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01 09:04

  本文关键词: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沁水盆地南部 山西组 煤层气 沉积微相


【摘要】:在对山西附城山西组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对比太原西山地区野外露头剖面,通过采样分析、薄片镜下观测和粒度分析等手段,结合研究区钻井、测井资料,对沁水盆地南部二叠系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空间演化规律以及沉积微相与煤层厚度及煤层气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沁水盆地山西组主要为受东北方及西南方的两大水系影响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七个微相(分支河道微相、陆上天然堤微相、沼泽微相,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分支河口坝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2)伴随着研究区山西组沉积期海水总体由北西向南东退去,沉积环境从三角洲前缘过渡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沉积微相呈现出由分支河口沙坝微相→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微相→沼泽微相→陆上分支河道微相→陆上天然堤微相→沼泽微相的演化规律;在平面上,沉积环境从盆地北西方及南西方向盆地内部,由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三角洲间湾沉积环境向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转变。(3)3#煤煤层顶底板多为分流间湾微相;煤相组成类型以覆水森林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其次是低位沼泽(芦苇)相和干燥森林沼泽相;山西组煤层厚度、煤层气含量与沉积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煤层厚度、煤层气含量随沉积环境的变化从盆地北西方及南西方向盆地内部逐渐变大;而且沉积环境决定煤层煤相,而煤相控制煤岩的生气能力及含气量。论文对揭示沁水盆地二叠系山西组的聚煤环境和煤层气的成藏规律以及指导该区煤与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沁水盆地南部 山西组 煤层气 沉积微相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8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内外煤层气研究现状及进展11-13
  • 1.2.2 山西组沉积环境研究现状13-14
  • 1.2.3 研究区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14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1.4 工作量概况16
  • 1.5 创新点16-18
  • 2 区域地质概况18-24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18-19
  • 2.2 地层格架19-20
  • 2.3 区域构造背景20-21
  • 2.4 区域沉积背景21-24
  • 3 山西组实测剖面24-28
  • 3.1 山西附城山西组实测剖面24
  • 3.2 太原西山山西组实测剖面24-28
  • 4 山西组微相特征28-60
  • 4.1 沉积微相标志28-36
  • 4.1.1 三角洲平原亚相28-33
  • 4.1.2 三角洲前缘亚相33-36
  • 4.2 野外剖面沉积微相特征36-41
  • 4.2.1 太原西山剖面山西组沉积微相划分及其沉积演化36-38
  • 4.2.2 山西附城剖面山西组沉积微相划分及其沉积演化38-41
  • 4.3 研究区钻井剖面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分析41-46
  • 4.3.1 钻井CZ-243山西组沉积微相划分及其沉积演化41
  • 4.3.2 钻井HD-070山西组沉积微相划分及其沉积演化41-44
  • 4.3.3 钻井ZZ-099山西组沉积微相划分及其沉积演化44-46
  • 4.4 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沉积环境演化与岩相古地理46-60
  • 4.4.1 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沉积环境演化46-51
  • 4.4.2 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岩相古地理51-60
  • 5 盆地南部煤与煤层气的相控规律60-70
  • 5.1 山西组煤与煤层气分布特征60-62
  • 5.2 研究区山西组煤层聚煤环境62-64
  • 5.2.1 研究区山西组 3#成煤环境分析62-63
  • 5.2.2 研究区山西组煤相分析63-64
  • 5.3 研究区山西组煤与煤层气的相控规律64-70
  • 6 结论和建议70-72
  • 6.1 结论70
  • 6.2 建议70-72
  • 参考文献72-78
  • 附录78-80
  • 作者简历80-82
  • 学位论文数据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刘俊来;马瑞;;沁水盆地煤岩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人和;刘飞;周文;李景明;王红岩;王勃;刘洪林;赵群;;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4期

3 张洪;何爱国;覃成锦;宋辉;;沁水盆地不同钻井方案优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1期

4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4年01期

5 张先敏;同登科;;沁水盆地产层组合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6 冯晴;吴财芳;雷波;;沁水盆地煤岩力学特征及其压裂裂缝的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7 陈刚;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8 季志峰;山西沁水盆地开展油气勘探[J];石油钻采工艺;1991年04期

9 接铭训,李明宅;沁水盆地南部煤成气勘探前景[J];勘探家;2000年02期

10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沁水盆地南部地应力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煤炭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振宏;王一兵;苏现波;;沁水盆地南部煤体变形特征及成因[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申建;秦勇;傅雪海;韦重韬;王宝文;杨松;赵丽娟;;沁水盆地不同煤阶煤相渗规律实验和模型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顾娇杨;叶建平;房超;邵龙义;;沁水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展望[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任战利;肖晖;;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枫;;沁水盆地煤岩声波速度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申建;周宝艳;;沁水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方爱民;李继亮;侯泉林;琚宜文;秦勇;;走滑构造对沁水盆地现今构造格局及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叶建平;石慧宁;;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在沁水盆地南部的试验和应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军;易丹;;沁水盆地中煤阶煤层气储层特征研究[A];2013年全国地质勘探发展与应用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侯岩波;孙建平;张健;孙强;;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固县地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通讯员 孙红燕 郑扬;山西沁水盆地掀起新一轮煤层气勘探热潮[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仪庆林邋常让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田开发利用规划》通过国家评审[N];山西日报;2007年

3 毛林海;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韩举锋邋张蕊;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料采集步伐加快[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记者 高云才;我国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N];人民日报;2014年

6 记者 苏日娜;潘河项目开始售气[N];中国煤炭报;2005年

7 通讯员 邹莉娜;24天压裂38口井 创晋城压裂最高记录[N];大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焦生;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王莹;沁水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D];南京大学;2013年

3 罗陶涛;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压裂增产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枫;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及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兴龙;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朱信生;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蒲伟;沁水盆地煤变质序列及其对深部过程演化的响应[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飞;山西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高产富集区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鹏;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游离气多赋存类型依存关系定量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魏韦;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和丽娜;沁水盆地煤型气生成过程及成藏期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卫明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的制约[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吕建伟;沁水盆地及左权区块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程相振;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771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771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