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形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0:13

  本文关键词: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形态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岛湾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小头虫 鼻稚虫 生态学 形态学


【摘要】:本文基于2011年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六个月在青岛湾潮间带6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所得样品及数据,对青岛湾潮间带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等。并结合生态学研究结果,对青岛湾潮间带的两种优势种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亚洲鼻稚虫(Rhynchospio asiatic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1年青岛湾6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90种,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多毛类、寡毛类、星虫门、软体动物、甲壳类、海蜘蛛、棘皮动物和鱼类等11个类群。其中,每个月份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三者所占比例均在94%左右,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在6%左右。青岛湾潮间带各月份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包括小头虫(C. capitata)、亚洲鼻稚虫(R. asiatica)*、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优势度指数(Y)计算优势种所得结果相近,个体较大的种在IRI的结果中比较靠前,丰度较大的种在Y的结果中比较靠前。青岛湾潮间带各月份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36275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1.130g/m2。其中,多毛类占各月份总丰度的比例最高;除7月份外,软体动物占各月份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各月份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的趋势,利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评估所得结果与其一致。在进行月份间对比时,影响H'值的主要因素是丰度极大种繁殖的季节规律而非有机碳含量,此时H'值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在43%相似度水平上可将六个站位6个月份共36个研究站次分为3组。其中高潮带(A1、B1)全部月份为一组,低潮带部分月份为一组,中潮带全部月份以及低潮带部分月份为一组。以上分组结果说明: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高、中、低潮带差异明显,而随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根据眼点有无,将青岛湾潮间带B1站小头虫初步分为具眼点和无眼点两个姊妹种。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5.4%和4.6%。根据平均宽度,青岛湾全年的小头虫可以分为两组:6月至11月、12月至次年5月。前一组平均宽度较小,分布较集中;后一组平均宽度较大,分布较分散。由各月份小头虫宽度与刚毛式的关系推测,青岛湾潮间带具眼点小头虫是同一种,线性关系所表现的是其刚毛式的值随个体宽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青岛湾小头虫(具眼点个体)的生殖高峰在5-6月份,除了个别月份(9月、10月),其它多数月份没有明显的繁殖现象。小头虫雄性个体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种群的平均发育水平,而且小头虫种群可能通过调控成熟雄性个体的比例来决定生殖的时机。目前国际上已发表了Rhynchospio属的10个种。本文详细描述了青岛湾Rhynchospio的形态特征,根据标本绘制了成体的形态线条图;对比Rhynchospio各模式种,利用体长、刚节数、体宽和巾钩刚毛始现刚节等形态学数据,将青岛湾样本暂定为R. asiatica Chlebovitsch,1959,并首次为该拉丁名提出中文名:亚洲鼻稚虫。国际上对Rhynchospio的研究内容并不多。本文通过观察青岛湾Rhynchospio的活体标本,阐述了其背侧纤毛的摆动规律和生物学作用:并推测其对Rhynchospio特殊的生殖规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岛湾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小头虫 鼻稚虫 生态学 形态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58.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8
  • 1.1 青岛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背景12-13
  • 1.2 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研究背景13-15
  • 1.2.1 青岛湾小头虫(C.capitata)研究背景14-15
  • 1.3 鼻稚虫属(Rhynchospio)研究背景15-17
  • 1.3.1 鼻稚虫属(Rhynchospio)的分类学研究16-17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 2 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18-47
  • 2.1 材料与方法18-20
  • 2.1.1 站位设置18-19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19
  • 2.1.3 环境因子测定19
  • 2.1.4 数据处理19-20
  • 2.1.4.1 优势种19-20
  • 2.1.4.2 多样性指数20
  • 2.1.4.3 群落分析20
  • 2.2 结果20-37
  • 2.2.1 环境因子20-22
  • 2.2.2 类群组成22-27
  • 2.2.3 优势种27-29
  • 2.2.4 丰度与生物量29-30
  • 2.2.5 多样性30-34
  • 2.2.6 群落分析34-37
  • 2.2.6.1 群落划分34-36
  • 2.2.6.2 相关性分析36-37
  • 2.3 分析与讨论37-46
  • 2.3.1 两种优势种判定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37-38
  • 2.3.2 利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评价潮间带环境污染状况38-41
  • 2.3.2.1 青岛湾潮间带有机质污染状况评估38-39
  • 2.3.2.2 丰度极大种对各月份H'值的影响39-41
  • 2.3.3 MDS在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41-44
  • 2.3.3.1 MDS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应用41-42
  • 2.3.3.2 MDS能否单独使用?42-44
  • 2.3.4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对比44-46
  • 2.3.4.1 与青岛湾潮间带历史资料的对比44-45
  • 2.3.4.2 与其它海域潮间带的对比45-46
  • 2.4 小结46-47
  • 3 小头虫(C. capitata)形态学研究47-58
  • 3.1 材料与方法47-50
  • 3.1.1 实验材料47
  • 3.1.2 样本抽取方法47-48
  • 3.1.3 样品观察与测量48-49
  • 3.1.4 数据处理49-50
  • 3.1.4.1 小头虫(C.capitata)胸部刚毛式的量化规则49
  • 3.1.4.2 小头虫(C.capitata)宽度的正态分布49
  • 3.1.4.3 小头虫(C.capitata)刚毛式与宽度的关系作图49-50
  • 3.2 结果50-54
  • 3.2.1 小头虫(C. capitata)眼点的有无50
  • 3.2.2 小头虫(C. capitata)宽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50-52
  • 3.2.3 小头虫(C. capitata)刚毛式与宽度的关系52-53
  • 3.2.4 小头虫(C. capitata)雌雄比例53-54
  • 3.3 分析与讨论54-57
  • 3.3.1 同一种还是不同种?54
  • 3.3.2 小头虫(C.capitata)姊妹种的区分54-55
  • 3.3.3 小头虫(C. capitata)繁殖期的探讨55-56
  • 3.3.4 雌雄比与繁殖期的关系56-57
  • 3.4 小结57-58
  • 4 亚洲鼻稚虫(R.asiatica Chlebovitsch,1959)形态学研究58-66
  • 4.1 采集地点58
  • 4.2 形态学研究58-64
  • 4.2.1 形态学特征58-59
  • 4.2.2 检索到种59-60
  • 4.2.3 活体标本研究60-64
  • 4.2.3.1 触角60
  • 4.2.3.2 背侧纤毛60-62
  • 4.2.3.2.1 背部纤毛分布特点61
  • 4.2.3.2.2 纤毛摆动规律61-62
  • 4.2.3.2.3 纤毛摆动效应62
  • 4.2.3.3 受精卵62-64
  • 4.3 分析与讨论64-65
  • 4.3.1 Rhynchospio的生殖规律64
  • 4.3.2 R.asiatica背侧水流与生殖的关系64
  • 4.3.3 青岛湾R.asiatica与R.nhatrangi受精卵的对比64-65
  • 4.4 小结65-66
  • 图版66-74
  • 参考文献74-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
  • 发表的学术论文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骏;付荣恕;;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曲方圆;于子山;;分类多样性在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以黄海底栖动物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0年02期

