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拜城凹陷晚期生烃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4:59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隆起和天山造山带之间,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天山山前大型逆冲褶皱系及一系列逆冲断层,构成了库车坳陷现今“四带三凹”的构造格局。拜城凹陷位于库车坳陷中部,分割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沉积的中、新生界厚度巨大,埋藏深。本次研究重点对侏罗系烃源岩类型和成熟度进行分析,并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对侏罗系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行研究。拜城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综合评价结果认为,烃源岩纵向上表现为中下部较厚,上端较薄;平面上沉积中心从卡普沙良河剖面-老虎台一线向南迁移到阿瓦特河剖面-大北1井一线,分布由北厚南薄变成南北对称。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烃源岩属于中等级别烃源岩,属于Ⅲ型有机质。恰克马克组烃源岩属于中等-好级别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结合地质资料、地化资料、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进行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模拟计算。埋藏史模拟研究表明,拜城凹陷东部侏罗系地层的最大埋深最深,其次是中部,西部的深度最小;沉积速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沉积厚度为东部最深,中部其次,西部最浅。热演化史模拟研究表明,拜城凹陷热演化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整体而言热成熟度较高,生烃门限相差不大。生烃史模拟研究表明,拜城凹陷烃源岩现处于快速生烃时期,并处于大量生气阶段。在库车坳陷内,对比阳霞凹陷和乌什凹陷的模拟结果认为,拜城凹陷侏罗系地层沉积厚度最大,其次是阳霞凹陷,乌什凹陷最低;拜城凹陷最早进入低成熟阶段,其次是阳霞凹陷,最后是乌什凹陷。在热演化程度上拜城凹陷最高,阳霞凹陷次之,乌什凹陷最次。三个凹陷现在都处于大量生烃阶段,累计生烃量拜城凹陷最高,其次是阳霞凹陷,乌什凹陷最少。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烃源岩,拜城,生烃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3据,结合盆地实际地质情况,恢复地层埋藏史。(3)热演化史模拟计算收集拜城凹陷钻井基础数据,利用盆模软件在埋藏史的基础上模拟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度史,进而研究烃源岩热演化特征。(4)生烃史模拟在热演化史模拟基础上,同时利用相关地化参数进行单井生烃史模拟,绘制生油和生气量和生烃速率图,确定生烃高峰。(5)坳陷内对比分析结合单井的热史模拟和生烃史模拟结果,在库车坳陷中把拜城凹陷与其他两个凹陷的烃源岩对比,从源岩优劣和生烃潜力进行分析评价。1.5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在收集研究区及邻区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钻井资料和野外地调数据分析拜城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分布状况;收集相关地化资料,对部分样品做相关测试,来确定烃源岩的相关参数特征;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地化资料,通过盆模软件对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进行研究。在坳陷内对比其他凹陷的烃源岩,为拜城凹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奠定理论基矗图1-1技术路线图

位置,库车,地层,拜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5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2.1研究区位置概况库车坳陷现今呈现“四带三凹”的构造格局,四带由北向南分别为北部单斜带、克拉苏一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前缘隆起带,三凹由西向东分别为乌什凹陷、拜城凹陷、阳霞凹陷(图2-1)。东西方向相对较宽,南北方向相对较窄,坳陷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图2-1研究区位置图(据梁狄刚等,2004修改)研究区拜城凹陷位于库车坳陷中部,分割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为古近纪—新近纪的凹陷,沉积的中、新生界厚度巨大,埋藏深,是由于天山隆升、挤压一系列地质运动而形成的向斜凹陷带,要比克拉苏构造带拉克区北侧的向斜规模更大,所以使得克拉苏构造带在地震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2.2地层沉积特征库车坳陷主要发育中生界和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其沉积地层巨厚(石昕,2000)。由于沉积物的物源供应区和沉积动力、沉积环境的不同,导致库车坳陷不同地区地层的发育也不同。剖面组成由下到上主要发育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

柱状图,库车,柱状图,地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7图2-2库车坳陷地层柱状图(据梁狄刚等,2004修改)2.3构造演化特征塔里木盆地是叠合盆地典型的代表,盆地由早期裂谷盆地、中期克拉通盆地和晚期周缘前陆盆地等多期原型盆地叠置而成,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梁狄刚,2004)。库车地区的构造变形由北向南发生。在古近系沉积前,由于挤压作用,使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石油学报;2013年02期

2 冯昌格;刘绍文;王良书;李成;;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3 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4 汤良杰;万桂梅;王清华;金文正;杨文静;;库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孟军,卢双舫;库车坳陷两期成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3年05期

6 朱光有,金强,张林晔;用测井信息获取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研究[J];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7 赵孟军,张宝民;库车前陆坳陷形成大气区的烃源岩条件[J];地质科学;2002年S1期

8 贾承造;顾家裕;张光亚;;库车拗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J];科学通报;2002年S1期

9 赵孟军,卢双舫,李剑;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6期

10 何光玉,卢华复,王良书,贾东;库车盆地烃源岩特征及生烃史特征[J];煤炭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文凯;瓦石峡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本文编号:2866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6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