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病媒昆虫蚋分子鉴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4 13:34
蚋(Diptera:Simuliidae)不仅叮刺吸血,同时还会传染疾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媒昆虫,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蚋的生态习性及防治的研究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的蚋都会传播疾病,因此精确的鉴定蚋种便成为防控工作的基础。由于蚋的形态高度相似,尤其是同一种团内的近缘种难以用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细胞遗传学方法虽然可对近缘种进行鉴别,但是操作费时且需要特定发育阶段的样本。所以利用分子方法等多种综合手段对蚋科昆虫的分子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为蚋的防控研究奠定分子基础。本文对江西省6个标志地区进行标本采集并分析,根据形态学分类方法将所采集标本进行分类,得到4种形态种。纺蚋亚属的黄毛纺蚋Simulium aureohirtumnr。蚋亚属的五条蚋S. quinquestriatum、双齿蚋S. bidentatum和爬蚋S. reptans,其他标本鉴定到属,其中爬蚋S. reptans是新记录中。将已经鉴定过的标本提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利用MEGA5.0对其进行成分、系统发育和种间遗传差异的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相一致。同时利用PCR...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蚋科昆虫简介
1.2 江西蚋科昆虫的分类现状
1.3 蚋科昆虫分子研究进展
1.3.1 DNA条形码技术在蚋科昆虫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3.2 多种序列、标记在蚋科昆虫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3.3 蚋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3.4 多基因标记对蚋科昆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1.3.5 讨论以及展望
1.4 线粒体基因组简介
1.4.1 线粒体概述
1.4.2 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及双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1.5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1.5.1 鸟枪法(Shotgun Squencing)-物理分离线粒体DNA的克隆文库测序方法
1.5.2 引物步移法(Primer Walking)
1.5.3 LA-PCR测序技术(Long and accurat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6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江西蚋科进行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初步形态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2.1 DNA的提取
1.2.2.2 COI基因PCR扩增
1.2.2.3 PCR产物的检测及测序
1.2.2.4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2 结果和分析
2.1 形态鉴定结果
2.2 分子鉴定结果
2.2.1 COI基因PCR扩增结果
2.2.2 分子鉴定结果
2.2.3 COI基因序列分析
2.2.4 COI基因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黄毛纺蚋S.aureohirtum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形态鉴定和标本保存
1.2 实验流程
1.2.1 基因组提取
1.2.2 引物的设计
1.2.3 PCR扩增
1.2.4 序列测定
1.2.5 序列的拼接与注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毛纺蚋mtDNA基因组结构
2.2 黄毛纺蚋mtDNA基因的碱基组成
2.3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2.4 黄毛纺蚋线粒体基因组tRNA与rRNA结构分析
2.5 非编码区
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条蚋(Simulium quinquestriatum)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研究[J]. 修江帆,张春林,陈汉彬.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7)
[2]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测序通用引物的设计和应用[J]. 张乃心,张玉娟,余果,陈斌. 昆虫学报. 2013(04)
[3]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软件[J]. 李雪娟,杨婧,王俊红,任倩俐,李霞,黄原.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1)
[4]分子系统发生学[J]. 黄原. 遗传. 2012(11)
[5]残锷线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系统学意义(英文)[J]. 田丽丽,孙晓燕,陈梅,盖永华,郝家胜,杨群. 动物学研究. 2012(02)
[6]福建省五条蚋和黄毛纺蚋nrDNA-ITS序列分析(双翅目:蚋科)[J]. 王宇平,高博,张建庆,王光辉,黄恩炯.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0 (01)
[7]3种吸血蚋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 高博,张建庆,蔡亨忠,王光辉,范建华,黄健群,黄恩炯,王宇平,张述铿,王公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02)
[8]江西九连山绳蚋一新种(双翅目:蚋科)(英文)[J]. 康哲,张春林,陈汉彬.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7(03)
[9]江西省蚋属一新种(双翅目,蚋科)(英文)[J]. 陈汉彬,康哲,张春林. 动物分类学报. 2007(03)
[10]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J]. 温小军,韦静,陈汉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03)
博士论文
[1]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D]. 王帅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乳白蚁属分类修订研究[D]. 丁俊杰.江西农业大学 2013
[2]蚋科昆虫分类研究[D]. 蔡茹.安徽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36261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蚋科昆虫简介
1.2 江西蚋科昆虫的分类现状
1.3 蚋科昆虫分子研究进展
1.3.1 DNA条形码技术在蚋科昆虫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3.2 多种序列、标记在蚋科昆虫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3.3 蚋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3.4 多基因标记对蚋科昆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1.3.5 讨论以及展望
1.4 线粒体基因组简介
1.4.1 线粒体概述
1.4.2 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及双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1.5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1.5.1 鸟枪法(Shotgun Squencing)-物理分离线粒体DNA的克隆文库测序方法
1.5.2 引物步移法(Primer Walking)
1.5.3 LA-PCR测序技术(Long and accurat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6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江西蚋科进行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初步形态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2.1 DNA的提取
1.2.2.2 COI基因PCR扩增
1.2.2.3 PCR产物的检测及测序
1.2.2.4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2 结果和分析
2.1 形态鉴定结果
2.2 分子鉴定结果
2.2.1 COI基因PCR扩增结果
2.2.2 分子鉴定结果
2.2.3 COI基因序列分析
2.2.4 COI基因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黄毛纺蚋S.aureohirtum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形态鉴定和标本保存
1.2 实验流程
1.2.1 基因组提取
1.2.2 引物的设计
1.2.3 PCR扩增
1.2.4 序列测定
1.2.5 序列的拼接与注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毛纺蚋mtDNA基因组结构
2.2 黄毛纺蚋mtDNA基因的碱基组成
2.3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2.4 黄毛纺蚋线粒体基因组tRNA与rRNA结构分析
2.5 非编码区
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条蚋(Simulium quinquestriatum)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研究[J]. 修江帆,张春林,陈汉彬.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7)
[2]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测序通用引物的设计和应用[J]. 张乃心,张玉娟,余果,陈斌. 昆虫学报. 2013(04)
[3]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软件[J]. 李雪娟,杨婧,王俊红,任倩俐,李霞,黄原.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1)
[4]分子系统发生学[J]. 黄原. 遗传. 2012(11)
[5]残锷线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系统学意义(英文)[J]. 田丽丽,孙晓燕,陈梅,盖永华,郝家胜,杨群. 动物学研究. 2012(02)
[6]福建省五条蚋和黄毛纺蚋nrDNA-ITS序列分析(双翅目:蚋科)[J]. 王宇平,高博,张建庆,王光辉,黄恩炯.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0 (01)
[7]3种吸血蚋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 高博,张建庆,蔡亨忠,王光辉,范建华,黄健群,黄恩炯,王宇平,张述铿,王公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02)
[8]江西九连山绳蚋一新种(双翅目:蚋科)(英文)[J]. 康哲,张春林,陈汉彬.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7(03)
[9]江西省蚋属一新种(双翅目,蚋科)(英文)[J]. 陈汉彬,康哲,张春林. 动物分类学报. 2007(03)
[10]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J]. 温小军,韦静,陈汉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03)
博士论文
[1]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D]. 王帅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乳白蚁属分类修订研究[D]. 丁俊杰.江西农业大学 2013
[2]蚋科昆虫分类研究[D]. 蔡茹.安徽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3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43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