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板块重建与古大陆
本文关键词: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板块重建与古大陆
更多相关文章: 早古生代 造山带对比 洋陆格局 板块重建 超大陆
【摘要】:早古生代发生了全球尺度的造山运动,包括南方大陆的泛非造山带,北方大陆欧洲的加里东造山带,以及东亚由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加里东期造山带。对早古生代的板块重建而言,古地磁资料较少,可以用造山带对比法对该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进行重建。本文对造山带的分类采用碰撞、俯冲、陆内的三分法,主要以相互作用地质体的属性区分开。本文通过综合这些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研究结果,对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进行了集成分析,在总结各造山带早古生代地质事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期间发生八期全球尺度的造山运动,已经具有碰撞、增生、陆内3种造山带类型,在早古生代末存在全球性准同时的造山事件。南半球为泛非造山运动,类型主要为大陆块-大陆块碰撞造山,形成时代较早为新元古代。北方劳俄大陆的加里东造山运动,有大陆块-大陆块碰撞造山和微陆块-大陆块碰撞造山两种类型,发生时代为早中志留。而中亚早古生带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相互演化作用过程以及众多的微陆块存在导致构造环境复杂,沟弧盆体系发育。造山带往往具有短时间内多次开合的特点。早古生带的造山带类型多为增生碰撞型,时代较晚多为早古生代末。2)根据Rodinia超大陆裂解以来的地质事件记录,得到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八期与碰撞相关的造山事件:Brasiliano造山运动、东非造山运动、kuunga造山运动、中国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经典加里东造山运动、中欧加里东Caradoc造山运动、Appalachia造山运动。3)环冈瓦纳大陆的地体与已经拼合的波罗的-劳伦陆块碰撞发生碰撞。古生物显示晚志留-早泥盆世-400Ma南、北大陆已经出现混合生物群,古地理重建也显示两者已经非常接近。并且早泥盆世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北阿根廷、卡罗莱纳地区的造山带反映了环冈瓦纳大陆地体和北美板块的碰撞事件。碰撞伴随左旋走滑特征,推测此时有存在一个初始的不稳定的短暂的超大陆的可能。4)大体全球早古生代演化经历了如下几个演化阶段:615-560Ma Iapetus洋打开;-560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20-530Ma冈瓦纳大陆完成最终的拼合;-500Ma冈瓦纳大陆北缘微陆块群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Ma闭合;425 Ma西伯利亚板块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晚奥陶-早泥盆纪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地体拼合碰撞。5)地史时期以来,板块构造旋回分为元古宙和显示宙两种体制,这两种体制的板块构造特征和超大陆旋回周期都有很大区别。早古生代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演化对显生宙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元古宙为热主导的旋回体制,演化比较稳定单一,周期比较固定。而早古生代为板块运动活跃时期,其板块构造旋回机制主要为力主导的地幔热辅助的旋回机制。即板块-600Ma裂解时具有的初始速度为主要动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的地幔柱为辅助热动力驱使板块运动,并使洋陆发生相互作用。洋陆俯冲以及俯冲板块的断离折返造成浅地幔对流的发生。这是种自外而内再作用到地表的旋回机制,当板块的初始速度逐渐消耗完的时候,陆块处于准静止状态,大陆块底下重新开始聚集热量。
【关键词】:早古生代 造山带对比 洋陆格局 板块重建 超大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0 前言10-16
- 0.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0-14
- 0.2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14-15
- 0.3 本文研究方法15-16
- 1 全球板块构造背景16-21
- 1.1 全球早古生代主要陆块介绍16-17
- 1.2 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集及裂解17-21
- 2 全球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主要造山带分布及特征21-77
- 2.1 造山带的分类方法21-23
- 2.2 全球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主要造山带的分布23-24
- 2.3 环北大西洋-北冰洋加里东造山带24-38
- 2.3.1 东格陵兰加里东造山带26-28
- 2.3.2 斯堪的纳维亚加里东造山带28-31
- 2.3.3 斯瓦尔巴特(SVALBARD)加里东造山带31-33
- 2.3.4 英国加里东造山带33-35
- 2.3.5 中欧加里东造山带35-36
- 2.3.6 阿帕拉契亚造山带36-38
- 2.4 泛非造山带38-47
- 2.4.1 Brasiliano造山带38-40
- 2.4.2 东非造山带40-42
- 2.4.3 KUUNGA造山带42-47
- 2.4.3.1 印度东高止造山带(Eastern Ghats Belt)42
- 2.4.3.2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Southern Granulite Terrain)42-43
- 2.4.3.3 斯里兰卡(Sri Lanka)43-44
- 2.4.3.4 环东南极泛非造山带44-45
- 2.4.3.5 澳大利亚Pinjarra造山带45-46
- 2.4.3.6 澳大利亚Lachlan和新英格兰等增生造山带46-47
- 2.5 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相关的早古生代造山带47-77
- 2.5.1 乌拉尔造山带48-50
- 2.5.2 中亚中南天山加里东增生型造山带50-56
- 2.5.3 华南加里东期造山带56-58
