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弧俯冲带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12:17
缅甸弧俯冲带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是亚洲东南部最活跃的板块地区之一,探究该地区及其周围的应力场对于理解该地区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首先收集了缅甸弧及其邻区中前人研究和Global CMT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资料并进行中心震源机制解的解算和整理,然后对筛选后的数据使用MSATSI进行了平面构造应力场反演和分深度构造应力场反演,同时采用高斯—牛顿结合模拟退火法计算了缅甸弧地区中典型的半弧形地震带在不同深度和分区下的断层面参数,最后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并进行了地球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1)压应力轴(σ1轴)主要呈现为近WE向和NW-SE向,与研究区域被印度板块东西向汇聚所控制的现象相吻合。(2)张应力轴(σ3轴)的倾角始终较大,并在大于120km深度的范围接近垂直,与印度板块岩石圈在缅甸弧地区的下沉方向平行。(3)R值较小的区域基本上分布于缅甸弧区域的中央低地内。随着深度的增大R值也逐渐变小,结合反演得到的应力轴倾角结果推测,这可能是研究区域受到板块汇聚边界下拉力向下运动而产生的。(4)通过对...
【文章来源】: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模型长度与数据拟合误差之间的折中曲线图
防灾科技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2左侧内插图显示了研究区域所在的大区域背景,虚线表示断层,其中F1表示那加山-阿拉干山断裂带;F2表示实皆断裂;JMF表示贾木那断层;SHF表示锡尔赫特断裂;DKF表示多吉断层;DKPF表示多吉-科皮里断裂.黑色震源机制解表示走滑型地震;红色震源机制解表示逆断型地震;蓝色震源机制解表示正断型地震;绿色震源机制解表示未定型地震(除以上三种以外类型的地震);右侧内插图(a)、(b)、(c)分别表示沿A1A2、B1B2、C1C2的剖面图图3.1缅甸弧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及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第三章平面区域应力场反演13图3.2缅甸弧及其邻区的地震深度统计图本研究参照世界通用的应力图划分标准[42](表3.1),根据震源机制解P、B、T轴的倾伏角大小将震源机制解分为正断(NF)、正走滑(NS)、走滑(SS)、逆冲(TF)、逆走滑(TS)和不确定(U)六种类型。根据上述震源机制解分类标准,图3.1中绿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未定型,黑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走滑型,红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逆断型和逆走滑型(统称为逆断型),蓝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正断型和正走滑型(统称为正断型)。从图3.1和图3.2中分析可知:①研究区域内多发育逆断型和走滑型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缅甸弧俯冲带地区以压缩为主的应力作用环境相对应[59-60]。其中,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占比最大,约占所有震源机制解的36.3%;其次为逆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约占所有地震震源机制解的44.7%;正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未定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别约占所有地震震源机制的7.1%和11.9%。②从地震深度分布上看,地震在研究区域的南北端深度较浅,大部分深源地震集中分布在那加山-阿拉干山断裂带与实皆断裂之间的缅甸弧中央低地处,最深部达180km。作为研究区域东侧边界的实皆断裂,多分布有浅源地震同时也分布着少量深源地震。由图3.1可知,自北向南沿A1A2、B1B2、C1C2的地震剖面大致勾勒了缅甸弧及其邻区自西向东的俯冲特征。假设地震都发生在俯冲板块中,那么可以说明实皆断裂作为印度板块俯冲运动的东边界,中央低地处存在消减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35-36],它反映了俯冲岩石圈在上覆板载作用之下的弯曲——缅甸弧俯冲断裂活动强烈,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③95.0°E以东均为浅源地震,在23°N~27.5°N之间沿实皆断裂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模拟研究[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6)
[2]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2)
[3]由余震分布确定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J]. 胡晓辉,盛书中,万永革,梁姗姗,李泽潇,刘敬光,柴光斌. 地震研究. 2019(03)
[4]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郭祥云,蒋长胜,王晓山,田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2015年3月新不列颠Ms7.4地震震源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特征[J]. 崔华伟,万永革,黄骥超,李祥,高熹微,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6]The Grid Search Algorithm of Tectonic Stress Tensor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oundary Zone of China, Vietnam and Laos[J]. Yongge Wan,Shuzhong Sheng,Jichao Huang,Xiang Li,Xin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5)
[7]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 黄骥超,万永革,盛书中,李祥,高熹微.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8]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9]联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断层资料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及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应用[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9)
