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近万年以来生物硅演化与碳埋藏通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辽河口近万年以来生物硅演化与碳埋藏通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沉积物岩芯通常保存着大量沉积环境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信息,其中生物硅(BSi)记录能反映硅质生物生产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笔者及合作者于2012年5月在下辽河平原西南缘大辽河附近(坐标:40°45'18.33",122°07'11.23")获得了ZK2的取芯钻孔,孔深41.4 m,分样后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各项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采用AMS14C和OSL测年方法测定了年代数据,在这些大量测年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原位密度、生物硅、碳(包括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有孔虫、孢粉等指标数据分析的结果,旨在揭示辽河口万年尺度上沉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并着重探讨各沉积相中生物硅与碳的含量与埋藏速率的变化。综合各项测试指标,将ZK2孔的沉积环境由下至上划分为四大沉积阶段,分别为河流相沉积(U1)、湖沼相沉积(U2)、海洋主导的沉积(U3)、上三角洲平原相沉积(U4)。结合各地层中测定的年代数据,划定了各个沉积阶段的沉积速率。U1位于孔深23.9~41.4 m,对应于河流相沉积阶段,年龄约为25.5~33kaBP。岩性以灰褐色、褐色极细砂、细砂为主,平均粒径为(2.93±0.06)Φ,中值粒径为(2.52±0.04)Φ,沉积物粒径较大;本段沉积物中含极少量孢粉,几乎不见有孔虫和介形虫;生物硅(BSiO2)浓度为(0.92±0.05)%,堆积速率为(4.95±0.43)mgSi02 cm-2 y-1,堆积速率相对较高但堆积的生物硅总量较低;颗粒总碳(PC)含量为(0.18±0.01)%,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为0.11%,颗粒无机碳(PIC)含量为(0.08±0.01)%。U2位于孔深13.1~23.9 m,对应于湖沼沉积阶段,年龄约为8.5~25.5 kaBP。岩性以灰色粉砂、粉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粉砂为主,局部见水平层理,偶见灰黑色炭斑,含少量贝壳碎片,平均粒径为(5.96±0.07)Φ,中值粒径为(5.69±0.08)Φ,沉积物粒径较小;本段有孔虫群落呈现分异度低,丰度低的特征,有孔虫仅在层位中间断的出现,伴随少量陆相介形虫;生物硅(BSiO2)浓度为(1.96±0.10)%,堆积速率为(2.04±0.11)mg SiO2 cm-2 y-1,堆积速率较低,堆积的生物硅总量升高;颗粒总碳(PC)含量为(0.65±0.05)%,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为(0.43±0.04)%,颗粒无机碳(PIC)含量为(0.21±0.03)%。U3位于孔深2.5-13.1 m,对应于海洋主导的沉积阶段,年龄约为1.5~8.5 kaBP。岩性以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中部见大量粉砂透镜体,平均粒径为(4.88±0.09)Φ,中值粒径为(4.53±0.10)Φ,沉积物粒径略有增加;有孔虫含量较多,丰度平均值为2865,优势组合为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与A.beccarii var.;该阶段对应的生物硅(BSiO2)浓度为(1.55±±0.10)%,堆积速率为(3.73±0.26) mg SiO2cm-2 y-1,堆积速率有所提升,但堆积的生物硅总量有所下降;颗粒总碳(PC)含量为(0.42±0.03)%,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为(0.31±0.03)%,颗粒无机碳(PIC)含量为(0.11±0.01)%。U4位于孔深0-2.5 m,对应于上三角洲平原相沉积阶段,年龄约为1.5 kaBP至今。岩性主要是黄色、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平均粒径为(6.00±0.08)Φ,中值粒径为(5.71±0.11)Φ,沉积物粒径变小。有孔虫含量少,属种单一,以Ammoia beccarii var.与Psedononionella variabilis Zheng两种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大于98%,沉积环境属于富含有机质的滞留还原环境。其相应的生物硅(BSiO2)浓度为(2.85±±0.23)%,堆积速率为(8.68±0.37) mg SiO2 cm-2 y-1,堆积速率很高,堆积的生物硅总量也较高。颗粒总碳(PC)含量为(0.73±0.06)%,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为(0.61±±0.06)%,颗粒无机碳(PIC)含量为(0.12±0.02)%。研究表明:ZK2孔由下往上的各沉积阶段,平均粒径均值呈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中值粒径总体变化趋势与平均粒径类似。其中U1阶段的Φ值较低,砂含量较高,水动力较弱;其它三个阶段Φ值在较高的水平中波动,其相应的砂含量也较低,水动力增强;ZK2孔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在各个沉积阶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生物硅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18.5倍左右,堆积速率最高值是最低值的51.4倍,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区近33 ka以来初级生产力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本地区生物硅含量与其它地区对比发现,河口与海湾的生物硅堆积量要低于深海与大洋的生物硅堆积量。PC和POC含量在U1阶段平均含量最高,U2阶段开始下降,U3阶段有所回升后至U4阶段又下降,呈现出一个高-低-高-低旋回变化的趋势。生物硅含量的波动与颗粒总碳(P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波动同步。特别地,在17~25 cal ka BP冰期形成的湖沼沉积阶段出现了较大的颗粒无机碳(PIC)浓度的波动,推测与当时干冷气候条件下CaC03过饱和从湖水中沉淀析出有关。钻孔沉积物生物硅浓度记录对格陵兰冰芯18O同位素值的响应存在大约300 a的滞后现象。
【关键词】:辽河口 生物硅 粒度 碳埋藏 沉积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11;P59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0 前言15-16
