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球红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及其产辅酶Q10代谢工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2:04

  本文关键词:类球红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及其产辅酶Q10代谢工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类球细菌 辅酶Q10 接合转移 pBBR1MCS-2 启动子 温敏质粒 定向进化 ddsa GFP


【摘要】:辅酶Q10(CoQ10)是细胞有氧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中重要的辅因子,由苯醌环母核和聚十疏水类异戊二烯链组成。辅酶Q 1 0通过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特性保护机体器官和组织。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添加、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化妆品添加。由于辅酶Q10的大量需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公司对其进行商业开发。生产辅酶Q10的方法多种多样,微生物发酵法是当前最具前景的方法,但通过对微生物传统的育种和发酵条件优化己处瓶颈期。要实现工业化生产,对菌株进行改造,获得高产辅酶Q10菌株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以高产辅酶Q10菌株之一类球红细菌为研究对象,从改造其遗传操作体系入手,再通过代谢工程和定向进化的方式对类球红细菌进行改造,提高菌株产辅酶Q10能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试图对类球红细菌进行改造,首先,要构建以类球红细菌为底盘细胞的遗传操作体系。本实验通过将宽宿主质粒pBBR1MCS-2和重组质粒pBBR1MCS2-RFP接合进入类球红细菌,对供体菌大肠杆菌S17.1和受体菌类球红细菌的菌浓进行配比实验,确立了类球红细菌的接合转移操作过程中供体菌和受体菌以0.20D:1.20D的菌浓配比,接合效果好。通过比较供体大肠杆菌S17.1和类球红细菌对K2TeO3和萘啶酮酸的耐受性差异,确定了接合子的筛选方法。综上,获得了高效准确的宽宿主质粒pBBR1MCS-2接合转移类球红细菌方法。2、对质粒pBBR1MCS-2进行改造,分别串联6个外源启动子和EGFP(绿色荧光蛋白),构建了重组载体pBBR1MCS2-tacGFP、pBBR1MCS2-119GFP、 pBBR1MCS2-badGFP、pBBR1MCS2-cpa3GFP、pBBR1MCS2-cpa1GFP pBBR1MCS2-wpa1GFP。将重组载体分别接合转移进入类球红细菌,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荧光强度,间接比较了各启动子的强度依次是tac119badcpa3cpa1wpa1。3、将辅酶Q10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基因ddsa替换EGFP基因串联在相对强的启动子后,构建了载体pBBR1MCS2-tac-ddsa、pBBR1MCS2-cpa3-ddsa、 pBBR1MCS2-119-ddsa。还在质粒pBBR1MCS2中启动Kan表达的启动子后加上ddsa基因,构建了载体Gbbr1-ddsa。将四个重组质粒结合转移进入类球红细菌,通过HPLC检测,其中转入质粒Gbbr1-ddsa的类球红细菌Q10的表达量达到220.6 mg/L,较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15.7%。4、以杜邦专利为参考,对宽宿主质粒pBBR1MCS-2的rep基因进行随机突变,通过重复筛选验证,获得温度敏感质粒MpBBR1MCS-2#31。5、定向进化能使基因快速突变,人为加入适当的筛选剂,可以定向选择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具有特定性质的菌株。本研究首先对类球红细菌进行UV(紫外线)和ARTP(常温低压等离子技术)处理后,加入辅酶Q10结构类似物三氟丙酮酸及呼吸抑制剂膦胺霉素、鱼藤酮共筛选获得较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10.3%、12.5%的突变菌株。
【关键词】:类球细菌 辅酶Q10 接合转移 pBBR1MCS-2 启动子 温敏质粒 定向进化 ddsa GFP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7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1
  • 绪论11-21
  • 第一节 辅酶Q10简介11-13
  • 第二节 辅酶Q10的生产方法及研究状况13-14
  • 第三节 辅酶Q10的高产菌株育种14-16
  • 第四节 类球红细菌16-18
  • 第五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18-19
  • 第六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9-21
  • 第一章 类球红细菌接合转移方法的研究21-35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21-30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30-33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33-35
  • 第二章 强启动子的筛选35-45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35-38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38-42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42-45
  • 第三章 不同启动子过表达ddsa45-55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45-49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49-54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54-55
  • 第四章 温度敏感性质粒筛选55-65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55-59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59-62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62-65
  • 第五章 定向进化代谢工程改造RS65-73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65-69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69-71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71-7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8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3-85
  • 致谢85-87
  • 个人简历87-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焉平,庄炳昌;现代遗传操作技术的伦理学问题[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I.K.Vasil;王增裕;;禾谷类植物再生与遗传操作的进展[J];世界科学;1989年04期

3 李瑞祺;遗传操作技术[J];大自然探索;1986年02期

4 胡含;遗传操作——作物改良的新方法[J];世界农业;1985年06期

5 董红军;张延平;李寅;;丙酮丁醇梭菌的遗传操作系统[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6 马亚敏;;遗传操作的油菜籽研究成功[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12期

7 李韶山;陈汝民;朱延彬;潘瑞炽;刘颂豪;;激光微束在遗传操作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1992年05期

8 陆仁后;关于发展我国海产动物遗传操作的几点想法[J];生物工程进展;1994年06期

9 A.M.Chakrabarty;朱睿中;;石油工业中经遗传操作的微生物及其产物[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9期

10 贾敬芬;植物肿瘤与遗传操作[J];植物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杰;王玉晨;陈向东;;Natrinema sp.J7-2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吕杰;王玉晨;陈向东;;Natrinema sp.J7-2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强大;桑海峰;王福利;;一种组合遗传操作的实数编码遗传算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玉晨;吕杰;陈向东;;嗜盐古生菌Natrinema属J7-2遗传操作系统的初步构建[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李学恭;马晓盼;肖湘;徐俊;;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 CH1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岭;冰岛硫化叶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徐元喜;Cytophaga hutchinsonii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芬;类球红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及其产辅酶Q10代谢工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文华;完善地中海氏拟无枝菌酸菌U32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3 毕言琳;Cytophaga hutchinsonii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及纤维素利用缺陷菌的筛选与鉴定[D];山东大学;2013年

4 段静;Micromonospora sp.A29遗传操作体系的优化建立及含AHBA合酶基因的次级代谢途径激活[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9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589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6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