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氧化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14:53

  本文关键词: N-O-g-CN/NiO NiO/Au多孔纳米带 等离子体共振 异质结 NiO纳米带 Au纳米粒子 出处:《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清洁、环保、更经济的能源。氢气由于其导热性好、零碳排放、燃烧性能好、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清洁能源。现阶段氢气的制备方法很多,其中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环保、最经济、最有优势的制备方法之一,因为该反应只需要太阳光、水和光催化剂。氧化镍(NiO)是一种非常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在光激发下,能快速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且其导带位置低于H~+/H_2还原电势,可以分解水制氢气。但由于NiO的禁带宽度较大,只能吸收紫外光,且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率很高,大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对NiO进行修饰,使其充分利用太阳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究NiO自身性能及其与半导体光催化剂(g-C_3N_4)和贵金属(Au)复合,制备了复合光催化剂,从而改善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还考察了NiO纳米带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1.经550°C煅烧处理硫脲与尿素(1:1)的混合物,得到多孔状N和O掺杂的g-C_3N_4(记作:N-O-g-CN)。然后以N-O-g-CN为基底,负载NiO纳米颗粒,两者通过表面密切接触形成N-O-g-CN/NiO有机-无机复合光催化材料。我们制备的多孔状N-O-g-CN/NiO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能高效分解水制氢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中2 wt%N-O-g-CN/NiO的产氢速率是纯N-O-g-CN的5.7倍,是0.5 wt%N-O-g-CN/Pt的2.7倍。光催化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可能由于复合物表面存在多孔结构,为催化制氢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N-O-g-CN/NiO异质结构引起的界面电荷的快速分离。2.通过水热法制备α-Ni(OH)_2/Au,再通过500°C煅烧制得NiO/Au多孔纳米带结构。考察了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NiO/Au多孔纳米带结构在Na2S和Na_2SO_3水溶液中的催化制氢性能。当Au与NiO的摩尔比为1%时,光催化制氢性能最好,产氢速率为153μmol/h/g,相比于纯NiO有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光催化性能的大幅提高可能是由于多孔纳米带结构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Au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NiO/Au之间的异质结引起的界面电荷迁移。3.考察了NiO纳米带对有机染料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通过水热反应及热处理制备了拥有较高比表面积的NiO纳米带(102.4 m~2/g)。作为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对阴离子染料包括甲基蓝(MB),甲基橙(MO)和刚果红(C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1996,1291和331mg/g。循环吸附实验表明NiO能够作为一种稳定的吸附剂吸附有机染料。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accelerating of modern industry,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n the world in 21th century. Human beings urgently need to develop clea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economical energy. Hydrogen is recognized as a clean energy because of its good thermal conductivity, zero carbon emission, goo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no pollu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eparation methods of hydrogen. One of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conomical and advantageous method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is th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by solar light, because the reaction requires only solar light. Nio is a very important p-typ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which can produc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rapidly under photoexcitation. The position of conduction band is lower than that of H- / H-2 reduction potential, which can decompose water to produce hydroge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wide band gap of NiO, it can only absorb ultraviolet light, and the recombination rate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and holes is very high. It greatly limit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NiO is modifie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ake full use of solar energy.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perties of NiO and its compounding with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C3N4) and noble metal (Au4).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dyes by NiO nanobelts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iourea and urea were calcined at 550 掳C. A mixture of 1: 1. The porous N and O doped g-C _ 3N _ 3N _ s _ 4 (denoted as: N-O-g-CNN) were obtained, and then the NiO nanoparticles were loaded on N-O-g-CN substrate. The N-O-g-CN-NiO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were formed by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catalysts. The porous N-O-g-CN-NiO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in the visible light (.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2 wt%N-O-g-CN/NiO is 5.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N-O-g-CN. The increase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may b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porous 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plex, which provides more active sites for the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the fast separation of interface charge caused by N-O-g-CN-Ni / nio heterostructure. 2. 伪 -NiOHO / Au wa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structure of NiO/Au porous nanobelts was prepared by calcination at 500 掳C. the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under visible light (位 420nm) irradiation.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au to NiO is 1, th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is the best.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is 153 渭 mol / h / g,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compared with pure NiO.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may be due to the porous nanobelts providing more active sites. Th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of au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induced by heterojunction between NiO/Au and au nanoparticles.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organic dyes by NiO nanobelts was investigated. NiO nanobelts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ere prepared by heat treatment. 102.4 mt2 / g. As an effective adsorbent.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nionic dyes, including methyl blue MBO, methyl orange molybdenum (MOO) and Congo red red (CRR), was up to 1996, respectively. Cycl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NiO can be used as a stable adsorbent to adsorb organic dye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38.13;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颂东;曹小艳;王小波;石彪;汪金方;;掺银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10期

2 杨志雄;杨金新;刘琦;谢禹鑫;熊翔;欧阳方平;;扶手椅型二硫化钼纳米带的电子结构与边缘修饰[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3 ;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2期

4 ;纳米带[J];新材料产业;2002年05期

5 杨枣;彭坤;袁缓;刘富生;胡爱平;;纳米带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5期

6 ;石墨纳米带有望成半导体新材料[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7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8 王卓华;;温和条件下碲纳米带的稳定性研究[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9 陈伟;付红兵;姚建年;;1,3-二苯基-2-吡唑啉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波导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宋玉哲;董佳敏;刘斌;王运福;李旭东;刘国汉;;硝酸诱导金纳米带的晶种法制备及光谱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董映璧;新加坡用激光让硫化镉纳米带降温4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易均辉;钛基底上一维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许冠辰;化学气相沉积法控制合成低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衡伯军;Cu_2O和CuO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兆国;拓扑绝缘体Bi_2Te_2Se纳米带的量子相干输运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吴文志;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纳米带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白慧;硼球烯B_(40)的化学修饰[D];山西大学;2015年

8 张小欧;新型低维材料电磁和输运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马玲;改性石墨烯储氢和气敏性质及硅纳米带掺杂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郑亚荣;基于廉价金属复合材料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楠楠;钛碳二维结构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曹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铵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洁;掺杂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输运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徐龙;Ti原子吸附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的电、磁和热电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6 姜彤彤;Au-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龚乃良;稀土(Er~(3+),Yb~(3+))掺杂SnO_2纳米带的制备及气敏性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靖逸;卤氧化铋多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选梅;锯齿形硅烯纳米带电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敏;单面氢化石墨烯的结构、能带调控以及二硫化钼纳米带的边缘功能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47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