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摘要】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均衡的财政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在教育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我国于1986年提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又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同时把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指出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应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尤其对财政经费的公平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下,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使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呈现不均衡状况,即使在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虽然近些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和谐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以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为背景,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建立公平、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厘清思路,从而为实现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提供现实途径。本文试图从财政角度来研究和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研究过程贯穿新义务教育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的前后,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状况的分析,清楚地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领域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在结构上,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同时,还对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状况。在国外文献综述部分,一是从总体上介绍了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五种观点,即机会均等、财富的中性、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充足性。二是介绍了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国内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梳理。在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相关理论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介绍了经济学中有关均衡的论述,以及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义务教育均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教育投入横向公平及纵向公平等概念。然后重点讨论了公共物品理论及其三个基本特征。其次,从市场失灵、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低效率、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进行阐述。再次,介绍了义务教育的内涵,指出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的理论依据及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应依据的原则。在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水平分析上,首先,介绍了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测量方法。其次,依据相关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区域,对不同区域间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不均衡水平进行测定分析。再次,还对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水平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城乡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状况进行了测算分析。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原因的分析,首先,在理论层面造成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供给不充足;二是区域经济梯次发展作用影响;三是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存在弊端;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长期的影响;五是法规政策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其次,在实证方面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本文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国际经验。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教育经费的公平投入;二是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扶持措施;四是实行中央拨款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在促进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对策建议上,首先,从整体上提出了增加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供给、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统一标准、发挥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财政资源调控上的作用、在区域之间设立义务教育财政调节资金、建立有助于财政均衡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对策措施。其次,在解决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上,指出应采取差异性的财政政策给予重点扶持。最后,提出了建立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等保障措施。
第1 章 绪论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在义务教育领域,均衡的财政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于 1986 年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 20 年左右的时间,国家通过不懈努力基本上普及了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育不公平问题最为人们所关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不均衡,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和谐因素。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 20 年来的运行实践,2006 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又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同时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解决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今后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指出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应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尤其对财政经费的公平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状况,在今后一段时期,都将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本文以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为背景,对我国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现阶段影响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要素,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的对策,并为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思路。
1.1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所实施的具有一定年限的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的基础教育,是国家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
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发展义务教育时间相对较晚,最早提出“义务教育”问题是在20世纪初期,在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中提出“外国通例,初等小学堂,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为强迫。”,虽然不同时期的政府都强调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始终没能得到真正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基础教育提升到一个重要地位来抓,通过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机制,基础教育事业才得到蓬勃发展。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正式开始实施。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使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义务教育财政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在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下,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使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十分明显,即使在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是义务教育发展出现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虽然近些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2 研究的意义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良性发展、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对中国义务教育财政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对义务教育财政的研究大都基于西方教育公平的理论,对我国存在的教育投入不均衡问题进行描述、分析,某种程度忽略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这一现实背景,缺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具体分析。而且,关于义务教育财政的研究大都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前,所持观点也主要针对当时某一时期某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因此,对现阶段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对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深化,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有助于我国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我国 1986 年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财政政策主要由每一时期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近些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在财政政策上也致力于消除这种不平衡性。因此,以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为切入点,并立足于把握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中的新动向、新趋势,对义务教育财政的科学投入、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划分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极为重要。
