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油田X259井区长3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13:14

  本文关键词:LG油田X259井区长3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改善LG油田X259井区开发效果,需要开展研究区长3油层组的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本论文针对LG油田X259井区延长组主力勘探层长3油层组,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研究、长3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及砂顶微构造特征研究、储层沉积特征研究、地质约束的测井二次解释研究、储层参数展布特征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等。研究表明,根据沉积韵律和砂体横向分布特征,将X259井区长32含油层组划分为3个小层,即长321、长322、长323。砂体厚度展布特征研究表明,长32三个小层的砂体展布方向呈西南至东北向,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南部砂体不发育,长322砂体有效厚度最为发育、且砂体分布范围较为稳定。砂顶微构造特征研究认为,长32三个小层的砂体顶部构造特征整体呈呈WSS-NE向的单斜构造,东高西低,局部存在鼻状隆起、鼻槽配置特征显著,长321、长322、长323砂顶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差异性。沉积特征研究认为,长32各小层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分流间湾。长321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长322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长323主要发育分流间湾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三个小层沉积微相及砂厚比较表明长322分流河道微相规模较大、砂地比值最高。长32平均分析孔隙度为16.45%,平均渗透率为3.23x10-3μm2,长32的储层颗粒细小,以细砂岩为主。从“四性”关系研究出发,建立了X259井区油水层的判别标准,从岩心刻度测井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长32的测井解释模型并完成了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建立的研究区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长32油层组孔隙度均大于8%,渗透率大于0.3×10-3μ2,声波时差大于217μs/m,电阻率Rt大于23Ω·m。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隔夹层发育程度受沉积微相及基准面旋回控制显著,长32储层非均质性为中等、为本区主力油层,本区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与沉积微相展布和砂体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沉积相带控制着储层渗透性的好坏。
【关键词】:地层对比 砂体厚度 砂顶微构造 沉积微相 二次解释 非均质性 X259井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4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8
  • 1.2.2 沉积相研究现状8-9
  • 1.2.3 测井建模研究现状9
  • 1.2.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11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11-12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12-14
  • 第二章 区域概况14-17
  • 2.1 地质概况14-15
  • 2.2 勘探开发简况15
  • 2.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5-17
  •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砂厚及砂顶微构造特征17-30
  • 3.1 本论文中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技术17-18
  • 3.1.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17-18
  • 3.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旋回分级识别技术18
  • 3.2 小层划分与对比成果18-23
  • 3.2.1 地层简述18-19
  • 3.2.2 区域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特征19-20
  • 3.2.3 关键井层序地层划分20-21
  • 3.2.4 细分对比的结果21-23
  • 3.3 小层砂体展布规律23-25
  • 3.4 小层微构造特征25-30
  • 第四章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30-44
  • 4.1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30-31
  •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和测井相分析31-41
  • 4.2.1 沉积相标志31-32
  • 4.2.2 沉积相划分方案32-35
  • 4.2.3 单井沉积相分析35-36
  • 4.2.4 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知识库的建立36-40
  • 4.2.5 沉积微相剖面分析40-41
  • 4.3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41-44
  • 4.3.1 研究区优势相砂地比特征及沉积微相划分依据41-42
  • 4.3.2 主要含油层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42-44
  • 第五章 地质约束的测井储层评价44-62
  • 5.1 研究资料基础44-45
  • 5.2 四性关系研究45-48
  • 5.3 测井资料预处理48-50
  •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的建立50-56
  • 5.5 油藏参数平面分布特征56-62
  •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62-70
  • 6.1 储层的孔渗韵律特征63-64
  • 6.2 隔夹层分布研究64-70
  • 6.2.1 隔夹层分类64-65
  • 6.2.2 隔夹层电性特征65-66
  • 6.2.3 隔夹层统计特征66-67
  • 6.2.4 隔夹层剖面特征67
  • 6.2.5 隔夹层平面特征67-70
  •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德强;;车30井区储层地质特征及伤害因素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4期

2 张景楠;张景芳;;川口油田刘渠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9期

3 叶超;邓攀;王超;;苏54区块盒8段储层地质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2期

4 赵晓颖;陶莹;于雷;袁柯;;冀东老爷庙油田庙M断块储层地质特征与注水方案优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0期

5 姚光庆,陈红汉,何士斌,周毅;渤中地区第三系储层地质特征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4期

6 刘岩;;欧35~欧36井区沙三上储层地质特征再认识及有利目标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5期

7 李天太;刘小静;唐继平;张斌;杜小勇;梁红军;;依南构造气藏储层地质特征及伤害因素实验研究[J];钻采工艺;2006年01期

8 刘雪峰;;青平川油田储层地质特征与注水开发试验[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9 唐洪明;江同文;史鸿翔;刘平礼;;酸压产能与潜山储层地质特征关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要惠芳;;山西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分析[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城;川东南地区复杂储层地质特征及有效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刚;LG油田X259井区长3储层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马永东;港东开发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鲍远见;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萨零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开发方案优选[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润泽;涩北气田细粒储层地质特征与气水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关键词:LG油田X259井区长3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70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