[10]2010年玉树MS 7.1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J]. 盛书中,万永革,王未来,郑爽,石砚斌,李迎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4)
本文编号:3271551
【文章来源】: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模型长度与数据拟合误差之间的折中曲线图
防灾科技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2左侧内插图显示了研究区域所在的大区域背景,虚线表示断层,其中F1表示那加山-阿拉干山断裂带;F2表示实皆断裂;JMF表示贾木那断层;SHF表示锡尔赫特断裂;DKF表示多吉断层;DKPF表示多吉-科皮里断裂.黑色震源机制解表示走滑型地震;红色震源机制解表示逆断型地震;蓝色震源机制解表示正断型地震;绿色震源机制解表示未定型地震(除以上三种以外类型的地震);右侧内插图(a)、(b)、(c)分别表示沿A1A2、B1B2、C1C2的剖面图图3.1缅甸弧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及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第三章平面区域应力场反演13图3.2缅甸弧及其邻区的地震深度统计图本研究参照世界通用的应力图划分标准[42](表3.1),根据震源机制解P、B、T轴的倾伏角大小将震源机制解分为正断(NF)、正走滑(NS)、走滑(SS)、逆冲(TF)、逆走滑(TS)和不确定(U)六种类型。根据上述震源机制解分类标准,图3.1中绿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未定型,黑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走滑型,红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逆断型和逆走滑型(统称为逆断型),蓝色填充的膨胀区表示正断型和正走滑型(统称为正断型)。从图3.1和图3.2中分析可知:①研究区域内多发育逆断型和走滑型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缅甸弧俯冲带地区以压缩为主的应力作用环境相对应[59-60]。其中,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占比最大,约占所有震源机制解的36.3%;其次为逆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约占所有地震震源机制解的44.7%;正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未定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别约占所有地震震源机制的7.1%和11.9%。②从地震深度分布上看,地震在研究区域的南北端深度较浅,大部分深源地震集中分布在那加山-阿拉干山断裂带与实皆断裂之间的缅甸弧中央低地处,最深部达180km。作为研究区域东侧边界的实皆断裂,多分布有浅源地震同时也分布着少量深源地震。由图3.1可知,自北向南沿A1A2、B1B2、C1C2的地震剖面大致勾勒了缅甸弧及其邻区自西向东的俯冲特征。假设地震都发生在俯冲板块中,那么可以说明实皆断裂作为印度板块俯冲运动的东边界,中央低地处存在消减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35-36],它反映了俯冲岩石圈在上覆板载作用之下的弯曲——缅甸弧俯冲断裂活动强烈,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③95.0°E以东均为浅源地震,在23°N~27.5°N之间沿实皆断裂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模拟研究[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6)
[2]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2)
[3]由余震分布确定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J]. 胡晓辉,盛书中,万永革,梁姗姗,李泽潇,刘敬光,柴光斌. 地震研究. 2019(03)
[4]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郭祥云,蒋长胜,王晓山,田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2015年3月新不列颠Ms7.4地震震源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特征[J]. 崔华伟,万永革,黄骥超,李祥,高熹微,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6]The Grid Search Algorithm of Tectonic Stress Tensor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oundary Zone of China, Vietnam and Laos[J]. Yongge Wan,Shuzhong Sheng,Jichao Huang,Xiang Li,Xin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5)
[7]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 黄骥超,万永革,盛书中,李祥,高熹微.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8]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9]联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断层资料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及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应用[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9)
[10]2010年玉树MS 7.1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J]. 盛书中,万永革,王未来,郑爽,石砚斌,李迎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4)
本文编号:327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27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