3 李斌;张耀光;岳兴建;刘绍平;王志坚;;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J];淡水渔业;2011年03期

4 杨柳;汪祖茂;吴忠诚;韩瑜;王立硕;吴秋燕;;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5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7 黄洪辉,林钦,林燕棠,贾晓平,李纯厚,王文质;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8 王银东;熊邦喜;杨学芬;;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湖泊科学;2005年04期

9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余婕,欧冬妮,刘巧梅;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氮微循环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效应实验模拟[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10 渠晓东;曹明;邵美玲;黎道丰;蔡庆华;;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光俊;熊邦喜;刘敏;杨学芬;覃亮;陈朋;徐微;刘俊利;;不同养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新正;王永强;;黄海、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林清贤;林鹏;陈小麟;;泉州洛江口红树林区滩涂水鸟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关系[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安传光;赵云龙;;长江南岸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安传光;赵云龙;;北港北沙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安传光;赵云龙;林凌;吕敢堂;陈亚瞿;;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2006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袁伟;金显仕;戴芳群;;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彭松耀;李新正;;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李笑红;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晓东;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动态、生物完整性及小水电站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周晓;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以杰;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4 刘勇;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日本刺沙蚕生物能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明峰;游憩活动对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明生;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张均龙;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林清贤;闽南沿海红树林区鸟类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刘国才;水体环境及水生经济动物养殖生物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罗祖奎;崇明东滩水鸟对鱼塘抛荒早期阶段的反应及食物因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雨;菜子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宋明江;大宁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军;新疆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水体健康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赵开彬;长江口北支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任彬彬;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春勇;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学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赵茜;基于野外监测数据制定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水质基准[D];辽宁大学;2015年

8 李海宏;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路平;辽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纳米二氧化钛对河蚬的氧化应激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兆东;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功能群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8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8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