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利津段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脱除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河利津段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脱除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流系统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记录、响应流域环境演变,并将人类对陆地系统的扰动波及到海岸带及海洋系统。每年经陆地侵蚀由河流输入海洋的碳约为1Gt。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浑浊度河流,流经青藏高原亚流域及富含碳酸盐的黄土高原,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水体中无机碳含量极高。冬季,黄河流域气温基本低于0℃,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冰情现象出现。但是,以往对于水体结冰过程DIC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极区海冰的结冰过程,淡水冰生成过程中物质的重分配很少被讨论。研究冬季黄河利津站结冰过程DIC的变化规律,对于更加完整理解河流碳循环及其季节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模拟结冰实验,对结冰过程中TAlk、DIC及DIC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δ13CDIC的变化对结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探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结冰过程对DIC有强烈的脱除作用,冰样内DIC含量极低。对于黄河利津段水样,DIC主要组分HC03-脱除量最大,但其脱除强度并非最强,冰内DIC主要组成组分仍为HC03-。(2)封闭条件下的结冰过程中,CO2的单向脱除使相对多的CO2进入剩余水样,C032-在冰内相对富集;开放体系的结冰过程则伴随CO2向大气的脱除,冰内相对富集CO2而C032-含量极低。(3)开放体系结冰过程中,冰样DIC在垂直方向上呈现上下表面富集、中间低的分布特点。随结冰过程的推进,中间冰样DIC浓度并未升高,始终保持在稳定的低值,表现出结冰过程对盐类持续的脱除过程。(4)结冰过程是CO2释放过程,而温度对这一过程有重要影响,首先,结冰时的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冰样DIC浓度及冰内CO2浓度的高低。起始结冰温度为-7℃时,快速的结冰过程使得相对较多的盐类在冰内包裹,并且CO2脱除并不完全,因而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冰样具有高DIC浓度及高CO2含量。结冰温度较高(如-2℃时)则相反,得到低DIC浓度及低CO2含量的冰样。其次,在冰样形成后,白天气温的升高促使冰水体系CO2脱除加剧,冰水体系内D1C组分含量发生变化,更有利于碳酸盐沉降的发生。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 黄河 结冰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3
- 1 绪论13-21
- 1.1 陆地碳循环13
- 1.2 河流碳循环及其研究现状13-15
- 1.3 黄河无机碳输运研究现状15
- 1.4 极区结冰过程DIC变化研究15-17
- 1.5 黄河凌汛概况17-19
- 1.5.1 黄河凌汛时空分布17-18
- 1.5.2 影响因素18-19
- 1.6 δ~(13)C在水体碳循环中应用19-20
- 1.7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20-21
- 2 研究区域及样品的分析方法21-26
- 2.1 黄河流域概况21
- 2.2 实验方法21-24
- 2.2.1 封闭体系结冰实验22-23
- 2.2.2 开放体系结冰实验23-24
- 2.3 分析方法24-26
- 3 封闭体系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变化规律26-32
- 3.1 实验用水基本参数26-27
- 3.2 不同DIC浓度水样结冰前后pH、DIC、TAlk变化27-31
- 3.2.1 水样结冰后电导率变化27-28
- 3.2.2 水样结冰前后pH变化28-29
- 3.2.3 水样结冰后TAlk、DIC变化29-30
- 3.2.4 水样结冰后DIC组分变化30-31
- 3.3 本章小结31-32
- 4 开放体系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变化规律32-43
- 4.1 结冰起始温度对开放体系DIC脱除影响32-34
- 4.2 连续结冰过程样品pH、DIC、TAlk变化规律34-39
- 4.2.1 电导率、pH34-36
- 4.2.2 TAlk、DIC36
- 4.2.3 连续结冰过程样品DIC各组分变化规律36-39
- 4.3 连续结冰过程冰样DIC垂向分布变化39
- 4.4 结冰过程中CO_2脱除作用及碳酸盐沉降的可能性39-42
- 4.4.1 δ~(13)C_(DIC)同位素变化对CO_2脱除的佐证39-40
- 4.4.2 碳酸盐沉降的可能性40-41
- 4.4.3 连续结冰过程DIC总量守恒状况41-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5 结论与展望43-45
- 5.1 本文主要结论43
- 5.2 特色与创新43-44
- 5.3 研究不足之处44
- 5.4 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明符;张志强;;利津县就地取材节地兴企[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10期
2 刘志钢;;利津县局注重“三个突出”服务转方式调结构[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9期
3 ;山高人为峰——记东营市人大代表、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亭[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13期
4 严军;叶春生;李虎成;张雯;;BP网络在利津站水沙通量研究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5 刘伟,王新海,黎洪;利津地区深层沙三、沙四段油藏测试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秀雷;王忠芳;;浅析利津县水资源供求态势[A];2014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切实增强做好帮扶利津工作的责任感[N];东营日报;2006年
2 薛山 李新洲;支持壮大财源 增强“造血”功能[N];东营日报;2006年
3 记者 燕永清;实施“突破利津”战略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东营日报;2006年
4 王景波 孟涛;信息化为利津农民架起“致富金桥”[N];东营日报;2006年
5 李娟 周国松 李学波;利津县8772名高龄老人喜领救助金[N];东营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李娟;利津农民乘“需”而入市场宽[N];东营日报;2007年
7 记者 葛铸聪;利津“打黑除恶”取得阶段性战果[N];东营日报;2007年
8 记者 陈建涛;关注民生问题 凝聚发展合力 推动“突破利津”战略深入实施[N];东营日报;2007年
9 李娟;利津蔬菜走四方[N];东营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刘标 特约记者 薛山;激发豪情写华章[N];东营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巩瑶;黄河下游利津站营养盐输送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谭论维;黄河利津段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脱除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裴吉刚;利津县公开选拔科级干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天福;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黄河利津段结冰过程溶解无机碳(DIC)脱除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