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长石在下地壳温度及多种正应力条件下的摩擦滑动
发布时间:2022-10-08 20:00
前人对大陆地震震源深度进行研究发现,大陆震源绝大多数分布在20 km以内,发震层多位于中、上部地壳,因此一般认为中、上地壳为脆性,而下地壳具有韧性的岩石力学特征。而近年来通过对地震深度的重新定位,发现在下地壳至上地幔仍有一定的地震:赤峰地震震源深度25±2 km(韦生吉等,2009),深度已达下地壳:曾融生等(2000)讨论了雅鲁藏布江和南藏的地壳俯冲带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在莫霍面以下80-100 km存在地震带:印度西隆高原的地震经过精确定位也被定位在下地壳(Maggi et al.,2000;Bai et al.,2012).近年来圣安德烈斯断层在下地壳深度上震颤的发现使下地壳的力学性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下地壳岩石力学性质的了解,尤其是其摩擦滑动的力学性质,为此已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以往的实验表明,从辉长岩中分离出来的辉石和斜长石以及二者的混合样品在有效正应力为200 MPa的实验条件下,均在下地壳温度范围表现为速度弱化,即可以产生不稳定滑动。为了探究上述斜长石的速度弱化行为是否具有代表性,考察其在更广的有压力下是否表现出相同的性质,本研究对斜长石断层泥在不...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背景
2 摩擦滑动实验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装置与条件
2.3 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力学曲线
3.2 摩擦强度
3.3 速度依赖性
3.4 数值拟合
3.5 微观结构
4 讨论
4.1 有效正应力对摩擦强度的影响
4.2 有效正应力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4.3 有效正应力对直接响应参数的影响
4.4 影响速率依赖性参数的可能热活化微观变形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ocal depth estimates of earthquakes in the Himalayan-Tibetan region from teleseismic waveform modeling[J]. Ling Bai,Jeroen Ritsema,Junmeng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2012(Z1)
[2]热水条件下角闪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斜长石断层泥的对比[J]. 兰彩云,何昌荣,姚文明,靖晨. 地球物理学报. 2010(12)
[3]热水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J]. 罗丽,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09(01)
[4]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J].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1)
[5]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强度及其速率依赖性[J]. 何昌荣,陶青峰,王泽利. 地震地质. 2004(03)
[6]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7]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mi-brittle and plastic rheology of Panzhihua gabbro[J]. 何昌荣,周永胜,桑祖南.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7)
[8]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J]. 石耀霖,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2003(03)
[9]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J]. 张国民,李丽,马宏生,汪素云,张晓东. 科学通报. 2002(09)
[10]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J].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2000(06)
本文编号:3688338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背景
2 摩擦滑动实验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装置与条件
2.3 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力学曲线
3.2 摩擦强度
3.3 速度依赖性
3.4 数值拟合
3.5 微观结构
4 讨论
4.1 有效正应力对摩擦强度的影响
4.2 有效正应力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4.3 有效正应力对直接响应参数的影响
4.4 影响速率依赖性参数的可能热活化微观变形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ocal depth estimates of earthquakes in the Himalayan-Tibetan region from teleseismic waveform modeling[J]. Ling Bai,Jeroen Ritsema,Junmeng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2012(Z1)
[2]热水条件下角闪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斜长石断层泥的对比[J]. 兰彩云,何昌荣,姚文明,靖晨. 地球物理学报. 2010(12)
[3]热水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J]. 罗丽,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09(01)
[4]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J].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1)
[5]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强度及其速率依赖性[J]. 何昌荣,陶青峰,王泽利. 地震地质. 2004(03)
[6]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7]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mi-brittle and plastic rheology of Panzhihua gabbro[J]. 何昌荣,周永胜,桑祖南.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7)
[8]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J]. 石耀霖,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2003(03)
[9]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J]. 张国民,李丽,马宏生,汪素云,张晓东. 科学通报. 2002(09)
[10]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J].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2000(06)
本文编号:3688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68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