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探区长2油气成藏有利区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24 19:53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油气资源丰富,长2油层组是重要含油层系之一。本文依据地区内钻井资料和各项分析化验结果资料,将沉积相研究、储集条件和油气藏类型评价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寨科、旦八井区典型油气藏分析,明确其油气藏类型、油气来源及保存条件,总结志丹地区长2油层组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属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漫滩和沼泽沉积为主。长2油层组储层评价结果表明其矿物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成岩作用强,是致密砂岩储层。长7“张家滩页岩”烃源岩在研究区内稳定分布,厚度可达40m,成熟度最高,可作为优质供烃岩。长2油层组油气藏类型以岩性油气藏为主,主要有岩性、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富集的主要因素是储集条件,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砂体提供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储集空间。同时,由于沉积相的变化或横向岩性的变化,在河漫沼泽相沉积部位或分流河道的侧部形成岩性遮挡,有利于油气成藏。对长21油藏而言,上覆长1地层有较好的保存(即具有好的盖层),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构造特征
1.2.3 地质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对比划分原则和依据
2.1.1 标志层
2.1.2 地层厚度
2.1.3 沉积旋回
2.1.4 地层特征
2.2 地层划分结果
2.3 地层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3.1 地球化学法确定沉积环境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分流河道
3.2.2 河漫沼泽
3.2.3 决口扇
3.2.4 天然堤
3.3 沉积相类型
3.4 空间砂体展布特征
3.4.1 连井剖面的砂体展布
3.4.2 平面砂体展布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长2 砂岩矿物成分
4.1.2 砂岩的结构
4.1.3 砂岩的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3 孔隙结构特征
4.3.1 长2 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4.3.2 各种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4.4.1 孔隙度
4.4.2 渗透率
4.4.3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及影响孔隙度、渗透率的因素
4.5 储层渗流特征
4.5.1 相渗透率特征
4.5.2 水驱油效率
4.6 综合评价
第五章 烃源岩及油藏特征
5.1 烃源岩及油源对比
5.2 油藏分布特征
5.2.1 正2 井区
5.2.2 正129 井区
5.3 油藏圈闭类型
5.3.1 岩性圈闭
5.3.2 构造-岩性油藏
5.3.3 岩性-构造油藏
5.4 油藏评价
第六章 油气富集因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6.1 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
6.1.1 沉积环境
6.1.2 保存条件
6.1.3 储集条件的影响
6.1.4 构造影响
6.2 有利区勘探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69748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构造特征
1.2.3 地质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对比划分原则和依据
2.1.1 标志层
2.1.2 地层厚度
2.1.3 沉积旋回
2.1.4 地层特征
2.2 地层划分结果
2.3 地层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3.1 地球化学法确定沉积环境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分流河道
3.2.2 河漫沼泽
3.2.3 决口扇
3.2.4 天然堤
3.3 沉积相类型
3.4 空间砂体展布特征
3.4.1 连井剖面的砂体展布
3.4.2 平面砂体展布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长2 砂岩矿物成分
4.1.2 砂岩的结构
4.1.3 砂岩的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3 孔隙结构特征
4.3.1 长2 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基本特征
4.3.2 各种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4.4.1 孔隙度
4.4.2 渗透率
4.4.3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及影响孔隙度、渗透率的因素
4.5 储层渗流特征
4.5.1 相渗透率特征
4.5.2 水驱油效率
4.6 综合评价
第五章 烃源岩及油藏特征
5.1 烃源岩及油源对比
5.2 油藏分布特征
5.2.1 正2 井区
5.2.2 正129 井区
5.3 油藏圈闭类型
5.3.1 岩性圈闭
5.3.2 构造-岩性油藏
5.3.3 岩性-构造油藏
5.4 油藏评价
第六章 油气富集因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6.1 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
6.1.1 沉积环境
6.1.2 保存条件
6.1.3 储集条件的影响
6.1.4 构造影响
6.2 有利区勘探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6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76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