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上二叠统烃源岩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发布时间:2020-11-03 21:13
   本文研究区为松辽盆地北部及盆地北部东缘、西缘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北部的蘑菇气、索伦、林西、大石寨地区、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及松辽盆地东缘的黑龙江省阿城、伊春等地区。通过6条实测剖面与盆地内31口钻井资料对研究区晚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及烃源岩类型、展布特征、地化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上二叠统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进行探究,并开展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有利区预测工作。研究区晚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主要从岩性及地层发育特征入手。研究发现:研究区晚二叠世地层受控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以东地区;松辽盆地北部西缘主要发育以大套泥岩、泥板岩、泥页岩等为代表的林西组;松辽盆地北部主要发育以泥板岩为代表的四站板岩组与以蚀变安山岩、蚀变粉细砂岩、泥板岩为代表的林甸蚀变火山岩组;在松辽盆地北部东缘主要发育红山组,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细砂岩为主;研究区整体晚二叠世地层发育呈现出西厚东薄的特点,盆地北部地层发育厚度四站板岩组普遍大于林甸事变火山岩组(钻井钻遇厚度)。综合野外实测剖面与钻井的岩性、沉积构造、砂泥岩发育特征等因素对研究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地层主体为陆相环境;砂体展布特征揭示研究区有三个物源,分别为东北部佳木斯古陆、西北部额尔古纳古陆、西南部林西地区,其中东北部与西北部是其主要物源方向;研究区晚二叠世主要发育泥岩相、砂岩相、泥岩-砂岩相、砂岩-泥岩相4种岩相及湖泊、三角洲2种沉积相类型;砂岩相、泥岩-砂岩相对应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相,砂岩-泥岩相、泥岩相对应发育深湖-半深湖相。对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类型以泥岩、泥板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泥岩展布特征类似,泥地比呈现出四周低,中间高的特点,由盆地周边到盆地中央,泥地比由40%提高志70%,以四深1井为代表的肇源地区泥地比高达73.6%。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区中等-好烃源岩样品占比超过72%,指示有机质丰度高;研究区77件样品显示全区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剖面与钻井发育Ⅱ型干酪根,个别钻井样品测试数据显示为Ⅰ型干酪根;最高热解温度、镜质体反射率、成岩阶段指标指示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为高熟-过成熟阶段;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具备生烃潜力,但热演化程度较高,以生气为主。结合研究区上二叠统岩相古地理特征、烃源岩特征,综合前人对该区域的构造热演化、埋藏史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北部西缘索伦地区与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地区为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有利区。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烃源岩,盆地,地层


第1章绪论6判断有机质成熟度;③地层对比划分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等时地层进行总结归类,对研究区进行地层描述时简化为松辽盆地北部西缘、松辽盆地北部、松辽盆地北部东缘。④成岩阶段研究通过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相关技术手段,研究上二叠统成岩阶段。⑤综合研究方法综合岩相划分、烃源岩展布、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岩石学等方法研究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有利区的预测。2.技术路线本次论文的技术路线是:在充分收集前人有关松辽盆地北部地区的地质、钻井资料与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野外剖面实测、样品测试分析等工作。首先通过前人研究对研究区的基础地质背景、构造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地层发育特征等进行梳理总结,结合野外实测剖面与钻井资料对研究区晚二叠世地层展布特征、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烃源岩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前人关于研究区上二叠统埋藏史及生烃史的研究对研究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分析,进一步划定研究区烃源岩的有利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油气勘探提供研究依据(图1.1)。图1.1技术路线图

位置,盆地,松花江,丘陵


第2章研究区地质背景9第2章研究区地质背景2.1研究区概况本文研究区为松辽盆地北部及盆地北部东缘、西缘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北部的索伦、大石寨、蘑菇气地区、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及松辽盆地东缘的黑龙江省阿城、伊春等地区(图2.1)。松辽盆地是叠置于古生代基底之上的大型中-新生代盆地,整体为NNE向展布,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面积约26×104Km2,松花江以北地区统称松辽盆地北部,面积12×104Km2(崔宝文,2018、郭刚,2017)。嫩江-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水系贯穿盆地平原地区,平均海拔在100m左右,相对高差小于40m,地势相对平坦。松花江穿越研究区北部,西北部有大面积草原;盆地周围为山脉和丘陵,东部为张广财岭,西部为大兴安岭,南部为康平-法库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年平均气温3.1℃,年降水量为414.8mm,无霜期约135天;研究区交通条件便利,铁路、公路网十分发达(邢大全,2015)。图2.1研究区位置及构造分区

分布图,岩相,地理,资料


第3章研究区上二叠统岩相古地理特征13第3章研究区上二叠统岩相古地理特征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沉积作用,重塑沉积环境,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查明沉积岩层中所蕴藏的油气的资源并指导这些资源的预测和普查勘探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在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测剖面、收集资料的地层岩性特征,砂泥比值,厚度参数,进而编制岩相古地理图,以对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的古地理格架有一个整体的掌握,进而预测研究区的烃源岩形成环境和分布规律(邱余波,2012)。本次论文综合6条实测剖面,31口钻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李福来,2009、曲希玉,2013、陈夷,2015、张健,2019,唐大民,2016)、地质图及地质志等成果资料,对研究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图3.1)。图3.1研究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资料分布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大全;刘永江;唐振兴;李伟民;贺君玲;梁琛岳;崔洋;张丽;;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格局及演化探究[J];世界地质;2015年02期

2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年11期

3 陈夷;康志宏;杨小峰;周磊;童雪飞;徐元强;;松辽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石炭-二叠系构造体系与沉积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02期

4 唐友军;张凯;苏飞;张健;;过成熟烃源岩评价指标探讨——以扎鲁特地区鲁D_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2期

5 李艳;张秀颀;逯晓喻;崔洋;唐振兴;王斌;贺君玲;黄志龙;;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6 曲希玉;张满利;刘立;王德海;邱隆伟;;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5期

7 黄志龙;王斌;张秀颀;唐振兴;贺君玲;逯晓喻;;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潜力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3期

8 胡文瑞;鲍敬伟;胡滨;;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4期

9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飞;张健;王杰;方慧;钟清;;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J];地质通报;2013年08期

10 张抗;;东北地区油气领域接替形势展望(代序)[J];地质通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怀仁;松辽盆地烃源岩形成环境与页岩油地质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2 李宁;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格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满;松辽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热演化史恢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本营;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郭刚;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唐大民;松辽盆地东缘二叠纪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4 邢大全;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杜少波;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与构造体系控源作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6 张凯文;延边地区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邱余波;内蒙古锡林浩特—阿鲁科尔沁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特征及烃源岩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史政;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构造—热演化史与生烃史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谢志鹏;东北地区上古生界热力学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孙昊;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变质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9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9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