3.有助于对中外义务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同样经历了由普及到平衡发展的过程,期间各国在财政上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包括完善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针对贫困地区进行专门的财政扶持、对弱势人群采取特殊的财政政策等,本文将对国外义务教育财政领域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归纳总结,这些国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南非等。通过对国外不同阶段不同问题的对比分析,再结合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实际及财政投入特点,提出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对中外义务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4.有助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义务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范畴,通过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研究,有助于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比重,进一步优化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对义务教育经费而言,通过对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的重点支持,一方面改善了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有助于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在结构和规模上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研究义务教育财政非均衡问题,有助于加强省级政府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有助于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助于增加对弱势群体的财政扶持,从而使我国整体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得到优化。
第2 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公平性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尽管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由政府来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公平与均衡是评价义务教育财政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针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非均衡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采取不同方法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间财政投入差异的问题、农村贫困地区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间财政责任的划分、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高转移支付的合理性等。研究的方法通常采取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基尼系数、标准差、泰尔指数等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教育财政资源的均衡程度。近年来,有些学者还引入计量模型来研究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问题。
2.1 国外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财政在西方又称学校财政,是指如何将政府的税收收入及其它资源用于中小学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分配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育中去的过程。Fernandez and Rogerson (1996)指出,在美国的大多数州,地方的财产税是义务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同一个州应纳税的财产额在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Calvina.kent and Kent N. Sowards(2008)认为,美国财产税主要用于支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
2.1.1 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主要观点
许多西方学者对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obert Berne and Leanna Stiefel(1999)认为,对于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这样的说法在美国的国家精神和传承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经常被认为是可以将该说法转变为现实的机制。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均衡的教育体系可以弥补由于出身不同而影响其拥有经济和政治机会的缺陷。Robert Berne and Leanna Stiefel 在1984年、1992 年和 1994 年围绕教育财政公平针对的群体、公平分配的服务和资源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各种财政公平的概念和对公平进行评价时的统计指标。
总的来说,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均衡的研究主要包括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是指机会均等。所谓机会均等,Robert Berne and Leanna Stiefel(1999)认为是指所有的学生都应获得均等的成功机会,并依靠自身的个人特点包括创造力、欲望、努力和个人能力等来获取成功,成功不应该依靠学生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种族、性别和残疾等。机会均等是指教育机会应人人平等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女性或残疾的学生,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也应该获得相同的机会。Brown (1954)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上,重点研究了由于种族不同所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均等。Coleman(1966)认为,学生的家庭和其他背景条件在决定其学业成绩上比学校的资源更为重要。Christopher Jencks(1972)认为,改变财政收入机制包括采用更先进的税收体系要比改变教育服务的不均等在获得成功上更为有效。Arthur Wise(1968)认为,学生获得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应取决于他居住的地区或者是当地的财富状况。
第二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是指财富的中性。Robert Berne and Leanna Stiefel(1999)认为财富中性意味着学生教育与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支持的财产之间不应存在任何关联。也就是说,纳税人应支付相等的税率来为每位学生获得相同的教育提供支持,即每个学生应获得相等的教育支出。Coons(1970)认为,学生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不应当取决于他们邻居的财富状况,指出当前的财政体系并不能完全阻止该种依赖性,并通过设立新的DPE模型进而得出学生的义务教育应该依靠政府的努力而不是取决于财富状况的结论。Martin Feldstein (1975)认为 DPE模型在理论上并没有指出一个地区的每个学生的教育支出与每个学生财富状况之间的关系。教育当局在对每名学生的教育支出进行预算时仍以当地税收、居民收入水平和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为基准。Strauss(1995)认为,很多经济学家提倡使用更宽泛的课税基础来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目的是可以实现财政中性也更容易被纳税者所接受。
2.2 国内文献综述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非均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从教育经费结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间、区域内教育投入的比较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均等化、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2.2.1 省际义务教育投入非均衡的研究
在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以省为单位进行了研究,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省际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非均衡相对明显。如王善迈等(1998)利用1988~1994年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和重庆)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进行研究,指出各省间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呈扩大趋势,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杜育红(2000)采用极差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测量方法,对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教育经费进行研究,认为 1988~1996年期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生均经费差距都在不断扩大。钟宇平、雷万鹏(2002)通过对全国义务教育生均支出水平的研究发现,1994~1998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支出的全距及变异系数不断拉大,省际间普通小学生均教育支出差距在扩大,同样,初中生均教育支出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就同一年度比较而言,小学教育支出的相对差距要普遍高于初中。朱永梅、陈金龙(2005)研究分析了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认为东西部省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距是造成东西部省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刘翔、申卫华(2009)选取了2007年31个省(区、市)与义务教育相关的19个指标值,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不同省份的义务教育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市)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从变异系数来看,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李光龙、陈燕(2010)以安徽省为例,运用泰尔指数公式对2000~2006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收入和支出,以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计算,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 2000~2006 年间,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在城乡间的非均等化程度没有扩大,城乡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城乡间生均预算内经费差距要小于生均经费的差距;城乡间普通初中的差异程度要大于城乡间普通小学的差异程度。
第3章 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相关理论....21
3.1 概念辨析 .......21
3.1.1 经济学有关均衡的论述 ........21
3.1.2 教育的公平与均衡 ..........22
3.1.3 义务教育均衡 ........22
3.1.4 义务教育财政均衡 ............23
3.1.5 教育投入横向公平 ...............23
3.1.6 教育投入纵向公平 .....23
3.2 公共物品理论 ............. 24
3.2.1 公共物品的内涵 .........24
3.2.2 公共物品的特征 ..............25
3.2.3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26
3.3 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理论 ...........26
3.3.1 市场失灵 ..............26
3.3.2 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低效率 ..............26
3.3.3 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合理性 ........... 27
