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08:27
  研究区位于博兴洼陷,研究目的层段为始新统沙四上亚段地层。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岩心观察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将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以及七个准层序组,建立了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准。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区域取心井取心段的精细观察描述,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人未对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塑性变形构造和脆性变形构造,并在塑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重荷模与火焰构造、触变构造、枕状构造、泄水构造、卷曲构造、滑塌构造;在脆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沉积岩脉、微断层、自碎屑角砾。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驱动力和触发机制展开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出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主要包含地震震动和水下重力流搬运,变形机制包含液化、流化和触变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出现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物类型。将包含有地震震动诱发产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沉积层解释为震积岩,并对研究区内及区外14口取心井取心段震积岩进行了解释,依托建立的高精...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技术路线

剖面图,东营,蓝色,灰色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12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北部,在大地构造区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南部,面积约为5700km2。古近纪时期东营凹陷为一个北东-南西向箕状断陷盆地,与下覆中生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古近纪末期东营凹陷同沉积裂陷结束,出现大规模区域不整合,新近系地层不整合覆盖于古近系地层上。前寒武纪基底断块隆升形成了环绕东营凹陷的各个正型地貌,包括北部的陈家庄凸起,南部的鲁西隆起和广饶凸起,西部的滨县凸起和青城凸起,它们往往以正断层为界。早第三纪时期强烈的右旋扭应力场导致拉张断裂和底辟背斜的形成最终形成了东营凹陷内北西向的拉张构造:边界正断层、北部断裂边界、南部缓坡边界、深凹区、盆地内断块、转换带和背斜带,划分了东营凹陷二级构造单元:北部陡坡带、中央断裂背斜带、牛庄洼陷、利津洼陷、博兴洼陷、民丰洼陷及南部缓坡带等(图2-1)。图2-1东营凹陷构造区划分图(蓝色框为研究区位置,XX’地震剖面解释见图2-3,灰色虚线为东营凹陷范围)博兴洼陷为东营凹陷西南部的一个次级洼陷,西部以平南-高青断层为界,与青城凸起相邻,北部和东部以石村断层为界,南部为博兴断层,呈现出盆地内断块形态,平面呈三角状,面积约1320km2。在早第三纪时期(Ek-Es4),博兴洼陷为半地堑式盆地,其形成和沉积主要受石村生长断层和平南-高青生长断层控制,与东营凹陷北部区域相隔,因此也有

沉积分布,博兴,纲要,洼陷


近系沉积向斜坡上倾方向层层减薄,或超覆、或退覆、或剥蚀,构造带“三线”(构造走向线、断层走向线、超覆尖灭线)近乎平行。 (4)樊家金家鼻状构造带 该构造是该地区唯一的中央隆起带,是沙四段沉积早期发育起来的继承性鼻状构造,后期受断层切割复杂化。其成因复杂,受始新统及以前高地形影响,又有高青、石村断层活动导致上盘地层下陷造成挤压上拱,还有渐新世晚期岩浆侵入活动影响,该鼻状构造带对沙四-沙三中沉积分布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eismites、地震岩、震积岩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术语问题的讨论[J]. 冯增昭.  中国科技术语. 2018(06)
[2]Seismites、震积岩和地震岩等术语问题[J]. 苏德辰,乔秀夫.  中国科技术语. 2018(06)
[3]中国东部富油凹陷高效勘探历程与启示——以济阳坳陷博兴洼陷为例[J]. 张宇,邱贻博,贾光华,刘志勇,韩敏.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5)
[4]溱潼凹陷西南斜坡阜三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模式[J]. 卞梅.  非常规油气. 2018(03)
[5]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Lacustrine Beach-Bar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Shubei Area,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Liaohe Oilfield, China[J]. Yi Gao,Xiaolong Jiang,Fang Liu,Xuying Wang,Ruohan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7(06)
[6]Global case studies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 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s, advances, origins, and problems[J]. G.Shanmugam.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7(04)
[7]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J]. 宋明水,向奎,张宇,蔡攀,刘建磊,杨仁超.  沉积学报. 2017(04)
[8]《地震岩问题》中译本序[J].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17(01)
[9]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J]. 冯增昭,鲍志东,郑秀娟,王媛.  古地理学报. 2017(01)
[10]The seismite problem[J]. G.Shanmugam.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6(04)

博士论文
[1]东营凹陷始新统风场—物源—盆地系统沉积动力学研究[D]. 王俊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 陈树光.中国地质大学 2015
[3]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 潘树新.成都理工大学 2012
[4]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D]. 李国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5]东营凹陷断裂系统与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D]. 唐其升.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薄互层储层地震响应时频分析研究[D]. 蒋龙聪.中国地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1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61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