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叶芝戏剧的文学价值和文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6 12:23
【摘要】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作为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受到充分重视,获得世界性赞誉。相比之下,对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较为薄弱。诗歌和戏剧作为不同的文学形式,承载的是其不同的文学理想和情感抒发。叶芝的戏剧创作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实绩之一。他的戏剧理论与梅特林克静态剧理论一样,是象征主义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开创了现代主义戏剧思潮的先河。本文以叶氏的戏剧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采用历史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及生活背景,探究其戏剧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其戏剧创作全貌做一描述,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八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叶芝戏剧研究的价值。二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均包括剧本翻译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分析。三是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欲对叶芝戏剧的创作轨迹、主题、人物、结构、戏剧性及理论等做出结合文本的分析。四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对本文做一个方法论的归纳,且明确创新之处。第一章为叶芝戏剧创作的背景。依次对爱尔兰历史概况、文化氛围及其戏剧概况进行归纳,将叶氏戏剧放到关于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大氛围中去,以便于对其思想和艺术进行溯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特质。创作背景突出了英国和爱尔兰复杂的历史关系和17世纪初之后英国对爱尔兰的文化殖民,这种客观状态促成了叶芝拯救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初衷。第二章为戏剧主题流变。梳理了叶芝三个阶段的思想动向和戏剧创作特点,将其整个戏剧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85年-1907年),中期(1908年-1922年),晚期(1923年-1939年)。在每个时期,其戏剧都有着重表达的主题。早期主要是神话传说主题和民族主义主题。他或者将爱尔兰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直接作为作品的构架,或者在作品中直陈民族主义情绪,统领之的是其彼时浓厚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叶芝希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提高大众民族意识实现民族独立的目的。随着与民族主义者裂痕渐生,他逐渐疏离了激进的民族运动,继续追寻很早就接触到的神秘主义思想,由此进入中期创作,主要探讨神秘思想主题和艺术使命主题。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神秘思想已然体系化,形成了关于人格类型、历史规律和宇宙秩序的哲学体系,晚期剧作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图解,主要探讨了贵族文明主题和死亡-复活主题。前者表达了其贵族文明将在下一个阶段重临的历史循环观,后者则是作者对生之大限的思考,他的基本观点是生死转化灵魂不灭,并将这一观点植根于原始信仰之中。通过此章,可以勾勒出叶芝戏剧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思想流变。他在这些主题中表达的观点与其对社会、环境和宇宙的理解息息相关,又总随着后者的变化在变动之中。第三章论述作品人物。叶芝戏剧人物较少,越到晚期这一特点越明显。随着人物数量逐渐减少,其象征意义愈加增强。其戏剧系列主要塑造了三类人:英雄(以库丘林为代表)、理想女性(以艾玛为代表)和符号化人物。库丘林式英雄,代表了叶芝所崇尚的英雄气质,同时也与所受尼采哲学的影响有关。