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加入世贸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23 21:06

【摘要】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升级,生产性服务贸易已上升为服务贸易的主体内容,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世界服务贸易格局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正确判断和把握世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现状作出积极的政策调整,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与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加强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第一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进行了总结。第二章首先探讨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说明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然后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出现有的对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关系几个方面。第三章描述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出口竞争力分析。首先从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增长速度、进出口结构四个方面描述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然后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四个指标,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现状。第四章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了VAR分析,得到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以及现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程度。第五章以美国、日本、印度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的研究对象,从整体和部门两个视角分析同一时期四个国家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并且比较了我国与其他三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的差距,总结了各国在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印度三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长期看,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需要完善我国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应加快生产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合理的开发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度;从短期看,应增加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FDI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升效应,发挥货物贸易的协同效益,并且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逆差逐年扩大、国际竞争力弱、行业开放度低等问题,这些势必影响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制造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升级。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改善其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新举措。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所在,从而进一步运用实证模型进行影响因素检验,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1.2 文献综述
该研究最早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服务是否具有可贸易性,其次是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是否适用。20 世纪 80 年代,学者大致对比较优势适用性的讨论有三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比较优势原理对服务贸易不具有适用性,而部分学者如 Sapir 和 Lutz(1981)、 Hindley 和 Smith(1984)认为比较优势原理完全可以用以解释服务贸易,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性分析加以证明的,从本质上来看能够超越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局限;另外有些学者如 Deardorff(1985)、Sampson 和 Snape (1985)、Tucher 和 Sundberg(1988)以及 Burgess(1995)等认为H-O-S 模型可以通过修正对服务贸易加以解释。基于上述观点,学者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其中 Melvin(1989)运用传统的 H-O 框架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他将生产性服务贸易比作一种要素贸易,即生产性服务贸易是通过劳动或资本要素间的流动来实现的一种产业间贸易模式。而 Markusen(1989)、Francois(1990) 、Jones(1990)、Marrewijk(1997)和 Long(2005)等学者在垄断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对生产性服务贸易进行了研究,提出把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并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种在生产分割框架下的产品内贸易。二者的分析框架不同主要是因为对生产性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产业关联性是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某产业与吸收该产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和后向关联(指某产业与提供其投入的产业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生产性服务是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的,与制造业的关联性很强。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性,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生产性服务的进口,不仅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本地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还可以提升制造业等相关部门的产能和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建立服务贸易理论体系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基础上,前者在建立时有两个方向的选择:其一借鉴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实践和特点,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服务贸易理论;其二用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扩展传统的商品贸易理论,比较出商品贸易理论和服务贸易理论的不同,实现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理论的对接。学者普遍倾向于第二种选择,他们认为应该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对服务贸易的解释,但应在肯定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前提下,同时也承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局限,主张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正。

3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14
3.1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14
 4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6
4.1 影响因素筛选..................................................... 26
4.1.1 生产要素..................................................... 26
4.1.2 需求要素..................................................... 27
 5 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建议............................. 35
5.1 政府层面......................................................... 35
5.1.1 增加专门人才培养投入......................................... 35
5.1.2 完善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35

5 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我国政府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高等学校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通过高等教育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增加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加强政府、企业和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如精通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咨询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更好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制度供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产权,尤其是解决人力资本价格扭曲的不合理现象。

5.2 行业层面
波特认为相关服务产业通过集聚形成一个产业群,产业群内部一方的竞争优势可以带动其他各方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来引导生产性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各行业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相互促进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具体来看,行业协会不仅需要把握国家生产性服务行业总体政策动向,还要积极搜集各种适合不同地方服务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信息支持等帮助,从而引导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比如行业协会可以引导运输服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集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可以为运输服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从而可以帮助运输服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由此可见,行业协会通过引导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可以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


结 论

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点局限性:1.数据搜集局限。由于 WTO 与我国服务贸易分类有所不同,这就导致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分类不一致,数据搜集不统一;2.理论支撑不够。分析过程中发现波特的“钻石模型”在解释我国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时具有局限性,很难完整概括所有影响因素;3.变量选取不够全面。实证分析部分受到数据搜集和分析深度不够的影响,在变量选取中很可能不够权威和全面;4.模型结果解释部分有待考虑。在实证模型输出部分,发现人力资本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具有负向影响,而工业总产值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与预期不相符,对其进行的解释部分存在主观性,有可能会使对策不够全面。今后主要在以上四个问题基础上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9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