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带南缘东嘎花岗岩和大竹卡辉长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02 04:31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因其具有独特的隆升演化历史,一直受到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作为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前缘,其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尤其引人注目。拉萨地块南部,发育有近东西展布的长达上千公里的冈底斯岩基,记录了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印度-亚欧大陆碰撞的深部构造演化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冈底斯弧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即中生代早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以及新生代早第三纪和中新世时期。虽然上述成果对人们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南部中-新生代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前人研究均是以某一个岩体或以局部为主体,并没有从冈底斯岩浆弧的整体演化上考虑这些岩浆作用特征。本论文在分析和研究冈底斯弧中部东嘎侏罗纪花岗岩以及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从总体上了解冈底斯弧在中生代侏罗纪和新生代早期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位于冈底斯弧中部的日喀则东嘎乡中侏罗世(169.6 Ma)花岗质岩体,...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俯冲带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岩浆弧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3.1 侏罗纪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1.3.2 侏罗纪地壳生长
1.3.3 始新世基性岩成因及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1.4 研究方案
1.5 本文工作量
第2章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背景
2.1 主要地块
2.1.1 松潘-甘孜地块
2.1.2 羌塘地块
2.1.3 拉萨地块
2.1.4 喜马拉雅地块
2.2 主要分界线
2.2.1 金沙江缝合带
2.2.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1.1 样品前处理
3.1.2 主量元素分析测试
3.1.3 微量元素分析测试
3.2 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
3.3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测试
第4章 东嘎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及岩石成因
4.1 研究区地质背景
4.2 岩相学
4.3 年代学
4.4 地球化学组成
4.4.1 主量元素
4.4.2 微量元素
4.4.3 Sr-Nd同位素
4.5 东嘎花岗岩岩石成因
4.6 小结
第5章 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地球化学组成及岩石成因
5.1 研究区地质背景
5.2 岩相学
5.3 年代学
5.4 地球化学组成
5.4.1 主量元素特征
5.4.2 微量元素特征
5.4.3 Sr-Nd同位素特征
5.5 岩石成因
5.5.1 蚀变和地壳同化混染的影响
5.5.2 结晶分离和堆晶作用
5.5.3 流体以及沉积物熔体的影响
5.5.4 岩浆源区
5.6 小结
第6章 侏罗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及地质意义
6.1 侏罗纪岩浆岩时空分布组成
6.2 侏罗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对比
6.2.1 微量元素比值对岩浆作用过程的指示
6.2.2 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
6.3 侏罗纪地壳生长指示
6.4 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演化
6.5 小结
第7章 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及地质意义
7.1 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7.2 碰撞时间探讨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27668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俯冲带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岩浆弧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3.1 侏罗纪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1.3.2 侏罗纪地壳生长
1.3.3 始新世基性岩成因及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1.4 研究方案
1.5 本文工作量
第2章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背景
2.1 主要地块
2.1.1 松潘-甘孜地块
2.1.2 羌塘地块
2.1.3 拉萨地块
2.1.4 喜马拉雅地块
2.2 主要分界线
2.2.1 金沙江缝合带
2.2.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1.1 样品前处理
3.1.2 主量元素分析测试
3.1.3 微量元素分析测试
3.2 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
3.3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测试
第4章 东嘎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及岩石成因
4.1 研究区地质背景
4.2 岩相学
4.3 年代学
4.4 地球化学组成
4.4.1 主量元素
4.4.2 微量元素
4.4.3 Sr-Nd同位素
4.5 东嘎花岗岩岩石成因
4.6 小结
第5章 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地球化学组成及岩石成因
5.1 研究区地质背景
5.2 岩相学
5.3 年代学
5.4 地球化学组成
5.4.1 主量元素特征
5.4.2 微量元素特征
5.4.3 Sr-Nd同位素特征
5.5 岩石成因
5.5.1 蚀变和地壳同化混染的影响
5.5.2 结晶分离和堆晶作用
5.5.3 流体以及沉积物熔体的影响
5.5.4 岩浆源区
5.6 小结
第6章 侏罗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及地质意义
6.1 侏罗纪岩浆岩时空分布组成
6.2 侏罗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对比
6.2.1 微量元素比值对岩浆作用过程的指示
6.2.2 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
6.3 侏罗纪地壳生长指示
6.4 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演化
6.5 小结
第7章 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及地质意义
7.1 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7.2 碰撞时间探讨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27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82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