- 2.5.4 秦-祁-昆早古生代构造带58-77
- 2.5.4.1 祁连早古生代构造带58-61
- 2.5.4.2 昆仑早古生代构造带61-66
- 2.5.4.3 秦岭早古生代构造带66-70
- 2.5.4.4 柴北缘加里东构造带70-73
- 2.5.4.5 滇缅马苏地块(Sibumasu)-青藏高原早古生代构造带73-77
- 3 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全球对比77-89
- 3.0 全球早古生代八期碰撞造山事件77-79
- 3.1 泛非造山运动与冈瓦纳大陆拼合事件群79-83
- 3.2 欧洲加里东造山运动与北方劳俄大陆拼合事件群83-85
- 3.3 东亚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古中华陆块群拼合的关系85-88
- 3.4 北美克拉通与环冈瓦纳大陆碰撞事件群88-89
- 4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从Rondinia超大陆离散到早古生代末聚合89-96
- 4.1 新元古代罗迪尼亚三次裂解89-90
- 4.2 西伯利亚、波罗的板块的裂离与Iapetus洋、Ran洋的拉开90
- 4.3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中国古陆块群裂离与原特提斯洋、古亚洲洋的拉开90-91
- 4.4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华北板块南漂与冈瓦纳大陆的重新聚集91-92
- 4.5 寒武-奥陶卡多姆-阿瓦隆尼亚地体北漂导致Tornquist洋、Rheic洋的拉开以及早古生代末两者的闭合92-93
- 4.6 早古生代晚期西伯利亚板块与波罗的板块的关系93-94
- 4.7 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南美和北美板块拼合与卡罗莱纳超大陆短暂聚合的可能性94-96
- 5 板块构造旋回机制96-101
- 6 结论101-103
- 参考文献103-134
- 致谢134-135
- 个人简历135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5-136
- 附件136-1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英;;早古生代高变质藻煤的煤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1983年03期
2 ;陕南早古生代煤性质及成因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5年05期
3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5期
4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5 楼雄英,许效松;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6 李佐臣;裴先治;刘战庆;李瑞保;丁仨平;张晓飞;陈国超;刘智刚;陈有;王学良;;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7 韩宝福,何国琦,吴泰然,李惠民;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04年01期
8 贾振远,李志明,蔡忠贤;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1997年05期
9 雒昆利,苏文智,杜美利,雷福尧;南秦岭早古生代石煤的微量元素[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蔡志慧;许志琴;段向东;李化启;曹汇;黄学猛;;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早古生代早期造山事件[J];岩石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豪;王英民;;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陆架坡折发育特征与演化初探[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C];1979年
3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秦秀峰;郭原生;汪岩;匡永生;刘旭光;周世强;;大兴安岭北端漠河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许志琴;杨经绥;梁凤华;刘福来;曾令森;戚学祥;陈松永;刘敦一;;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原始喜马拉雅的形成[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郭养和;;东南大陆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0)[C];1991年
8 马醒华;;华北早古生代岩石重磁化问题的岩石磁学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王金荣;吴继承;汤中立;贾志磊;吴春俊;;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子江;新疆阿尔金红柳沟一带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康磊;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4年
3 王兴安;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泥盆纪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朝;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板块重建与古大陆[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松彬;阿尔金北缘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吴鹏;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分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冯坚;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4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83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