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某泥质潮滩浅层地下水动态数值模拟及水化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13:58
  泥质潮滩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该地区水动力条件复杂、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强烈,地下水动态对近岸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泥质潮间带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和水化学特征之间的潜在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一泥质潮滩为例,研究地下水动态和海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为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研究区位于大亚湾东北部,为一个典型泥质潮滩,其长度大约200m。研究区共布设6口观测井,其中包括2口“单井”和4口“对井”(即包含上下两个传感器),来监测一个大小潮周期内的地下水的水温、电导率和压力水头,监测频率为每半小时一次;并在每口观测井附近采集浅层地下水的水样以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包括常规离子(Na+,K+,Ca2+,Mg2+,SO42-,HCO3-和Cl-)、重金属(As和Cu)和短半衰期镭同位素(223Ra和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亚湾某泥质潮滩浅层地下水动态数值模拟及水化学特征研究


技术路线图

平面图,平面,位置,大亚湾


9第2章研究区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大亚湾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位于南海北部和广东省惠州市南部(E114°20`~114°49`,N22°30`~22°50`)。大亚湾岸线曲折,黄金海岸线大约为52Km湾口向南,湾口大约15Km,水深5-18米不等。且大亚湾有大湾套小湾的趋势,东北部套有一个小港湾(翠文港),最大宽度为2公里(图2-1)。图2-1研究区的平面位置图。(a)大亚湾地理位置;(b)观测井位置2.2气候概况根据陈则实(2007),《中国海湾志,第9分册,广东省东部海湾》中收入多年的气象、气候资料(1967~1990年)可知,大亚湾面向南海,海湾的北部地区受内陆影响更大,南部受海洋影响更大,南北气候的特点在区域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大亚湾总体上属于亚热带气候带,具有降雨大,太阳辐射能力强、周围植被繁茂、温度适宜等特点。根据惠东气象站和湾口海洋站收集的温度数据可知,惠东站多年平均气温为22.7℃,而港口站多年平均气温为22.1℃,湾内多年平均气温略高于湾外多年平均气温,并且具有海湾的温差大,而湾外的温差小的特点。惠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70.4mm,而港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74.1mm,

大亚湾,河流


11图2-2大亚湾周边河流(修改自任秀文等(2013))2.4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2.4.1地质条件根据前人调查的地质资料可知,大亚湾分布有基岩海岸、砂砾滩海岸、少部分的淤泥质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在大亚湾的西南部海岸的岩性主要是基岩,东南部广泛分布着大量沙滩,而东北部和部分河口处存在红树林海岸。大亚湾地区表层为第四纪覆盖层,包括冲洪积层、海陆交互层、坡残积层,广泛分布于滨海平原和山谷之中(黄镇辉和汪志鹏,2009)。在大亚湾的东南部的山区中广泛分布着冲洪积层,主要岩性为卵石、砂砾、粗砂和粉质粘土,少部分分布有淤泥质土,冲洪积层的厚度为2.0-12.0m,覆盖面试大约为2.72km2。在巽寮湾滨海平原广泛分布着海陆交互沉积层,其岩性主要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少部分分布着淤泥质粘土,海陆交互沉积层的厚度为2.0-10.0m,面积大概为2.72km2。在山间谷地冲洪积层之中一般分布着坡残积层,并且滨海平原的海陆交互层之下也有分布,少部分存在于丘陵坡麓,主要是花岗岩风化破碎后堆积而成,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J]. 李海龙,王学静.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6)
[2]福建长乐地区海水入侵(上溯)对水化学变化的影响[J]. 李亮,邢怀学,常晓军,葛伟亚,李云峰,田福金.  现代地质. 2015(02)
[3]近岸海域226Ra的时空变化与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估算[J]. 季仲强,胡丹,翁焕新,张锋,韩正栋.  地球化学. 2012(01)
[4]某滨海度假休闲区地下水分析与评价[J]. 黄镇辉,汪志鹏.  土工基础. 2009(04)
[5]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J]. 郭占荣,黄磊,刘花台,袁晓婕.  地球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地下水—海水相互交换量化研究[D]. 马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硕士论文
[1]胶州湾某砂质潮滩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流盐分运移数值模拟研究[D]. 潘晓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本文编号:3496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496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