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余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02:26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龙门山断裂带的彭灌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上。此次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通过研究汶川地震的震后余滑,进一步了解龙门山逆冲推覆系统的断层形变和应力加载过程。目前对于汶川地震余滑的研究,大多采用运动学反演的方法,能够最佳地符合观测数据,但只考虑断层余滑的模拟效果,缺乏对余滑物理机理的研究;对其他地震的余滑研究表明,采用应力驱动的余滑模型模拟震后余滑,能够合理地解释余滑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和有效地模拟断层余滑分布。因此,本文基于应力驱动的余滑模型,研究汶川地震震后余滑的物理机理并对断层余滑进行动力学模拟。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GNSS数据处理与形变分析。利用GNSS Bernese5.2软件,对汶川地震断层周边22个GNSS站点震后310个月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震后形变的时间序列;采用对数函数模型对震后形变的时间序列进行模拟,得到各GNSS站点东向和北向震后一年的形变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震后早期站点的形变量快速增大,随着时间变化增大速率迅速衰减;从断层的西南到东北,断层上盘的GN...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门山断裂带构造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地质调查、地震监测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上,震中位于龙门山中段的映秀-北川断裂的西侧,
汪雷:2008 年汶川地震震后余滑研究高原一侧,少部分分布下盘四川盆地一侧;上盘站点的形变量大,形变方向主要是东偏南、东向或东偏北,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方向垂直或平行;下盘站点的形变量小,形变方向主要是西偏北,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方向垂直,以上表明GNSS 站点的形变与断层的右旋走滑兼逆冲性质一致。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5-图4.1汶川地震同震滑动分布模型(Wang,2011)4.2.1.2接收断层几何参数、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在研究影响库仑应力变化的因素时,通常是参考其它文献直接对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及其不确定性进行预定义,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则一般使用经验值。本文计算汶川地震源断层周围水平网格点的库仑应力变化,主要研究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摩擦系数、Skempton系数对库仑应力变化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可靠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近场余震触发的关系。近场余震参数一般与主震参数接近,所以假设网格点各参数均与主震断层参数一致。以上参数的值及其不确定性在本文中采用表4.1中的均值和标准差[72],其中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的均值和标准差为2008年汶川地震多个震源机制解的均值和标准差,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则是根据经验值直接假设得到。表4.1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参数均值标准差走向224.57°11.33°倾角37.86°10.68°滑动角119.71°15.39°摩擦系数0.500.10Skempton系数0.500.304.2.2变化系数本文采用变化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来评价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随着CV的增大而降低,其计算公式如下[57,80]:)()(CFSmeanCFSCV(4.5)式中,)(CFS为库仑应力变化的标准差;CFSmean)(为库仑应力变化均值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分析[J]. 张群伟,朱守彪. 地震地质. 2019(03)
[2]汶川地震震后GNSS形变分析[J]. 余建胜,赵斌,谭凯,王东振. 测绘学报. 2018(09)
[3]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的地震二维准动力学数值模拟:浅层正应力变化对断层演化的影响[J]. 申文豪,薛腾飞,张景发,杨建钦.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8)
[4]2010年玉树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对2016年杂多地震的影响及区域危险性评估[J]. 熊维,喻成,陈威,聂兆生,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4)
[5]顾及黏弹性松弛效应的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后早期余滑模型[J]. 赵斌,王东振,谭凯,刘经南,张彩红,杜瑞林,张锐,黄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3)
[6]利用GPS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前及震后形变[J]. 王东振,赵斌,余建胜,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6)
[7]2010智利Maule特大地震的同震效应[J]. 黄禄渊,张贝,瞿武林,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8]2004年Mw9.3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J]. 瞿武林,张贝,黄禄渊,程惠红,张怀,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01)
[9]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对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同震、震后应力影响[J]. 熊维,谭凯,刘刚,乔学军,聂兆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10]汶川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和发震概率影响的定量研究[J]. 熊维,谭凯,刘刚,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5)
博士论文
[1]利用震后GPS资料探测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岩石圈流变结构[D]. 赵斌.武汉大学 2017
[2]速率和状态摩擦准则下断层滑动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 吴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龙门山至小江断裂滑动与应力变化研究[D]. 李琦.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7
[2]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D]. 余建胜.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6
本文编号:3329023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门山断裂带构造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地质调查、地震监测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上,震中位于龙门山中段的映秀-北川断裂的西侧,
汪雷:2008 年汶川地震震后余滑研究高原一侧,少部分分布下盘四川盆地一侧;上盘站点的形变量大,形变方向主要是东偏南、东向或东偏北,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方向垂直或平行;下盘站点的形变量小,形变方向主要是西偏北,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方向垂直,以上表明GNSS 站点的形变与断层的右旋走滑兼逆冲性质一致。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5-图4.1汶川地震同震滑动分布模型(Wang,2011)4.2.1.2接收断层几何参数、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在研究影响库仑应力变化的因素时,通常是参考其它文献直接对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及其不确定性进行预定义,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则一般使用经验值。本文计算汶川地震源断层周围水平网格点的库仑应力变化,主要研究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摩擦系数、Skempton系数对库仑应力变化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可靠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近场余震触发的关系。近场余震参数一般与主震参数接近,所以假设网格点各参数均与主震断层参数一致。以上参数的值及其不确定性在本文中采用表4.1中的均值和标准差[72],其中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的均值和标准差为2008年汶川地震多个震源机制解的均值和标准差,摩擦系数和Skempton系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则是根据经验值直接假设得到。表4.1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参数均值标准差走向224.57°11.33°倾角37.86°10.68°滑动角119.71°15.39°摩擦系数0.500.10Skempton系数0.500.304.2.2变化系数本文采用变化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来评价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随着CV的增大而降低,其计算公式如下[57,80]:)()(CFSmeanCFSCV(4.5)式中,)(CFS为库仑应力变化的标准差;CFSmean)(为库仑应力变化均值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分析[J]. 张群伟,朱守彪. 地震地质. 2019(03)
[2]汶川地震震后GNSS形变分析[J]. 余建胜,赵斌,谭凯,王东振. 测绘学报. 2018(09)
[3]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的地震二维准动力学数值模拟:浅层正应力变化对断层演化的影响[J]. 申文豪,薛腾飞,张景发,杨建钦.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8)
[4]2010年玉树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对2016年杂多地震的影响及区域危险性评估[J]. 熊维,喻成,陈威,聂兆生,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4)
[5]顾及黏弹性松弛效应的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后早期余滑模型[J]. 赵斌,王东振,谭凯,刘经南,张彩红,杜瑞林,张锐,黄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3)
[6]利用GPS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前及震后形变[J]. 王东振,赵斌,余建胜,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6)
[7]2010智利Maule特大地震的同震效应[J]. 黄禄渊,张贝,瞿武林,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3)
[8]2004年Mw9.3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J]. 瞿武林,张贝,黄禄渊,程惠红,张怀,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01)
[9]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对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同震、震后应力影响[J]. 熊维,谭凯,刘刚,乔学军,聂兆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10]汶川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和发震概率影响的定量研究[J]. 熊维,谭凯,刘刚,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5)
博士论文
[1]利用震后GPS资料探测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岩石圈流变结构[D]. 赵斌.武汉大学 2017
[2]速率和状态摩擦准则下断层滑动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 吴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龙门山至小江断裂滑动与应力变化研究[D]. 李琦.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7
[2]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D]. 余建胜.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6
本文编号:3329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2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