- 1 研究现状与意义16-21
- 1.1 水体中生物硅的形成与研究意义16-17
- 1.2 生物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7-19
-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创新点19
- 1.4 本文研究工作量及完成情况一览表19-21
- 2 研究区域概况21-31
- 2.1 辽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概况21-27
- 2.1.1 气候22-23
- 2.1.2 水文23
- 2.1.3 土壤23-24
- 2.1.4 沉积物24-25
- 2.1.5 地形地貌25-27
- 2.2 辽河三角洲区域地质与地质构造27-31
- 3 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演化与环境变迁31-54
- 3.1 测试和分析方法31-35
- 3.1.1 样品采集31-32
- 3.1.2 沉积物测年方法32-34
- 3.1.3 粒度测试方法34-35
- 3.1.4 微体古生物鉴定方法35
- 3.1.5 孢粉鉴定方法35
- 3.2 ZK2孔的岩性和粒度特征35-40
- 3.2.1 ZK2孔岩芯的粒度指标特征37-38
- 3.2.2 ZK2孔岩芯的敏感粒度组份提取及其指示意义38-40
- 3.3 ZK2孔的微体古生物特征40-47
- 3.4 ZK2孔的测年结果和沉积速率变化特征47-49
- 3.5 ZK2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变迁49-54
- 4 辽河三角洲ZK2孔近万年以来生物硅特征与碳埋藏通量研究54-66
- 4.1 测试与分析方法54-57
- 4.1.1 生物硅的测定方法及计算54-57
- 4.1.2 总碳、有机碳、无机碳的测定57
- 4.1.3 含水量、原位密度及堆积速率计算57
- 4.2 ZK2中生物硅、碳、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57-64
- 4.2.0 粒度指标分布特征58-59
- 4.2.1 生物硅的分布特征59-61
- 4.2.2 碳埋藏的分布特征61-62
- 4.2.4 ZK2中近万年来生物硅、碳、粒度之间演化特征和联系62-64
- 4.3 生物硅的分布情况与其他指标的对应关系64-66
- 4.3.1 生物硅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的关系64-65
- 4.3.2 生物硅与碳的关系65-66
- 5 总结66-68
- 5.1 结论66-67
- 5.2 展望与不足67-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升发;刘焱光;于永贵;刘明;石学法;;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生物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2 叶曦雯,刘素美,张经;黄海、渤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及存在问题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1期
3 陈洪涛;张欣泉;米铁柱;于志刚;;悬浮颗粒物中生物硅测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4期
4 刘芳;赵立波;黄凌风;郭丰;;厦门内湾沉积物中新沉积硅藻来源生物硅分离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丽莎;石晓勇;张传松;;东海近岸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J];海洋通报;2008年04期
6 秦亚超;;生物硅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0年01期
7 吴彬;吕伟香;鲁超;刘素美;;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生物硅溶解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8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湖泊沉积生物硅的测定与应用:以湖光岩玛珥湖为例[J];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9 刘素美,张经;沉积物中生物硅分析方法评述[J];海洋科学;2002年02期
10 赵立波,黄凌风,潘科,郭丰,向平;内湾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彬;刘素美;;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溶解动力学[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秦亚超;徐晓达;;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反应性硅的形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扈传昱;南大洋普里兹湾生物硅的生产、溶解、沉降及其保存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杨茜;东、黄海泥质区沉积断面中古生产力的长期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香;东、黄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鲁超;近海生物硅溶解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森;不同生境中生物硅的含量、组成及溶解过程[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马永星;长江与黄河下游硅输送的基本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王雪飞;辽河口近万年以来生物硅演化与碳埋藏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赵真;长江口海区近百年沉积物中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忻;胶州湾、东海悬浮颗粒态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叶曦雯;胶州湾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9 林培梅;北部湾海域硅的分布与赋存形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周鹏;东海沉积物岩芯中生物硅的测定及其地层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辽河口近万年以来生物硅演化与碳埋藏通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