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DI来源地差异的我国碳排放量数据样本的统计研究(2)
3.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和变动趋势 ................................44-51
3.2 FDI来源地主要构成及其相关背景分析................................51-59
3.2.1 港澳台地区 ................................53-55
3.2.2 美国和欧盟 ................................55-58
3.2.3 日韩等东亚国家................................ 58-59
3.3 FDI来源地的成因分析 ................................59-73
3.3.1 全球化生产与双边贸易互补性 ................................59-61
3.3.2 技术差距................................ 61-64
3.3.3 政策支持和汇率稳定................................ 64-69
3.3.4 地缘文化趋同与相关历史背景................................69-73
3.4 FDI来源地对我国的产业影响 ................................73-82
3.4.1 行业分布 ................................73-75
3.4.2 区域选择................................ 75-77
3.4.3 产业结构................................ 77-82
本章小结 ................................82-84
4 FDI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84-100
4.1 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的总体影响................................ 84-89
4.1.1 出口引致碳排放分析 ................................86-88
4.1.2 FDI引致碳排放分析................................ 88-89
4.2 港澳台地区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89-92
4.2.1 香港地区FDI对我国大陆碳排放的影响................................ 89-90
4.2.2 澳门地区FDI对我国大陆碳排放的影响 ................................90-91
4.2.3 台湾地区FDI对我国大陆碳排放的影响................................ 91-92
4.3 日韩等东亚国家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2-96
4.3.1 日本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2-95
4.3.2 韩国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5-96
4.4 美国与欧盟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6-99
4.4.1 美国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6-97
4.4.2 欧盟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97-99
本章小结 ................................99-100
5 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100-115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00-106
5.1.1 指标选择 ................................100-101
5.1.2 数据说明................................ 101-106
5.2 实证分析................................ 106-109
5.2.1 计量模型................................ 106-108
5.2.2 实证检验 ................................108-109
5.3 实证结果分析................................ 109-113
本章小结 ................................113-115
5 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FDI对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FDI有三种效应,分别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分别通过FDI对经济规模的影响(碳排放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能源密集型行业结构变动)和对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进步或退步)等途径来影响我国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而FDI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节能设备往往可以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极大的影响,可能促进东道国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要素投入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最终使得东道国的碳排放有所下降。本章将我国引进外资的国家(地区)分为四类典型区域:第一类为与我国大陆投资关系密切的港澳台地区,第二类为东亚国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第三类为北美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最后一类为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欧盟国家,接着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影响,从而得到不同影响效果。5.1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5.1.1指标选择中国大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港澳台地区、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本节将这些国家(地区)分为四类:港澳台作为最早向我国大陆投资的地区,将它们作为第一个外资来源地;日本、韩国与新加坡对华投资的规模也比较大,并且这三个东亚国家是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后发国家,将它们作为第二个外资来源地;美国、加拿大代表来源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两个发达国家,作为第三个外资来源地;欧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德国与法国是该区域的主要国家,将其作为第四个外资来源地,并分别釆用FDIC、FDIA、FDIN和FDIE表示我国从这五类国家(地区)引进的FDI。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FDI进入东道国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序列模型的检验方法,考察研究不同来源地的FDI对我国碳排放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外资仍继续保持较大规模,但增长速度放缓。自200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在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同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FDI产业分布不均衡,但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FDI的产业分布来看,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FDI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吸收FDI的数量和规模差距很大,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我国利用外资在区位上将呈现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渐推进的趋势。(2)中国大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主要有港澳台地区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根据我国FDI不同来源地的特点和差异,将其分为四类典型区域:港澳台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与大陆发生外贸关系,将它们作为第一类外资来源地;日本、新加坡与韩国是通过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不断模仿创新而成功的后发国家,将它们作为第二类外资来源地;美国、加拿大作为第三类外资来源地,代表来源于北美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英国、德国与法国三个欧盟国家作为第四类外资来源地。(3)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对我国1997—2011年来源于不同国家的外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来自于英法德三国外资对于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是正面的,可能在于英法德作为全球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对华投资结构也日趋高级化;来源于美加的FDI对我国碳排放也产生积极影响,可能在于来自美国的跨国企业比较重视长期的战略发展,对核心技术的转移和研发中心的建立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来源于日韩新三地FDI对我国碳排放产生消极影响,可能在于这些外商规模不是很大,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研发水平不如欧美,对华技术溢出效应效果有限;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投资没能对我国大陆碳排放产生正面影响,港澳台地区的投资一般以出口导向型为主,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偏低,主要利用的是我国大陆低廉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宽松的环境规制。
