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4-07 13:53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下一步发展、走向世界的重点区域,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重点经济区扩张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多元遥感解译的手段对区内活动断裂进行解译,同时结合研究区发震情况与岩土体性质,综合分析评价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壳稳定性情况,为长三角城市群下一阶段性扩张发展提供相关专业建议。在系统整理前人工作及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高分影像数据ETM影像(15m分辨率)、DEM高程影像(30m分辨率)及部分野外工作,对长三角地区主要断裂的分布情况与区域发震情况开展了系统综合的研究,重点对影响主要城市的8条构造带进行了详细解译。同时,在遥感图上标出每条构造带的遥感解译标志。对影响区域内地壳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模糊数学处理,结合前人经验公式,将各因素具体分类、指标化处理,在确定各要素隶属函数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单元格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辅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105个离散单元格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区基本概况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稳定级别:相对稳定区、相对较稳定区、相对较不稳定区和相对不稳定区。评价结果表明,1.区域内地壳整...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9图2-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位置简图2.2地质背景2.2.1大地构造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地处华北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交界地带(王浩男,2016),分别被郯庐断裂南支、六安断裂和绍兴—江山断裂划分为界。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安徽北部地块产生推覆构造。江苏地区从震旦纪始至下三叠纪,一直处于下沉状态。燕山运动以后,苏北凹陷不断下沉,受多起地质作用被第四纪陈济夫覆盖成为平坦的平原。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南板块发生倒转并与扬子板块拼接相连,在浙江表现为浙西北和浙东南此时构成统一的大陆。在印支运动末期,浙江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广
2区域概况10泛的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期间扬子板块西南大面积抬升,缺失新生代沉积,可见海拔1000m以上的古剥夷面。浙北一带以沉陷为主,发育新生代断陷盆地并被第四系覆盖,成为平原。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10—8Ma),中国路内地壳受西南侧印度板块碰撞,以及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双重动力体系作用下,历史古老造山带和构造行迹纷纷复活,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活动构造。长三角城市群现今地壳活动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共同作用,新生了许多规模和活动性不等的活动断裂。图2-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地质云平台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中国大地构造图整编)2.2.2岩石地层特征长三角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研究历史悠久,在此不多赘述。长三角第四纪地层为一套疏松的碎屑沉积建造,受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沉积不连续、相变复杂。研究区域内地层较不连续,本文仅对区域出露的主要地层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岩心编录及资料查阅,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地层发育情况如下。1、中元古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城市群体系构建与价值链重塑[J]. 孙军,高彦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基于多源数据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遥感解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赵卫东,郑勇,章浩南,姜琼,卫佳佳. 国土资源遥感. 2019(04)
[3]我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及变化研究[J]. 黄九明,胡业翠,段晓艳,刘鹏举.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9)
[4]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天津中部地区活动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及新认识[J]. 曹朋军,罗志波,徐新学,杨学明,杜东,林星,郑国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5]长江三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J].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商守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4)
[6]基于GF2号与Landsat8数据融合的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以1∶5万瓦房店市幅为例[J]. 王烜,王海鹏,王然,吴子杰,高福亮,康宁,万方来,王艺龙,杨欢,刘杰. 地质论评. 2019(04)
[7]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上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及多重地层划分[J].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 地球与环境. 2019(04)
[8]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层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J].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赵旭东,潘少军,龙邹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3)
[9]基于遥感影像解译九江地区断裂构造[J]. 田素素,黎广荣,郭福生,郭超,王超,张运涛,刘鑫. 甘肃科技. 2019(02)
[10]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 地球环境学报. 2018(06)
博士论文
[1]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及其适度性研究[D]. 赵亚莉.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郑超绘.合肥工业大学 2019
[2]长三角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模拟预测[D]. 何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3]基于GHSL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扩张研究[D]. 程朔.长安大学 2018
[4]浙江省沿海北东向断裂活动性研究[D]. 陈立峰.浙江大学 2010
[5]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D]. 何力.四川大学 2006
[6]唐山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李国峰.河北理工大学 2005
[7]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相建华.长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23614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9图2-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位置简图2.2地质背景2.2.1大地构造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地处华北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交界地带(王浩男,2016),分别被郯庐断裂南支、六安断裂和绍兴—江山断裂划分为界。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安徽北部地块产生推覆构造。江苏地区从震旦纪始至下三叠纪,一直处于下沉状态。燕山运动以后,苏北凹陷不断下沉,受多起地质作用被第四纪陈济夫覆盖成为平坦的平原。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南板块发生倒转并与扬子板块拼接相连,在浙江表现为浙西北和浙东南此时构成统一的大陆。在印支运动末期,浙江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广
2区域概况10泛的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期间扬子板块西南大面积抬升,缺失新生代沉积,可见海拔1000m以上的古剥夷面。浙北一带以沉陷为主,发育新生代断陷盆地并被第四系覆盖,成为平原。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10—8Ma),中国路内地壳受西南侧印度板块碰撞,以及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双重动力体系作用下,历史古老造山带和构造行迹纷纷复活,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活动构造。长三角城市群现今地壳活动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共同作用,新生了许多规模和活动性不等的活动断裂。图2-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地质云平台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中国大地构造图整编)2.2.2岩石地层特征长三角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研究历史悠久,在此不多赘述。长三角第四纪地层为一套疏松的碎屑沉积建造,受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沉积不连续、相变复杂。研究区域内地层较不连续,本文仅对区域出露的主要地层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岩心编录及资料查阅,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地层发育情况如下。1、中元古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城市群体系构建与价值链重塑[J]. 孙军,高彦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基于多源数据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遥感解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赵卫东,郑勇,章浩南,姜琼,卫佳佳. 国土资源遥感. 2019(04)
[3]我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及变化研究[J]. 黄九明,胡业翠,段晓艳,刘鹏举.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9)
[4]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天津中部地区活动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及新认识[J]. 曹朋军,罗志波,徐新学,杨学明,杜东,林星,郑国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5]长江三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J].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商守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4)
[6]基于GF2号与Landsat8数据融合的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以1∶5万瓦房店市幅为例[J]. 王烜,王海鹏,王然,吴子杰,高福亮,康宁,万方来,王艺龙,杨欢,刘杰. 地质论评. 2019(04)
[7]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上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及多重地层划分[J].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 地球与环境. 2019(04)
[8]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层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J].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赵旭东,潘少军,龙邹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3)
[9]基于遥感影像解译九江地区断裂构造[J]. 田素素,黎广荣,郭福生,郭超,王超,张运涛,刘鑫. 甘肃科技. 2019(02)
[10]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 地球环境学报. 2018(06)
博士论文
[1]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及其适度性研究[D]. 赵亚莉.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郑超绘.合肥工业大学 2019
[2]长三角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模拟预测[D]. 何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3]基于GHSL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扩张研究[D]. 程朔.长安大学 2018
[4]浙江省沿海北东向断裂活动性研究[D]. 陈立峰.浙江大学 2010
[5]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D]. 何力.四川大学 2006
[6]唐山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李国峰.河北理工大学 2005
[7]基于GIS的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相建华.长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23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12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