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区为南海北部湾,位于我国和越南的交界处,被越南岸线、广西省沿岸岸线、海南岛岸线包围,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部湾海域附近河流众多,分布有钦江、南流江、红河等多条河流,又有潮流携带的外海物质以及波浪对岸边的侵蚀产物,物源多样。此外,北部湾南部有海南岛的遮蔽,外海海水通过湾口进入湾内,北部通过琼州海峡与南海相通,复杂的水动力形成了丰富的海底地貌。北部北岸广泛分布河口潮流砂脊,琼州海峡西口分布潮流砂脊、海南岛西侧分布有沙波砂脊区。因此,对北部湾的底质沉积物及泥沙运移趋势特征的研究,对了解该区域的物源、水动力、海底地貌情况,以及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在北部湾东部获得的9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讨论了该区域的底质沉积物类型、粒组分布特征、粒度参数特征、频率曲线特征;运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动力分区、运用Gao-Collins方法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运移运移趋势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实测水深资料、海流资料,海图资料,运用MIKE21的水动力模块和泥沙输运模块模拟了研究区的潮流场、波浪场和海底冲淤情况,通过对比多期水深数据来验证数模的准确性。最后本文结合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冲淤模拟结果,以及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对北部湾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沉积环境、冲淤环境、以及它们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有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泥、泥质砂、粉砂质砂、砾质泥质砂、砾质砂、含砾砂,其中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2)北部湾北岸表层沉积物较粗,是河流搬运入海的物质受波浪和潮流的改造形成;琼州海峡西口、海南岛西岸为潮流作用下的潮流砂脊区;北部湾中部表层沉积物较细,为中央盆地沉积区;北部湾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不符合现代水动力条件,该区域为“变余”沉积区;研究区南部为南海进入的潮流冲刷作用区。(3)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受物源、潮流、波浪、和地形的影响。物源为河流、外海物质及沿岸侵蚀产物;潮流主要作用于琼州海峡,海南岛西侧,北部湾南部,形成潮流砂脊和潮流沟;波浪主要作用于北部湾北岸,造成了沉积物分异;北部湾中部水深较深,形成了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4)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受北部湾环流的影响,从琼州海峡出来的潮水携带沉积物向北和西北向运移,最后沿北部湾北岸向西运移,物质运移方向与环流方向一致。研究区中部和中南部的表层沉积物向中越边界线处运移,可能是潮流流向转变导致泥沙沉积,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南部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向西南和东北运移,可能是自湾口进出研究区的潮流将该区沉积物向两侧搬运造成的。(5)根据Flemming三角图、运移趋势分析、冲淤模拟计算、海图水深对比均表明研究区处于冲淤平衡状态。研究区东北部处于稍微淤积状态,淤积量约为0~2cm/a;西南部处于稍微冲蚀状态,冲蚀量约为4~6cm/a;海南岛西侧冲蚀量达到8-12cm/a;琼州海峡局部冲蚀量达到14~20cm/a;研究区北岸,雷州半岛附近在河流、波浪与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冲蚀与淤积共存。(6)研究区冲淤特征与研究区地貌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的冲淤环境对区域地形地貌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北部湾 沉积物粒度 运移趋势 数值模拟 冲淤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0 前言13-18
- 0.1 研究意义13-14
- 0.2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14
- 0.3 研究现状14-18
- 0.3.1 粒度分析研究现状14-15
- 0.3.2 冲淤环境研究现状15-16
- 0.3.3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研究现状16-18
- 1 研究区域概况18-22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18
- 1.2 地形地貌特征18-19
- 1.3 气象19-20
- 1.3.1 气温19
- 1.3.2 降水19
- 1.3.3 风况19-20
- 1.4 水文20-22
- 1.4.1 环流特征20
- 1.4.2 波浪20
- 1.4.3 潮流潮汐20
- 1.4.4 入海河流20-21
- 1.4.5 水温21-22
- 2 研究材料与资料处理22-27
- 2.1 水深与海流数据22
- 2.2 表层沉积物数据22-27
- 2.2.1 样品处理及测试23
- 2.2.2 数据处理23-27
- 3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27-49
- 3.1 沉积物类型27-30
- 3.2 沉积物粒组平面分布特征30-33
- 3.3 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33-36
- 3.4 沉积物分布与曲线特征36-39
- 3.5 表层沉积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39-40
- 3.6 沉积动力分区40-43
- 3.7 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43-46
- 3.8 本章小结46-49
- 4 北部湾潮流场数值模拟研究49-59
- 4.1 模型简介49-50
- 4.2 模型设置50-55
- 4.3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55-59
- 5 波浪数值模拟特征59-62
- 5.1 模型简介59
- 5.2 模型设置59-60
- 5.3 波浪计算结果分析60-62
- 6 研究区地形冲淤特征62-70
- 6.1 研究区泥沙来源62
- 6.2 参数设置62
- 6.3 冲淤模拟结果分析62-64
- 6.4 海图实测对比64-66
- 6.5 研究区冲淤地貌66-68
- 6.6 本章小结68-70
- 7 结论与展望70-72
- 7.1 主要结论70-71
- 7.2 不足与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个人简历78-79
- 发表论文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2 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长江口外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级配特性及其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史兴民;韩艳;;渭河咸阳段近代洪水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2期
4 黄广;陈沈良;胡静;;南汇东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水动力的关系[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1期
5 张存勇;冯秀丽;;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4期
6 王永红;孙静;庄振业;;青岛旅游海滩沉积物粒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输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7 董永发;丁文捚;;长江口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水动力的关系[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8 吴晓涛;沉积物粒度参数图解法的电算程序[J];海洋科学;1994年05期
9 彭晓彤,周怀阳,叶瑛,陈光谦;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10 张存勇;;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志刚;王国祥;任丽娟;;江苏盐城海岸湿地不同植被带沉积物粒度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爱军;叶翔;束芳芳;曾志;黄财宾;;福建古雷半岛东侧岸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冲淤动态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殷志强;秦小光;吴金水;宁波;;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4 陈弘;;琼东南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层序粒度特点及古环境分析[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梦;新疆柴窝堡湖岩芯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信息提取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2 郭峰;碎屑沉积物粒度组分分析方法[D];兰州大学;2013年
3 肖晓;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窦衍光;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赵永芳;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王蒙光;九龙江河口湾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D];厦门大学;2008年
7 颜世委;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和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物质组成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4年
8 高海燕;秦皇岛市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石学勇;南海北部深水区SO177航次沉积物粒度及微结构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徐华夏;长江口圆陀角附近泥沙输移趋势、岩芯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9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