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油田石宅河东部区域油藏评价

发布时间:2021-05-20 06:30
  通过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和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4+5、长6储层进行了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相以及砂体展布,储层特征以及储层评价研究,结合油藏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和储量核算,并对油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评价该油藏为低丰度、低—特低产、中浅层、低孔特低渗小型油田。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对研究区进行油藏工程论证,进行开发动态分析,最终确定了研究区注水开发方式,确定井网系统,包括满足最终采收率的井距,经济极限井距、经济最佳井距和合理井排距。并分析了合理流动压力及合理生产压差。最后通过理论计算法、试油法及经验公式法综合标定了单井产能,并预测了最终的水驱采收率。总之,石宅河东部长4+5、长6采用的开发策略是比较合理的,其对油田的增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其特征
    2.2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对比方法
        2.2.2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2.3 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岩石学标志
        3.1.2 沉积构造标志
        3.1.3 粒度分布标志
        3.1.4 测井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3.3.1 长6_2~2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2 长6_2~1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3 长6_1~2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4 长6_1~1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5 长 4+5_2~2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6 长 4+5_2~1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7 长 4+5_1亚油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4 砂体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4.1.1 成份及结构特征
        4.1.2 储层填隙物特征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喉参数特征
        4.2.3 孔隙结构特征
        4.2.4 物性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
    4.3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4.3.1 物性基本特征
        4.3.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4.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4.4.1 层内非均质性
        4.4.2 层间非均质性
        4.4.3 层间隔层分布特征
        4.4.4 平面非均质性
        4.4.5 裂缝特征研究
    4.5 储层成岩作用及阶段
    4.6 储层分类评价
        4.6.1 储层分类标准
        4.6.2 储层分类评价结果
第五章 油藏特征
    5.1 流体性质
    5.2 温压特征
    5.3 油藏类型
    5.4 油藏驱动类型
第六章 储量核算
    6.1 储量计算方法
    6.2 储量计算单元
    6.3 储量计算参数
        6.3.1 含油面积
        6.3.2 有效厚度
        6.3.3 有效孔隙度
        6.3.4 含油饱和度
        6.3.5 其他参数
    6.4 储量计算结果
    6.5 技术可采储量
        6.5.1 采收率确定方法
        6.5.2 可采储量计算结果
    6.6 储量分析评价
        6.6.1 储量可靠性评价
        6.6.2 综合评价
第七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7.1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7.1.1 数据准备
        7.1.2 网格设计
    7.2 三维构造建模
    7.3 储层三维相建模
        7.3.1 相建模的原则
        7.3.2 岩性模型的建立
    7.4 储层三维属性建模
        7.4.1 储层属性建模的原则
        7.4.2 储层属性参数模拟方法
        7.4.3 油藏属性参数建模
第八章 油藏工程论证
    8.1 开发动态分析
    8.2 油藏工程论证
        8.2.1 开发原则
        8.2.2 开发层系划分
        8.2.3 开发方式
        8.2.4 注水方式
        8.2.5 井网系统论证
        8.2.6 油水井压力系统
        8.2.7 合理单井产能
        8.2.8 水驱采收率预测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J]. 赵俊兴,陈洪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02)
[2]靖边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数[J]. 王治华.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8)
[3]靖安油田侏罗系油藏特征[J]. 李鑫,程启贵,张春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S1)
[4]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中的一些沉积学问题[J]. 王多云,李凤杰,王峰,刘自亮,王志坤,李树同,秦红.  沉积学报. 2004(02)
[5]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J]. 杨华,付金华,喻建.  石油学报. 2003(03)
[6]火烧山油田沉积相随机建模研究[J]. 邱鹏.  地质与资源. 2002(04)
[7]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富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J]. 时志强,韩永林,张锦泉.  矿物岩石. 2001(03)
[8]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J]. 张文昭.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06)
[9]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J]. 陈刚.  沉积学报. 1999(03)
[10]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J]. 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杨士恭,焦养泉.  地学前缘. 1995(04)

博士论文
[1]洪积扇储层油藏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 王向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硕士论文
[1]子洲油田武家湾区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 魏延平.西安石油大学 2012
[2]低渗透薄层碳酸盐岩气藏水平井优化设计研究[D]. 盛军.西安石油大学 2012
[3]吴起油田吴仓堡油区注水开发油藏工程论证[D]. 李康.西安石油大学 2012
[4]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展布[D]. 余芳.西北大学 2007
[5]薄互层砂岩油藏(沈67断块)剩余油分布与挖潜优化研究[D]. 许宁.大庆石油大学 2006
[6]低渗透油藏储层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D]. 秦百平.西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7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197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