3.4 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27
3.4.1 义务教育的内涵 .............27
3.4.2 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28
3.5 义务教育财政均衡依据的原则 ............28
3.5.1 义务教育的财政公平原则 .........29
3.5.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29
3.5.3 罗尔斯 “差别原则”与“补偿原则” ........30
3.5.4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效益原则 ...........31
第4章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水平测定分析..........33
4.1 不均衡水平测算方法 ........... 33
4.1.1 标准差 ............33
4.1.2 极差 ............34
4.1.3 变异系数 ........... 34
4.1.4 极差率 .......34
4.2 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分析 ..........34
4.2.1 区域的划分及指标选择 ..........35
4.2.2 区域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分析 .......36
4.2.3 区域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较分析 ........47
4.3 区域内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分析 ...........49
4.3.1 东部区域内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比较分析 .........49
4.3.2 中部区域内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比较分析 .............52
4.3.3 西部区域内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比较分析 ..........54
4.4 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分析 ...............57
4.4.1 城乡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对比分析 .......... 58
4.4.2 城乡生均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对比分析 ..............62
4.4.3 农村与全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水平比较 ..............65
第5章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原因分析..............70
5.1 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供给不充足 ..........70
5.1.1 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 ..........70
5.1.2 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占义务教育总经费比例偏低 ........73
5.1.3 义务教育在教育投资结构中比重偏低 ............75
5.2 区域经济梯次发展作用影响 ...........76
5.2.1 区域经济差异水平比较 ..............77
5.2.2 区域经济水平与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水平相关性分析 ............80
5.3 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存在弊端 ..............83
5.3.1 义务教育投入主体过低 ...........83
5.3.2 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不足” ..........84
5.3.3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均衡作用有限 .......... 86
5.4 二元结构体制长期的影响 .......87
5.4.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88
5.4.2 城乡间经济水平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89
5.4.3 城乡间居民收入水平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90
5.5 法规政策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92
5.5.1 义务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 .............92
5.5.2 义务教育资金缺乏有效监督 ...........93
5.6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因素实证分析 ................93
5.6.1 假说的提出 .........93
5.6.2 数据说明及计量模型选择 ..............94
5.6.3 描述性统计 .........96
5.6.4 实证结论 ............98
第6 章 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国际经验
早在100多年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已开始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尽管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追求教育财政均衡的实践中,却有着可遵循的共同规律。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财政不均衡的状况不是孤立的,许多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并且在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政策措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6.1 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教育经费的公平投入
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予以明确,一方面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一方面保障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LB)、《经济机会法》、《中小学教育法》,法国的《费里法案》,日本 1952 年新的《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等,韩国的《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等,这些法律为保障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经费的充足公平投入奠定了基础。
6.1.1 美国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法制保障
美国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涉及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经济机会法》、《中小学教育法》、《双语教育法》等。其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于 2002 年由布什总统签署实施,其主要目标之一是缩小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使学生每年都取得明显进步,争取到 2014 年,所有学生的阅读和数学都能达到熟练程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各州必须建立奖惩制度,明确学区和学校提高学生成绩的责任,同时要将州的资助和联邦资助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帮助那些未能使处境不利学生取得明显进步的学校,如果接受帮助的学校仍然连续3年未取得明显进步,则其学生可以利用《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中的规定,转学至质量较高的学校,同时也将经费转入该校。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来执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仅2007年,用于该法案的预算经费就已达到244亿美元。对于实施法案的效果,根据2005年7月美国教育进展评价发表的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生阅读与数学成绩“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程度,而各民族之间的差距也达到最小”。可以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对于美国发展基础教育做了显著贡献。
第7 章 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对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状况是明显的,而且这种不均衡的局面在今后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存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导致教育投入不均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历史以及制度等多种原因,解决教育财政不均衡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便可顺利完成的。推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教育财政不均衡问题需要采取不同对策、运用多项综合措施共同来实现。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以及群体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本文最后从总体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的对策建议。
7.1 增加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供给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财政收入每年大幅增长,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为3万亿元,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迅速增长的财力为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教育财政的充足性与教育效果密切相关,充足合理的财政投入是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使义务教育财政资源更加充足,从而为实现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提供保障。
7.1.1 保持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要达到 4%。但由于多种因素,这一目标一直没能实现。即使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资源必然受到制约,致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受到影响。因此,要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同时,各级政府也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切实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义务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于新增义务教育经费应重点投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优先支持上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 [1] 叶华强. 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求状况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6)
- [2] 李红燕. 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3] 马海涛,向飞丹晴.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42)
- [4] 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 中国教育省际差距收敛分析及教育投入体制效应评价与改进——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11(04)
- [5] 张侃. 制度视角下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 教育科学. 2011(03)
- [6] 张小燕,孙亦军. 适应公共教育需求的财政体制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 [7] 蓝建. 南非的“免费学校计划”[J]. 教育. 2011(17)
- [8] 赖娟,谢英亮.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进[J]. 改革与开放. 2011(10)
- [9] 王强. 国外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比较与启示[J]. 教育研究. 2011(03)
- [10] 胡伶. 义务教育财政问题与改进[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05)
本文编号:9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