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植物乳杆菌BC-25胞外多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01:13

  本文关键词:富硒植物乳杆菌BC-25胞外多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生物转化得到不同形态的有机硒是提高硒利用率的很好途径,但寻找安全的富硒载体和有机硒生物大分子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投入更多努力。本文以15株疑似乳酸菌为材料,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筛选鉴定出了富硒能力最强的乳酸菌,并对比分析了富硒(试验组)与未富硒(对照组)乳酸菌EPS的产量、理化性质、单糖组成和结构,初步研究了富硒对乳酸菌EPS生成的影响。① 对乳酸菌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筛选并鉴定出了富硒优势乳酸菌。结果表明,适宜的加硒时间为培养后的第6 h,培养时间为24 h。通过对9株菌株比较,确定了较适宜的亚硒酸钠添加浓度为6μg/mL,BC-25为富硒优势菌株,富硒量425.79 μg/g,硒转化率达27.00%,经16SrDNA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② 对植物乳杆菌BC-25进行富硒与未富硒培养来制备EPS,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EPS都只在经0.2 mol/LNaCl分离后有主要吸收峰,Sepharose CL-6B分离后呈现单一对称峰:紫外光谱扫描后在260 nm和280 nm处无吸收峰,表明纯化后的EPS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琼脂糖凝胶电泳图上出现单一色斑,说明EPS成分均匀,证明得到的是纯EPS。③ 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EPS的产量、溶解性、热稳定性、单糖组分、结构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EPS均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甲醇;产量比较,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EPS产量提高了6.56%;示差扫描和热重分析表明,试验组的EPS热稳定降低;单糖组分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单糖组成都为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组成比例表明甘露糖都为主要单糖组成,试验组EPS中D-甘露糖的比例增加,D-半乳糖和D-葡萄糖的比例降低,但这种变化并不明显;1HNMR、13CNMR、红外光谱、质谱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EPS结构基本相似,单糖连接方式一致,都是有较长碳链的吡喃多糖;1HNMR和13C NMR综合分析,Se可能取代了-OCH3上的CH3,形成了Se=O和C-Se-C,使多糖中引入硒。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 富硒 胞外多糖 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0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缩略词表7-10
  • 1 前言10-20
  • 1.1 立题背景10
  • 1.2 文献综述10-18
  • 1.2.1 乳酸菌胞外多糖简介10-16
  • 1.2.2 硒多糖研究进展16-18
  • 1.3 研究目标18
  • 1.4 研究内容18-20
  • 2 材料与方法20-27
  • 2.1 材料20-21
  • 2.1.1 菌种20
  • 2.1.2 培养基20
  • 2.1.3 试剂20
  • 2.1.4 仪器设备20-21
  • 2.2 方法21-27
  • 2.2.1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21-24
  • 2.2.2 富硒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24-25
  • 2.2.3 富硒与未富硒乳酸菌胞外多糖比较分析25-27
  • 3 结果与分析27-56
  • 3.1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结果27-33
  • 3.1.1 生化鉴定结果28
  • 3.1.2 加硒时间和培养时间的确定28-29
  • 3.1.3 适宜硒浓度的确定29
  • 3.1.4 耐硒筛选结果29-30
  • 3.1.5 富硒能力测定结果30-31
  • 3.1.6 BC-25的16SrDNA分析结果31-33
  • 3.2 多糖纯化结果分析33-37
  • 3.2.1 纯化、洗脱结果33-35
  • 3.2.2 纯度检验分析35-37
  • 3.3 富硒与未富硒乳酸菌胞外多糖比较分析37-56
  • 3.3.1 多糖产量比较37
  • 3.3.2 理化性质比较37-40
  • 3.3.3 多糖组成结构比较40-56
  • 3.3.4 一级结构推测56
  • 4 结论与展望56-58
  • 4.1 结论56-57
  • 4.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淑云,付瑞洲,谢福泉;灵芝富硒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4年06期

2 周防震;谢园园;赵婷;田梦洋;;富硒微生物的筛选、富硒条件优化及鉴定[J];中国酿造;2013年08期

3 蒋彬;水稻富硒基因型品种遴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4 刘向辉,戈峰,徐张红,廖尚英,赵永发,王学志;亚硒酸钠对蚯蚓的毒性及蚓体富硒作用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5期

5 许梅;许峰;任轩;贾乐;;富硒大球盖菇抗氧化能力研究[J];山东科学;2007年04期

6 米秀博;邵树勋;汤捚;张静;;湖北恩施地区天然富硒植物中硒形态的HPLC-ICP-MS分析[J];草业科学;2014年06期

7 宋照军,王树宁,潘润淑,李敏,田华;富硒乳酸菌的分离、筛选、驯化及富硒研究[J];中国酿造;2004年11期

8 秦恩华;唐巧玉;;微生物富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9 毛慧玲;文春根;万Pr;;As-1菌株富硒能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10 李玉明;;富硒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艳;王彦峰;汤海峰;;富硒米曲霉发酵条件的探索[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红;杨洪涛;杜震;陈炜;徐冰;;无机硒的生物转化及富硒酸奶的研发[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兴农;中国式补硒 国际化工程[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2 兴农;承于传统根脉 启于现代科技[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3 冯大馨 侯琴霞;富硒马铃薯在海东种植成功[N];西海农民报;2011年

4 记者 林玟均;海东富硒马铃薯种植成功[N];青海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许怡平;我市育出优质高产红米稻新品[N];安庆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春兰;Enterobacter cloacae Z0206富硒多糖的制备、结构分析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郭宇;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余芳;富硒绿茶功能成分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仲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及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用于富硒生物样品中硒的化学形态组成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吴显实;富硒益生菌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方;富硒抹茶抗肿瘤抗氧化和富硒红豆通便排铅活性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敏;富硒水稻基因型筛选及水稻和水果富硒、铁、锌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鹤;五种乳酸菌富硒能力及条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胡婷;张家界市富硒植物中硒形态分布及种植规划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5 曾议霆;富硒植物乳杆菌BC-25胞外多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况冲;富硒大豆蛋白的研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仝双梅;贵州典型富硒区富硒农作物的筛选与区划[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8 柳乐;高生物量富硒酵母的选育及富硒机理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高显钧;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邢丹英;作物富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富硒植物乳杆菌BC-25胞外多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48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