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证理论和阿钦斯坦的证据定义
发布时间:2022-01-25 02:54
关于“证据”概念的确证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重要议题。在各种捕捉确证关系本质的确证理论中,主流的有三类,一是基于例示的确证理论,二是假说演绎的确证理论,三是采用贝叶斯概率公式的概率化的确证理论。其中第三种又可以分为高概率确证理论和概率正相关确证理论。三种确证理论面临一些悖论或难题的困扰,其中有乌鸦悖论,不相关理论问题,不充分决定性问题,以及绿蓝悖论等等。阿钦斯坦认为,这些确证理论会屈服于关于证据的两个假设,即弱假设和先验假设,从而难以实现我们对证据概念的要求。而一个合适的证据概念应该为科学家相信某个假说提供“好的理由”。为此,他提出了“潜在证据”的概念,并在这个概念的基础继而定义了“主观证据”,“认识情境证据”和“真实证据”。他认为,科学家所寻求的是“真实证据”概念。通过引入概率阈值和“解释性关联”的概念,潜在证据的确可以排斥那些困扰三种确证理论的反例,可是,一些重要的标准的缺失,例如确定解释正确性的方式和概率赋值方式,同样会削减阿钦斯坦证据学说的合理性,说服力和实用性。此外,通过回顾克朗兹和阿钦斯坦的争论,本文认为,承认中介假说作用的三向的解释性关联,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常识的困境。不...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证据和三种确证理论
2.1 证据和确证
2.2 三种确证理论
2.2.1 基于例示的确证理论
2.2.2 假说演绎的确证理论
2.2.3 基于概率的确证理论
2.3 三种确证理论的困难和回应
2.3.1 乌鸦悖论
2.3.2 绿蓝悖论
2.3.3 旧证据问题和其他困难
第三章 阿钦斯坦的证据定义
3.1 为什么证据学说被科学家所忽视
3.2 潜在证据证据定义
3.2.1 四类证据概念
3.2.2 潜在证据定义
3.2.3 解释性关联
3.3 对绿蓝悖论的回应
第四章 对潜在证据定义困难的反思
4.1 解释性关联和“好的理由”的困难
4.2 认识情境限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科学解释研究的新趋势[J]. 张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2)
[2]绿蓝悖论和证据定义的困境[J]. 梁贤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8)
[3]一个新的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J]. 周文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5)
[4]解释、预测与科学理论的接受[J]. 翁永坤,朱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05)
[5]论科学证据的两种概率解释[J]. 方轻.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认识论重构[J]. 陈莹,丛杭青.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7]“语内表现行为”与“偶序对”解释理论——阿钦斯坦关于语用学科学解释[J]. 毕文胜,杨晶. 哲学动态. 2006(08)
博士论文
[1]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 毕文胜.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7771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证据和三种确证理论
2.1 证据和确证
2.2 三种确证理论
2.2.1 基于例示的确证理论
2.2.2 假说演绎的确证理论
2.2.3 基于概率的确证理论
2.3 三种确证理论的困难和回应
2.3.1 乌鸦悖论
2.3.2 绿蓝悖论
2.3.3 旧证据问题和其他困难
第三章 阿钦斯坦的证据定义
3.1 为什么证据学说被科学家所忽视
3.2 潜在证据证据定义
3.2.1 四类证据概念
3.2.2 潜在证据定义
3.2.3 解释性关联
3.3 对绿蓝悖论的回应
第四章 对潜在证据定义困难的反思
4.1 解释性关联和“好的理由”的困难
4.2 认识情境限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科学解释研究的新趋势[J]. 张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2)
[2]绿蓝悖论和证据定义的困境[J]. 梁贤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8)
[3]一个新的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J]. 周文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5)
[4]解释、预测与科学理论的接受[J]. 翁永坤,朱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05)
[5]论科学证据的两种概率解释[J]. 方轻.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认识论重构[J]. 陈莹,丛杭青.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7]“语内表现行为”与“偶序对”解释理论——阿钦斯坦关于语用学科学解释[J]. 毕文胜,杨晶. 哲学动态. 2006(08)
博士论文
[1]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 毕文胜.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7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60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