女性的品质一般比较隐忍,对英雄人物基本是服从的表现,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进行解析,可以看出叶氏对女性的看法,并从其真实生活中对女性的态度得到印证。符号化人物更多是其某些思想观念的形象化,包括象征预言者的符号化人物、象征精神世界的符号化人物及象征生死转化的符号化人物。叶芝正是通过象征方式图解其哲学著作《幻象》中的抽象理念,所以要理解其人物形象必须与《幻象》相结合。第四章论述作品结构。叶芝戏剧篇幅不长。有限的篇幅里,他对结构的安排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打破了常规清晰的戏剧结构范式。结构可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前者表现为情节极度弱化,后者表现为场面呈片段式和时空模糊不清。这样的特点决定其戏剧是一种开放式结构,观众可以有多个解读视角,使戏剧营造出多向语义空间的模糊性。非逻辑的开放结构的内在支撑点是神秘主义思想,对世界直觉的理解方式决定了其会采用整体含混的结构形态,而象征正是这一艺术过程中最恰当的思维模式。从戏剧演进过程看,叶芝促使戏剧结构由说明性的方式过渡到了直接表现的方式,对于其后的现代主义戏剧发展有着相当的启发作用。第五章论述作品的戏剧性。叶芝的戏剧作为诗剧,本身动作性不强,与惯常意义上的“激烈”、“遽然”、“夸张”、“离奇”的“戏剧性”相异,不以事件变化和情节突转见长,属于“抒情”和“情境”戏剧性,而非传统的“动作”与“冲突”的戏剧性。通过人物的诗性语言,去捕捉情绪暗示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抒情性。叶氏戏剧不是没有冲突,只是将其内在化,压抑于人物情绪中;看似静态的场面,隐含着深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此外,在有些戏剧中,作者意图着力通过情境表现出来,更加深入到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形而上的人生意义,将很多难以言表的观念准确而丰富地展现出来,使情境走向前台和中心,揭示了很多以往难以表达的主题和内涵。第六章论述其悲剧精神。叶芝的戏剧几乎全是悲剧,尤其喜好以高贵人物所受到的挫折和灭亡来表现其悲剧情感。主人公在戏剧一开始就处于难以逾越的困境,预言所预示的命运无法改变,无法逃脱它的掌控。在经过种种徒劳的挣扎和努力之后,悲怆而坦然地接受悲剧性困境。虽然必定是失败,但坚强的精神状态、自由的自我意识和坚决的反抗意志才构成生命的意义。叶芝的悲剧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种现代悲剧精神。作者秉承神秘主义思想,汇通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否认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直觉可以到达真正深层的生命本体。第七章论述戏剧理论。作为一位富有独创的剧作家,叶芝有着自成体系的戏剧观,其戏剧理论有一条较为明晰的流变轨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建立神秘象征的民族戏剧以教化大众的理论;中期:寻求象征新方式增强仪式性的摹仿能剧理论;后期:将戏剧作为抽象宇宙哲学和理想模式图解的仪式化戏剧理论。这一发展链条上,戏剧的民族化色彩由浓厚变为淡然,而仪式化痕迹则由隐蔽到彰显,理论和创作相辅相成,理论为创作的导向和纲领,创作是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化,两者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应该说,他的理论贡献绝不仅限于象征主义,还连接了其后的表现主义,并孕育出荒诞派戏剧的某些要素,为其后戏剧的合规律发展指引了方向。第八章论述叶芝戏剧的接受史。在欧洲,从19世纪80年代末叶芝的戏剧作品发表开始到21世纪,各界的评论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特点。变化趋势可以这样归纳:评论的范畴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研究的方法由单一到多元,接受的情绪由极端回归理性。叶芝戏剧与日本能剧有很深的渊源,是有鲜明特点的跨文化戏剧实践。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能剧进行了积极的借鉴和化用,创造出崭新的戏剧形式。对仪式化、神秘化、象征化、悲剧化的崇尚是叶芝对能剧进行指向性审美注意和目的性选择的出发点。中国对叶芝戏剧的接受高峰集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在叶芝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启发下,中国发起“国剧运动”,回望历史的得失,可以为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叶芝; 戏剧; 主题; 人物; 结构; 戏剧性; 悲剧精神; 戏剧理论; 接受史; 地位;