6.2政策建议研究结论
对我国优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制定科学的投资导向政策和技术标准,合理利用外资,尽可能降低外商投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港澳台外资质量,逐渐淘汰低产值高能耗产业,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低碳法律体系,吸引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健全低碳环保激励机制。具体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优化FDI来源结构,提髙引资质量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应该继续鼓励外资的引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正处于调整期,FDI的结构、质量和水平均出现了可喜变化,如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呈现快速增长。应该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强环境管制力度,以此来控制FDI进行的边际产业的转移。优化FDI来源结构,加大研发资金研究投入力度,提升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有效利用FDI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碳排放降低的积极作用,实现我国经济低碳式、可持续增长。我国的国情决定现阶段为了减少碳排放,必须调整引资的结构,最关键的是不能对不同来源地FDI来者不拒、全盘接受,要合理引导、政策牵引。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应当给予严格控制,比如:化学工业、钢铁业、制造业、金属冶炼等,这些产业是造成碳排放增加的主因。鼓励FDI把投资的产业转向通信、网络、电子等相关低碳产业,有助于我国碳排放的减少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应当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科技研发型的项目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之前的生产制造型的项目上,密切关注那些有助于提高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技术型项目。最后,我国必须明确目前的发展的一个指导性原则是低碳经济,对与那些有助于我国减少碳排放的项目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完善补贴的技术项目名单。在优化FDI来源地方面需要不断完善FDI不同来源地政府间能源交流合作机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鼓励FDI投向现代农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节能环保领域,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美国、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今后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率先幵展了气候变化应对研究,积极发展各项低碳节能技术,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在能源科技上具有突出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能源危机、确保能源供应及安全,实现“十二五”规划分别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16%和17%的目标,需要与美国欧盟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幵展能源国际合作。美国与欧盟均是全球重要经济体,是我国FDI的重要来源地。大力拓展与美国欧盟地区在低碳经济和能源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要在深化新能源与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城镇化及低碳城市、绿色建筑、工业交通节能等领域合作,建议引入FDI竞争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引导、吸收美国、欧盟在对此领域高技术转让方面,对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减排结构效应自2009年以来,国内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地方政府为保持GDP高速增长,加大了对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我国水泥及造船等行业的需求有所回升,能源消耗、污染超量排放形势严峻,各地的高耗能、高污染FDI项目呈现抬头之势。据统计,我国水泥行业的投资增幅接近了 80%,达到历史的一个高位;而在建的项目增加了 200多条水泥生产线,新增项目扩充的产能高达2亿多吨。造船业新增产能过剩达1600万载重吨,生产能力过剩达到四分之一。由于高耗能项目的增长对节能减排造成很大的压力,2009年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率很低,仅完成3.61%,创下了近五年平均水平的最低点。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数据,1-2月份我国水泥行业产量2372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8%,环比增速提升3.4%。髙耗能行业的增长、部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节能降耗目标完成的难度和困难加大。我国政府亟待扭转改变重化工产业比例过高的现状,逐渐发展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大力引导FDI投向第一产业农业及以服务业领域为主的第三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和升级,我国GDP能源利用强度,减少碳排放。一方面扩大开放加大FDI引进力度,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积极获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核心技术,提升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来大幅度降低我国的碳排放。
参考文献:
- [1] 何小钢,张耀辉. 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1)
- [2] 李锴,齐绍洲.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 经济研究. 2011(11)
- [3] 李计广. 入世十年我国利用外资模式变迁[J]. 国际贸易. 2011(06)
- [4] 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 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11(06)
- [5] 苏梽芳,廖迎,李颖. 是什么导致了“污染天堂”:贸易还是FDI?——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经济评论. 2011(03)
- [6] 杜立民.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 南方经济. 2010(11)
- [7] 耿强,孙成浩,傅坦. 环境管制程度对FDI区位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J]. 南方经济. 2010(06)
- [8] 陈媛媛,李坤望. 中国工业行业SO2排放强度因素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FDI产业前后向联系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10(03)
- [9] 李小平,卢现祥.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 经济研究. 2010(01)
- [10] 张楠. 碳关税:新课题·新危机·新挑战[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09(11)
本文编号:8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90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