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

发布时间:2017-05-28 22:07

  本文关键词: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亚造山带(CAOB)位于西伯利亚古陆与中朝古陆(华北克拉通)之间,古亚洲洋最终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形成。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东段,位于中国境内,由于露头稀少和构造复杂,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存争议,其原因之一是深部探测资料的缺乏。近年来,接收函数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伴随地球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对高分辨率的迫切需求,叠加、偏移成像等方法也被引入到深部结构的接收函数成像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华北北部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了41台宽频地震仪。地震测线自南向北横跨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兴蒙造山带,台站间距平均15 km,测线走向为NW-SE向,总长约650km。本文从上述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中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2366个。用H-k扫描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Fp/Vs)和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叠加获得了Moho面和410km和660km间断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 km,所经各块体地壳厚度差异不大,但各块体边界处存在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向南倾,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向北倾。(2)沿测线泊松比分布表现出与断层分割的块体较好的相关性:华北克拉通北缘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泊松比值的局部扰动仅出现在各块体边界附近。(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4)整条测线泊松比分布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轴的非线性近对称分布。(5)除在39.5。N附近地幔转换带略显增厚,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之外,测线下方410km、660km间断面总体平稳。燕山带以北未见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综合前人研究,可以推断出以下基本结论:1、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2、主要由太平洋长距离深俯冲引起的克拉通破坏作用在兴蒙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中未见明显表现。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接收函数 地壳上地幔结构 泊松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3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3-19
  • 2.1 自然地理概况13
  • 2.2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13-15
  • 2.3 研究区主要断裂带特征15-17
  • 2.3.1 尚义-赤城-古北口-平泉断裂16
  • 2.3.2 赤峰-白云鄂博断裂带16
  • 2.3.3 西拉木伦断裂带16
  • 2.3.4 二连浩特断裂带16-17
  • 2.3.5 查干敖包断裂17
  • 2.4 研究区岩浆活动17-19
  • 第三章 研究现状19-38
  • 3.1 宽频地震研究20-33
  • 3.2 人工地震研究33-36
  • 3.3 大地电磁研究36-38
  • 第四章 P波接收函数38-47
  • 4.1 接收函数方法简介38-39
  • 4.2 接收函数的提取39-42
  • 4.3 接收函数的H-κ叠加方法42-45
  • 4.4 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方法45-47
  • 第五章 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及泊松比研究47-66
  • 5.1 数据来源47-50
  • 5.2 数据预处理50
  • 5.3 P波接收函数分析50-53
  • 5.4 接收函数的H-κ叠加计算53-58
  • 5.5 共转换点(CCP)叠加58-62
  • 5.6 讨论62-66
  • 5.6.1 Moho形态与产状62-63
  • 5.6.2 泊松比63-65
  • 5.6.3 地幔过渡带65-66
  • 第六章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80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伟;黄晓葛;白武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成因的探讨-水和熔体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5期

2 陶国宝;;法国中央地块下的上地幔区域结构和地球动力学[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3期

3 B·B·日丹诺夫 ,白伟;上地幔岩石的交代分异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2期

4 杨晓志;;上地幔顶部电导率异常的起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5 张云霞;胡祥云;高锐;王海燕;万芬;余毅;李建慧;蔡建超;;水对上地幔电性结构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3期

6 林传勇,黄小龙,徐义刚,史兰斌,陈孝德;广东省雷州半岛上地幔热结构和流变学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2期

7 安美建;石耀霖;;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温度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8 C.Ballhaus ,干国梁;地球上地幔中氧逸度的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1991年03期

9 S.Karato;P.Wu;宋治平;;上地幔的流变学[J];世界地震译丛;1995年04期

10 李立;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晔;滕吉文;;随县-常熟断面的上地幔结构[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梁慧云;;上地幔地震探测研究回顾[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总结[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4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天山上地幔介质结构特征及其对壳内地震的作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白武明;;水在上地幔的溶解度及其对橄榄石部分熔融和流变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黄建平;李振春;;加勒比与南美边界区域上地幔过渡层研究及构造学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汪集e,

本文编号:403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03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