绪    论   

一、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迄今为止国内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戏剧研究非常薄弱,没有专著和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仅有 10 多篇,且半数以上是对某单部戏剧所作的文本分析,做全景式介绍者仅见一篇《叶芝的戏剧实验》(作者傅浩),其他的便是对几部剧作就某一方面进行讨论。此外,便是在叶芝作品整体分析和戏剧史中略有涉及。叶芝有 26 部戏剧,仅有 5 部剧有中译本,分别是《凯瑟琳伯爵小姐》、《心愿之乡》、《沙漏》、《炼狱》及《库丘林之死》,因为很多剧没有一个公认的戏剧译名,常常导致同一部作品被冠之以不同名字的混乱。再者对叶芝研究的重点一直在诗歌上,对戏剧比较忽视等等。资料少,做起研究来无疑困难,但同时却也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仅就此言,前景美好。 目前研究的欠缺并不能掩盖其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作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旗手,爱尔兰民族戏剧的巨擘,叶氏剧作得不到应有重视是不合常理的。他的戏剧实践改变了民族戏剧落后的面貌,使其对英国乃至欧洲都产生相当的影响。戏剧研究对于全面研究叶芝极为重要,要全方位理解这位文学大师,戏剧研究不应缺席,这当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叶芝对于诗歌和戏剧有不同的定位,两种体裁表现了他不同的希望和情感,故两者应相互映衬,而不是厚此薄彼,或一种将另一种遮蔽。国外的叶芝戏剧研究成果不断。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概括地说,国内对于叶芝戏剧的研究非常欠缺,成果单薄,与叶芝诗歌研究兴盛的场景相比,更显冷清。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上世纪 20-30 年代是个难得的小高潮。而后经过漫长沉寂,近几年成果略有增多之势。《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英国卷)之四:威廉•巴特勒•叶芝》(2008)正如董洪川先生在导读中所言:“我国的叶芝译介与研究应该说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譬如他的戏剧和书信,我们基本上还没有翻译和介绍,更没有研究。” 1.剧本翻译情况 目前 5 部戏剧有中译,其中《凯瑟琳伯爵小姐》(汪义群译)、《心愿之乡》(赵澧译)、《库丘林之死》(王伟庆译)及《炼狱》(高大鹏译),收在王家新编选的《叶芝文集卷一——朝圣者的灵魂》中,《沙漏》(茅盾译)则收入《茅盾译文全集第 6 卷》。有文章提到台湾学者黄美序著有《叶慈戏剧选集》,译了 7 部剧,但从各个渠道均未找到此书。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没有统一的中文译名,所以下面涉及的诸位研究者的已有成果中对剧名的译法有所出入,并不一致。国外对叶芝戏剧较集中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比其诗歌研究起步晚。研究内容涉及神秘思想、政治理念、舞台艺术等,近二三十年来,高质量的专著陆续出版,将这一课题持续引向深入。
.......

第一章  叶芝戏剧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爱尔兰历史概况  
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背景。背景是源,就此而言,该课题要关注的范围由大及小依次是爱尔兰历史状貌、文化氛围及其戏剧概况,这些为叶芝的戏剧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精神准备。本章旨在为研究对象之赖以生成勾勒一幅历史图景,拟从爱尔兰独特的历史谈及其文化再谈及其戏剧,并着重突出爱尔兰与英国的政治历史关系及其对爱尔兰戏剧发展的深刻影响。由此即可对叶芝戏剧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属于北爱尔兰的马林角距离英国海岸仅仅 13 海里的距离,地理上的比邻而居使得英国对爱尔兰的土地自 12 世纪就开始觊觎,引发连绵数百年的征服与反征服。总体来讲,爱尔兰历史必须与英国历史相联系,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有机部分来解读。要避免的是,将前者孤立来看,或者只是将其作为后者的静态组成部分。爱尔兰的政治和文化深受英国制约和影响,同时英国的政坛也因爱尔兰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两者不断在互动中寻求关系的暂时平衡。经过多年的斗争和流血,爱尔兰于 1949 年成立共和国,彻底斩断与英国的纽带关系,但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因为遗留的北爱尔兰问题,冲突并未完全停歇。
.......

第二节  爱尔兰文化氛围  
长期被英国统治的历史背景,爱尔兰社会的文化构成,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已基本英国化,本土文化岌岌可危。盖尔同盟发起的文化运动点亮了叶芝的思维,文化氛围是造就叶氏戏剧的另一个重要背景。 1601 年金塞尔之战摧毁了爱尔兰古老的社会体系,英国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同化和殖民。以此为界,之前是爱尔兰自发形成的盖尔文化兴盛时期,之后是被强加于其上的英国文化推展时期。盖尔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留下诸多优秀文化遗产。英国文化对盖尔文化的残酷压制使后者在 17 世纪迅速遁入衰败,但两者在碰撞和冲突中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如在文学上就发展出“英爱文学”这种带有政治烙印的特殊形式。 上节提到,基督教传入爱尔兰岛,造就了爱尔兰盖尔文化的繁荣时代。修道院成为文化的集中地。这些神职人员将神话、传说、习俗及传统记录下来并进行加工。这些关于神、国王和英雄的文化传统主要分为四类:主要描述芬恩的传说;主要描述库丘林的厄尔斯特的传说;主要描述国王和战争的历史传说以及各种神秘传说。虽然大体分为四大类型,但很多内容都有交叉。
.........

