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安定面作动器结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3 08:28

  本文关键词:水平安定面作动器结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水平安定面作动器 随机振动 疲劳寿命估算 功率谱密度 有限元仿真


【摘要】:伴随着现代飞机更高速度、更好机动性的需求,飞机面临的随机振动环境也越来越严峻。水平安定面作动器是控制飞机纵向稳定性的关键结构,长期处于随机振动载荷中会造成作动器结构部件上萌生疲劳裂纹,这将严重影响到飞机的飞行安全。本文应用随机振动和结构疲劳寿命基本理论,利用有限元仿真对作动器结构进行了随机振动疲劳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首先,本文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阐述了估算振动疲劳寿命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思路和计算过程,重点研究了基于应力功率谱的频域方法。其次,建立了水平安定面作动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结构的静强度,确定了疲劳危险区域。在了解作动器结构的固有特性后,对危险区域进行频率响应分析,结合激励的功率谱获得了危险区域的应力功率谱。最后,基于时域法、Bendat幅值分布模型所表示的窄带法、Wirsching-Light公式以及Tunna公式所表示的窄带近似法、Dirlik幅值分布模型所表示的宽带法估算了危险区域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结果表明:有限元仿真预测的危险区域与试验中疲劳失效破坏的位置一致,上述方法预测的寿命和试验得到的寿命为同一量级,验证了这些方法在作动器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频域法中,窄带近似法预测的寿命更接近试验结果,而基于经典的Dirlik模型预测的寿命比窄带法还要短,说明Dirlik模型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完全适合所有的非窄带随机过程。本文通过一些振动疲劳分析方法研究了水平安定面作动器结构的随机振动疲劳问题,所做工作和所得的结论将会为改进结构设计和金属工艺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平安定面作动器 随机振动 疲劳寿命估算 功率谱密度 有限元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24;O34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注释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2 振动疲劳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14-16
  • 1.2.2 振动疲劳寿命估算16-18
  • 1.3 本文主要工作18-19
  • 第二章 随机振动的基本理论19-25
  • 2.1 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19-20
  • 2.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20-22
  • 2.2.1 随机过程的概念20-21
  • 2.2.2 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21-22
  • 2.3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22-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结构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25-37
  • 3.1 结构疲劳寿命基本理论25-29
  • 3.1.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25-26
  • 3.1.2 材料的S-N曲线26-27
  • 3.1.3 平均应力对S-N曲线的影响27-29
  • 3.2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的时域法29-31
  • 3.2.1 时域模拟方法29-30
  • 3.2.2 载荷循环计数法30-31
  • 3.3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的频域法31-36
  • 3.3.1 随机穿越与损伤31-34
  • 3.3.2 窄带随机过程的疲劳寿命估算34
  • 3.3.3 宽带随机过程的疲劳寿命估算34-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作动器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7-47
  • 4.1 结构说明37-39
  • 4.2 作动器结构上的其他设备39
  • 4.3 有限元建模39-46
  • 4.3.1 结构部件中面的抽取39-43
  • 4.3.2 壳单元网格的划分43-44
  • 4.3.3 各个部件的连接44
  • 4.3.4 增加的附属质量44-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作动器结构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估算47-68
  • 5.1 振动试验情况说明47-48
  • 5.2 有限元仿真分析流程48-49
  • 5.3 作动器结构的静强度分析49-52
  • 5.3.1 载荷和约束工况49-50
  • 5.3.2 静强度分析结果50-51
  • 5.3.3 结构危险区域51-52
  • 5.4 作动器结构的动力学分析52-56
  • 5.4.1 模态分析52-56
  • 5.4.2 频率响应分析56
  • 5.5 危险区域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估算56-67
  • 5.5.1 危险区域材料的疲劳特性56-57
  • 5.5.2 危险区域单元的应力功率谱57-59
  • 5.5.3 时域法估算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59-60
  • 5.5.4 频域法估算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60-65
  • 5.5.5 各种方法下疲劳寿命结果的分析比较65-67
  • 5.6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68-70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68-69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树印;;随机振动的测量[J];企业标准化;2007年09期

2 秦桂骧;随机振动加速试验依据[J];航空标准化;1981年03期

3 曾春华;随机振动[J];自然杂志;1982年04期

4 陈乃立;漫话随机振动[J];力学与实践;1983年03期

5 E.H.Venmarske;江近仁;;随机振动的若干新发展[J];国外地震工程;1980年01期

6 朱位秋;随机振动进展述评[J];上海力学;1985年01期

7 陈文良,周擰如;使役原理在随机振动中的应用[J];上海力学;1990年01期

8 张森文,庄表中,欧阳怡,郑万泔;我国随机振动研究近10年来的进展[J];振动与冲击;1997年03期

9 孙宁,李瑰贤;随机振动信号的一种简单模拟计算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0年02期

10 王秀峰,陈心昭;随机振动结构声辐射的统计边界点法分析[J];声学技术;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岩;张有为;林家浩;;轨道不平度激励下高速列车车体随机振动问题研究[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农绍宁;田光明;赵怀耘;;多维基础激励下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3 王森;张登材;;机载天线阵动力学及其随机振动疲劳分析[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4 郑兆昌;;随机振动矩阵直接谱分析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岩;唐光武;许红;;大跨度桥梁复合随机振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丽;杨翊仁;;充液壳体运输过程中的随机振动和瞬态分析[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苏成;徐瑞;;非平稳激励下结构随机振动与动力可靠度时域数值模拟解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蒋瑜;王得志;陈循;陶俊勇;;一种新的非高斯随机振动数值模拟方法[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9 胡太彬;;随机振动载荷作用下航天器产品的失效模型研究[A];技术融合创新·可靠服务企业·安全产品制胜——2013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五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胡磊;王轲;;某整流罩支架随机振动疲劳寿命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文涛;车辆与道路/桥梁耦合随机动力分析及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瑜;频谱可控的超高斯随机振动环境模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晋智斌;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廖俊;基于正交分解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与随机载荷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叶凌云;多轴向多激励随机振动高精度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戴新进;复合材料结构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婷;多轴随机振动频域疲劳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徐杰;动车组转向架悬挂件随机振动疲劳寿命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韩妍松;C_(80B)型车随机振动精细分析模型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贤禄;汽车乘员腰椎的随机振动响应特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5 武玉维;货物破损分析和随机振动检测与数据处理技术[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梅红杰;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的等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周凌波;航空典型结构件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孙秋月;高压倍加节探测器结构仿真分析与改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牛强;典型结构在单轴与三轴随机振动下的动力学响应对比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李国云;典型结构三轴与单轴随机振动应力响应等效的试验条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64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64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