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激光诱导固体高次谐波的物理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N24;TN78
【部分图文】: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激光技术是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好等优点,为研究者探究物质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以深刻的洞察力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最早从理论上预测了实现光放大的可行性,该理论为激光理论的发展和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于休斯研究实验室诞生[1,2]。激光技术在此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朝着强度更好、脉宽更小这两个方向不断发展[3,4]。提升激光能量与降低脉冲宽度是激光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调Q(Q-switching)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得到了峰值功率为106W/cm2、脉宽为10-9s的激光脉冲[5]。后来,锁模(Modelocking)技术的出现将激光强度提升到了109W/cm2,脉宽压缩到10-12s[6-8]。二十世纪后期,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hirpedPulseAmplification)出现,这种技术使激光强度的提高和脉冲宽度的压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10],该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超短超强脉冲激光系统中。如图1-1所示为啁啾脉冲放大示意图[9],该技术通过将低能量、窄脉宽的激光脉冲大幅展宽图1-1啁啾脉冲放大示意图[9]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算结果符合的相当好。“半经典三步模型”的提出,不仅得到了截止区能量,还预测了对于同一光子能量的高次谐波存在长轨道与短轨道两种轨道,生动地阐述了高次谐波产生的过程,并在理论上与截止定律符合得很好。图1-2气体高次谐波的“半经典三步模型”示意图[40]经典微扰理论无法对高次谐波谱的平台区和截止区进行解释,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微扰物理光学现象。高次谐波谱中的阶次具有选择性,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选择定则。在一些高次谐波观测实验中,人们发现用偏振光与原子气体作用,在辐射的高次谐波中不含偶次谐波,仅观测到了奇数阶次的谐波,这些实验验证了选择定则的存在。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次谐波的选择定则由驱动电场的对称性以及靶标物质共同决定[41-45]。1995年,P.Saliere从理论上分析了高次谐波的空间分布,并预言不同轨道在空间上应具有不同空间特性[46]。1998年,M.Bellini等人首次通过测量高次谐波相干时间过程,根据相干时间与发散角度成功区分了长轨道与短轨道对于高次谐波的不同贡献[47]。2005年,J.Itatani利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产生高次谐波现象的原因[48],他认为在高次谐波产生的过程中,隧穿电离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电子电离率与外加电场的正相关关系,使得在强场作用下产生了更多的自由电子,因而大大提升了高次谐波的产生效率。国际社会在研究初期对高次谐波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原子体系的探索,并成功在多种惰性原子气体中观测到了高次谐波的产生。后来,随着高次谐波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将研究目标慢慢从原子气体拓展到了分子。我们知道,分子体系的内部结构相比原子更为复杂,分子的振动、转动等特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研究分子体系高次谐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墨烯薄层控制高次谐波产生的可能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红外激光场的偏振角度和强度来控制石墨烯薄层中高次谐波的产生是可行的[64]。这一研究为人们通过实验观测固体高次谐波产生具有指导性意义。2011年,S.Ghimire等人利用波长为3500nm的中红外飞秒激光脉冲与厚度为500μm的氧化锌固体相互作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晶体材料上观测到高次谐波的产生[65],结果如图1-3所示。在2.63μJ的激光场中,他们测量到了截止位置高达25阶的高次谐波谱,他们还发现氧化锌的高次谐波截止能量与驱动激光场峰值大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该发现打开了固体高次谐波产生的大门,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后续人们陆续报道了更多固体高次谐波实验。2012年,S.Ghimire等人提出了能带的非抛物型结构[66],很好地解释了固体高次谐波的截止频率与激光脉冲强度大小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将固体高次谐波产生的原因归结于由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的电子在导带进行布洛赫震荡,并推导出高次谐波的截止阶次满足:cutoff00N=nEa(1-3)由该公式可知,组成固体高次谐波的带内谐波分量的截止能量高低与激光场振幅成正比。该模型很好地对通过实验得到的高次谐波谱的选择定则以及截止能量与电场强度的线性关系进行了解释,常用于对固体的带内谐波特性进行分析。(a)(b)图1-3氧化锌晶体的高次谐波产生示意图[65]。(a)脉冲能量分别为0.52uJ、2.63uJ对应的高次谐波谱;(b)高次谐波截止能量与激光场强度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勇;李琼林;刘书铭;郑晨;张晓刚;朱明星;;一种超高次谐波测量方法研究[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20年04期
2 孙庆磊;于金波;王睿;;浅析电网高次谐波对变压器设备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02期
3 周洪军;钟鹏飞;霍同林;郑津津;张国斌;戚泽明;;不同材料滤片对13~43nm高次谐波的抑制(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2期
4 赵永东;;热辊加热器高次谐波污染的系统改造方案[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1年06期
5 蒋志远,陈辉;高次谐波对港口供电的危害[J];港口装卸;1998年01期
6 ;高次谐波治理技术取得进展[J];华中电力;1999年05期
7 黄荣华,徐琼;高次谐波的污染、危害及其治理[J];能源技术;1999年01期
8 郝琇;多功能高次谐波抑制装置[J];船电技术;1999年06期
9 ;高次谐波的发生原因与对策[J];工业加热;1994年04期
10 华培新;;防止高次谐波危害的技术[J];华北电力技术;199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崟东;取向分子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的同步测量与相干调控[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希;多原子分子和固体产生高次谐波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阳阳;基于固体薄片组的超连续光源产生及高次谐波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4 张晓凡;高次谐波的偏振调控及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王凤;高次谐波宏观传播及其相位匹配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6 李木子;基于高次谐波与阈上电离的超快分子动态成像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年
7 张伟杰;高次谐波原子力显微术力学特性表征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8 张宏丹;强场高次谐波及光电子动量分布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张军;强激光场中高次谐波连续谱发射及光谱红移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于术娟;奇偶谐波在高次谐波光谱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博;高功率激光诱导固体高次谐波的物理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2 袁仲;氧气分子的高次谐波[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韩涛;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0年
4 袁博;牵引变电所配电系统高次谐波抑制技术及装置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5 刘励强;高通量高次谐波与固体高次谐波的产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李夏至;激光驱动光栅靶产生高次谐波的物理特性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7 颜美;电力驱动晶闸管在电网高次谐波补偿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8 梁玫艳;采用单束椭圆激光驱动Ar团簇离子产生大椭偏率的高次谐波[D];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陈加幸;电四极矩产生偶次高次谐波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10 倪志强;高次谐波在时间及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0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9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