第三章 叶芝戏剧的人物........... 76 
第一节  以库丘林为代表的英雄人物 ............ 76 
第二节  以艾玛为代表的理想女性人物 .......... 82 
第三节  寓言式的符号化人物 ......... 87 
第四章  叶芝戏剧的结构.......... 99 
第一节  戏剧结构的特点 ......... 99 
第二节  结构体式的支撑点:神秘主义思想 ........ 111 
第三节  结构体式的思维方式:象征.......... 114 
本章小结 ........ 117 
第五章  叶芝戏剧的戏剧性............ 120 
第一节  戏剧性的界定 ......... 120 
第二节  戏剧性的体现 .......... 123

第八章   叶芝戏剧的接受史  

第一节  叶芝戏剧在欧洲的接受 
叶芝戏剧的接受史选取了三个点,一是在欧洲的接受,二是观照其与日本能剧的艺术交流,三是观照其与中国国剧运动的联系。叶芝戏剧创作并非局促于狭小的爱尔兰岛国之一隅,相反,其具有鲜明的英国或西方特性及 19 世纪后期与 20 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因此它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时代性。欧洲范围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评论界的观点呈现出频繁变化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对同一部作品从不同的立场上也会有针锋相对的评论出现。他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戏剧创作实践,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之于作家意义深远,在国际或洲际视域内其既是戏剧艺术交流的主体,也是客体。在叶氏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直接启发下,中国开展了“国剧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得失仍可为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将叶芝戏剧放置于国际视域中考察,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叶芝戏剧在爱尔兰本土的接受自其第一部戏剧习作《雕像之岛》发表开始绵延至今天,总体来说,从 19 世纪 80 年代末叶芝的戏剧作品发表开始到 21 世纪,评论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评论均与民族性政治性息息相关,民族性成为评判其价值的主要标准。20 世纪 20 年代爱尔兰政治激烈动荡的时期,这一倾向得以增强。20 世纪后半叶,政治背景逐渐淡化,对其戏剧的解读较多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多方面探讨其内涵,不再限于社会历史批评,而是采取了多种有新意的批评方法。
.........

结    语   
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叶芝的戏剧占有一席之地。在戏剧史上,他被作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关于世界戏剧史的专著中,叶芝的戏剧基本都会被涉及。而在爱尔兰,他的戏剧与其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更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 年出版的《当代英国与爱尔兰戏剧指南》中以“格雷戈里夫人、叶芝与爱尔兰的阿贝剧院”为一节详细对两位剧作家和剧院的实践活动进行评论。在爱尔兰的文学史中他均被视为运动的中心和领导者。叶芝、王尔德与萧伯纳同为爱尔兰人,同受英国文化的教育,叶芝的民族意识最为明确,为民族文化的复兴采取了最自觉的行动,有着最为突出的爱尔兰性。王尔德和萧伯纳的剧作源自英国文化的滋养,作品也囿于其精神之内,并没有将自己的爱尔兰身份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而是选择将其忽略。叶芝对这些剧作家的理论和作品均作出自己的甄别和评价,融合个人思考,形成极具特色的戏剧形式。他在戏剧史上经常会被与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到一起进行评价,这是他的创作特点使然,也是他的殊人之处。叶芝戏剧的驳杂晦涩及标新立异使其有着较大的研究潜力,让后人不断去拓展其广度并开掘其深度。 他以自己的创新和探索为戏剧史增添了独具特色的创作实践。爱尔兰的政治文化均在大英帝国的实际控制下,包括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在内的爱尔兰独立运动均不自觉地置于一个国际背景之下。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8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