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多梳蛋白突变体胚性结构中中性油脂积累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20:02

  本文关键词:拟南芥多梳蛋白突变体胚性结构中中性油脂积累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梳蛋白(PcG)作为关键的表观调控因子,主要构成两种抑制复合体(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PRC1和PRC2。PRC1和PRC2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并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拟南芥PRC复合体功能缺失突变体(PRC1:ring1a ring1b, PRC2:swn3 clf29)中,由于PRC的功能缺失导致胚性结构(EC, embryonic callus)的产生且在EC中有中性油脂(TAG)的积累。本研究用细胞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ring1a ring1b, swn3 clf29突变体EC中中性油脂积累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组织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ring la ringlb和swn3clf29突变体的EC中均有中性油脂的积累,且能形成明显的油体(OB, oilbody)2、分别对ring1a ring1b、swn3 clf29和Col-0的种子和叶片的脂肪酸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中均含有大量的中性油脂TAG,在叶片中主要包含FFA (Free fatty acid)和二酰甘油(DAG)。而EC中既积累了大量TAG,又存在FFA和DAG,因此EC中储藏的油脂兼具种子油脂和叶片油脂特性。3、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EC中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脂肪酸组分和比例与Col-0种子相似,而ring1a ring1b突变体种子脂肪酸组分与野生型种子一致,但含量有所区别,主要以油酸为主。4、转录组芯片进一步证实:ring1a ring1b和swn3 clf29中分别有2954和3017个基因表达上调。其中,在ring1a ring1b和swn3 c1f29中均上调且具H3K27三甲基化(H3K27me3)修饰的基因有275个,它们大多与油脂合成代谢相关。这暗示了组蛋白H3K27me3修饰与EC中的油脂积累相关。5、Q-PCR结果显示:在EC中,与油脂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如ABI3)、合成油体的相关基因(如OLEO4)、油脂转运或种子储存基因(如SESA1)表达均显著上调;ChIP结果表明在FUS3、LTP4和OLEO4的启动子区域(P)、转录起始位点(A)及3’末端区域(C)三个位点H3K27me3的水平均下降。综上所述:由于油脂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油体合成相关基因和油脂转移途径相关基因位点的H3K27me3水平下降,使EC中与油脂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上调,从而导致大量中性油脂的积累。
【关键词】:PRC突变体 胚性结构 油体 脂肪酸组分 H3K27三甲基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前言10-20
  • 1 多梳抑制蛋白复合体(PRC)10-13
  • 1.1 多梳蛋白(PcG)10
  • 1.2 多梳抑制复合体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1,PRC1)10-11
  • 1.3 多梳抑制复合体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2,PRC2)11-13
  • 2 胚性结构(Embryonic callus,EC)13-14
  • 3 植物油脂代谢(Plant Lipid Metabolism)14-18
  • 3.1 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 Synthesis)14-15
  • 3.2 TAG合成(Triacylglycerol Synthesis)15-17
  • 3.3 油体合成(Oil Body Synthesis)17-18
  • 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18-20
  • 第二章 胚性结构中中性油脂的组织化学分析20-27
  • 1 材料与方法20-23
  • 1.1 材料20
  • 1.1.1 供试材料20
  • 1.1.2 分子生物学试剂20
  • 1.1.3 仪器设备20
  • 1.2 方法20-23
  • 1.2.1 植物材料生长20-21
  • 1.2.2 苏丹Ⅲ染色及体式显微镜观察21
  • 1.2.3 冷冻切片、尼罗红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1-23
  • 2 结果与分析23-25
  • 2.1 ring1a ring1b/swn3 clf29胚性结构的形态学观察23
  • 2.2 ring1a ring1b/swn3 clf29胚性结构中油体分布情况23-24
  • 2.3 ring1a ring1b/swn3 clf29胚性结构中油体形态观察结果24-25
  • 3 讨论25-27
  • 第三章 胚性结构脂肪酸组分分析27-34
  • 1 材料与方法27-28
  • 1.1 材料27
  • 1.1.1 供试材料27
  • 1.1.2 药品试剂27
  • 1.1.3 仪器设备27
  • 1.2 方法27-28
  • 1.2.1 油脂提取和薄层层析(TLC)27-28
  • 1.2.2 气相色谱(GC)28
  • 2 结果与分析28-33
  • 2.1 胚性结构薄层层析(TLC)分析结果28-30
  • 2.2 胚性结构的脂肪酸组分分析30-33
  • 2.2.1 脂肪酸各组分标准曲线建立30-31
  • 2.2.2 胚性结构与种子、叶片的脂肪酸组分比较31-33
  • 3 讨论33-34
  • 第四章 胚性结构转录组芯片分析34-41
  • 1 材料与方法34
  • 1.1 材料34
  • 1.1.1 供试材料34
  • 1.1.2 分子生物学试剂34
  • 1.2 方法:芯片分析34
  • 2 结果34-39
  • 2.1 文氏图分析34
  • 2.2 油脂合成途径中上调基因的分析34-39
  • 3 讨论39-41
  • 第五章 胚性结构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41-53
  • 1 材料与方法41-46
  • 1.1 材料41
  • 1.1.1 供试材料41
  • 1.1.2 分子生物学试剂41
  • 1.1.3 仪器设备41
  • 1.2 方法41-46
  • 1.2.1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41-43
  • 1.2.1.1 RNA的提取41-42
  • 1.2.1.2 反转录得到cDNA42-43
  • 1.2.2 定量PCR(Q-PCR)43-44
  • 1.2.3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44-46
  • 2 结果46-51
  • 2.1 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46-48
  • 2.1.1 RNA提取和反转录结果46-47
  • 2.1.2 Q-PCR结果分析47-48
  • 2.2 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的ChIP分析结果48-51
  • 3 讨论51-53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53-55
  • 1 总结53-54
  • 2 创新点54-55
  • 参考文献55-61
  • 缩写表61-64
  • 附录64-65
  • 致谢65-67
  • 作者简历67
  • 论文发表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晖;李家勇;李晶;郭明星;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尹超;胡志华;郭爱玲;;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11期

