出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景区采样点TOC溶出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ig.=0.00<0.01)。从大粒径栈道粉尘分析,TOC48h最大溶出量17.36mg/g,出现在黄龙景区五彩池栈道粉尘,远高于其它栈道粉尘溶出量。从小粒径栈道粉尘分析,黄龙景区五彩池与争艳彩池小粒径栈道粉尘分别以7.29mg/g和7.75mg/g的48h溶出量远高于其它小粒径栈道粉尘。同时黄龙景区所有栈道粉尘的48hTOC溶出平均含量约为九寨沟景区栈道粉尘的1.95倍,这可能与采样期间黄龙景区人流量高于九寨沟景区相关。九-黄景区栈道粉尘TOC溶出速率在经过初期短时间的极速衰减后,以速率接近0的量进行缓慢溶出。从图(3-3)中分析九-黄景区栈道粉尘在前1hTOC溶出速率最大且远高于其它时间段,此阶段TOC溶出速率范围为1.55-10.93mg/(g.h),通过计算,九-黄景区所有栈道粉尘前1hTOC溶出总量占48h溶出总量的62.82%,其中最高占比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维秀;;景区归来话保护[J];湖南林业;2006年11期
2 王文斌;马捷;;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1期
3 石云霞;九寨沟旅游 喜忧参半 引人关注[J];商场现代化;2005年21期
4 张宏敏;付能强;余娟;刘碧华;;遗产型景区应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浅析——以九寨沟“10.2”事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5 周子琦;黄帅;张启源;周志龙;张博;;情景预防理论在景区事故预防中的应用——以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为例[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4年02期
6 冯刚;戈鹏;冉建华;;智慧景区九寨沟[J];科技创业家;2010年02期
7 甘建军;郑黎明;;四川九寨沟—黄龙核心景区景观地质环境和水循环系统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8 张津京;;九寨沟领秀“数字景区”[J];互联网天地;2007年02期
9 王毅;陈又麟;余业;;九寨沟景区“8·8”震后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年03期
10 本刊通讯员;桑吉;;这边风景更好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创建工作侧记[J];中国民族;201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英;3S技术支持下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阎友兵;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贾跃千;游客景区体验的构成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梦;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远明;九-黄景区典型人为与自然源碳氮磷贡献与钙华沉积特征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年
2 马军;基于3G传输的九寨沟景区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俊义;九寨沟黄龙地区景观钙华的特征与成因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于志多;九寨沟数字化景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芳;九寨沟景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高雪莲;官鹅沟景区与当地乡村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7 魏来;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菲菲;黄果树智慧景区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杨陛;旅游景区的空间关系[D];厦门大学;2017年
10 李晋;绍兴兰亭景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2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