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2:34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具有沿海优势的重要省份,同时是我国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72634.15亿元,成为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的重要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其生态文明水平的建设,寻求用最小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法,对实现山东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明确生态效率的具体含义,从衡量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着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支出加入到生态效率的测算指标体系当中,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首先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山东省整体和各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发现山东省整体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城市间差距较大的现象。其次,按照山东省的地理特性将17个城市分为沿海城市群和非沿海城市群,通过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分析山东省沿海城市群与非沿海城市群的地区差异性,发现无论是从组间还是从组内来看山东省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均存在严重的差异性。最后,利用核密度函数以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动态分布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生态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状态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动态演变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会有相应的提升,但并不是所有城市生态效率都达到有效状态,各城市间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多数集中,少数差异化严重”的特征。从动态和静态对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析都表明生态效率水平呈“抱团发展”现象。本文运用全域及局域Moran’s I指数对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在研究期间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沿海城市群中出现高高集聚的现象,青岛等发达的沿海城市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的发展;在非沿海城市群中存在着低低集聚的现象,省会城市济南的带动作用稍弱,其周边城市的生态效率出现“低低扎堆”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产业结构、科技实力、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运用熵权法测算的金融集聚指标,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产业结构、科技实力、金融集聚对山东省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与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负相关;外资利用对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角度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换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产业结构转变和科技实力因素对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依据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合山东省区域特点和实证分析结果,从城市交流、产业结构转换、科技实力、城镇化发展、金融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加快山东省生态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F224;X826;F124.5
【部分图文】:

生态效率,山东省,均值,城市群


东营市、青岛市、聊城市、烟台市、日照市、济南市、德州市、菏泽市、淄博市、滨州市、枣庄市、泰安市、潍坊市、济宁市、莱芜市、临沂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威海市、东营市、青岛市三大沿海城市,可见这三座城市正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不断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且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济南市虽是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作进展较慢,其生态效率排名处在第七位。莱芜市于 2019 年归并济南市,或许是推动济南市生态效率超越其他城市的“利器”。根据图 3.1 可以看出相邻城市间的生态效率多数在同一水平,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山东省 17 个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空间相关性。根据山东省各城市的地理位置将山东省 17 个城市划分为沿海城市群及非沿海城市群,从图 3.2 中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群与非沿海城市群的平均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城市群的效率水平远大于非沿海城市群的效率水平。

生态效率,山东省,均值,城市群


008-2017年山东省城市群生态效率均值

趋势图,生态效率,趋势图,系数


第3章山东省生态效率评价研究19表3.32008-2017年山东省区域生态效率变异系数年份沿海区变异系数非沿海区变异系数总体变异系数20080.34530.35030.327720090.34940.31450.318320100.32450.30560.299720110.33800.26770.294120120.33100.31920.309920130.35640.30170.314320140.36310.32320.322520150.25620.30180.267820160.26530.33920.289320170.28440.29990.2814平均0.32140.31230.3025图3.3生态效率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图(2)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泰尔系数分析泰尔系数是荷兰经济学家H.Theil利用信息熵的概念来衡量研究对象差异性的测度指标,并且能够分为组间的差异和组内的差异。在本文中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区域的生态效率值,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分别表示为不同区域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和区域内个体生态效率的差异。设研究总体样本所含的地区数为n,总体分为k个子区域,第i个子区域有in个城市。因此,山东省区域i生态效率的泰尔系数表达式为:=1∑=1()(3.4)式(3.4)中,代表区域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代表区域中第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值。各区域i的生态效率的泰尔系数分解公式如下所示:=∑=1+∑=1.()=+(3.5)式(3.5)中,代表总体样本的平均值,=∑=1,表示组内指标的差异,=∑=1(),表示组间指标的差异,表示指标总的区域差异。①沿海、非沿海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泰尔系数表3.4和图3.4给出了2008-2017年山东省沿海和非沿海城市群生态效率水平指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雪琴;王婷婷;;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5年07期

2 王敏;张晓平;;基于PCA-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关伟;许淑婷;;中国能源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J];地理学报;2015年06期

4 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生态学报;2015年09期

5 杨文举;;中国省份工业的环境绩效影响因素——基于跨期DEA-Tobit模型的经验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 孙玉峰;郭全营;;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矿区循环经济系统生态效率分析[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7 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8 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9 潘兴侠;何宜庆;胡晓峰;;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其空间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10 付丽娜;陈晓红;冷智花;;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商华;工业园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芮俊伟;基于生态足迹的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龙;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7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87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