2 谷卫彬,黎大爵;世界红花种质的籽油脂肪酸组分评价[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3 尹田夫;宋英淑;刘丽君;王以芝;鲍风;许文瑞;;干旱对大豆线粒体膜脂的磷脂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年04期

4 赵文英;李华;王爱莲;李中超;王华;;不同培养基对酒酒球菌SD-2a存活率及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8年10期

5 周瑞莲,赵哈林;高寒山区牧草根质膜和脂肪酸组分对冷冻低温的适应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6 戴传超,袁生,史央;菌种储藏温度及菌种活化对头孢霉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英文)[J];食品科学;2004年03期

7 柴团耀,荆家海;豇豆大豆细胞器膜脂脂肪酸组分对渗透胁迫的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年03期

8 吴敏,陈昆松,张上隆,吴平;桃果实采后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1年03期

9 Ramesh B P;姜雅慧;;含有不同脂肪酸组分的持续培养系统中添加脂类对瘤胃细菌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11期

10 薛刚,刘凤霞,高俊凤;干旱对棉花根和下胚轴质膜脂肪酸组分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光利;梁成刚;张青;熊丹;刘泉;李天;;不同水稻品种籽粒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积累的比较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涛;刘华贵;徐淑芳;陈喜斌;朱健飞;;不同杂交品种宫廷黄鸡肌肉中游离脂肪酸组分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赵风强;张晓波;路义鑫;兰静;宋铭忻;;不同发育时期的旋毛虫脂肪酸组成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海旺;赵团结;张军;周瑞宝;盖钧镒;;大豆育成品种脂肪酸组分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源龙;油菜籽生育酚和脂肪酸组分相关性研究及调控生育酚合成关键基因的等位多态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2 彭琦;与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形成相关新基因的克隆[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胜栩;大豆脂肪酸组分QTL定位与相关候选基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玲;拟南芥多梳蛋白突变体胚性结构中中性油脂积累的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宋晓昆;大豆脂肪酸组分遗传及QTL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回;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以及栽培技术对产量与脂肪酸组分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5 马雪情;牡丹油脂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拟南芥多梳蛋白突变体胚性结构中中性油脂积累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66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