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黑芸豆凝集素的纯化和生物信息学及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12:25

  本文关键词:黑芸豆凝集素的纯化和生物信息学及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芸豆 凝集素 分离纯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构与功能关系 生物学活性


【摘要】:凝集素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可用于血型鉴定、细胞信号传导、恶性肿瘤细胞抑制、免疫应答和药物靶向定位的研究中,同时,凝集素也是食品中的抗营养因子。凝聚素主要存在于豆类中,黑芸豆是种植量较大的芸豆品种之一,研究发现黑芸豆中凝聚素的含量较高,但对黑芸豆凝集素的结构及生物学性质的认识非常有限。本文对黑芸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凝集素的结构、凝集素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与凝集素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可为豆类凝集素功能性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反胶束萃取方法对芸豆水溶性蛋白粗提取物中的凝集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研究了反胶束萃取方法对凝集素活性和结构的影响。确定反胶束萃取凝集素的工艺参数为:前萃取水相Na Cl浓度为77.6 mmol/L,p H值为5.7,AOT(二(2-乙基已基)丁二酸酯磺酸钠)浓度为127.4 mmol/L;后萃取水相KCl浓度为593.0 mmol/L,p H值为8.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凝集素的得率为63.2±2.4 mg蛋白/g豆,纯化倍数为8.8±0.2倍。反胶束萃取法对凝集素的活性没有影响;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分析可知,反胶束萃取对凝集素蛋白二级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反胶束法萃取的凝集素样品经色谱纯化后纯度可达到94%以上,比传统的离子交换和分子筛纯化方法的蛋白得率提高了70%。基于LC-MS/MS方法,确定反胶束萃取分离纯化的蛋白为凝集素,与PHA-E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以黑芸豆基因组DNA为模板,依据PHA-E蛋白c DNA序列合成的特异引物进行同源克隆,获得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根据同源分析和进化分析可知,黑芸豆凝集素高度保守,可能与PHA-E蛋白共同分化自Arc7变种。根据对黑芸豆凝集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黑芸豆凝集素为亲水蛋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含有疏水内核区;在生理p H值下黑芸豆凝集素可能以四聚体形式存在,含有高度保守的Lectin_leg B功能结构域;蛋白分子中含有Ca2+和Mn2+结合位点及可能与N端糖基特异性结合的位点;研究表明黑芸豆凝集素含有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和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具有潜在的抗癌细胞活性。黑芸豆凝集素单体分子量为31 k Da,四聚体分子量约为116.97 k Da;黑芸豆凝集素单体的等电点在5.27左右,二聚体等电点在6.03左右,四聚体等电点在6.91左右。利用荧光光谱法证明黑芸豆凝集素蛋白可与N-乙酰-D-葡萄糖胺发生特异性结合,亲和常数约为0.45 mmol/L,为中等强度的亲和作用。基于凝集素活性恢复的方法,证明黑豆凝集素为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Mn2+和Ca2+是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必需金属离子。对黑芸豆凝集素热失活与蛋白构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加热导致凝集素蛋白折叠结构的打开,使凝集素发生变性,凝集素的热变性程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呈函数关系,其热稳定性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和DSC法对黑芸豆凝集素的酸碱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 H 2.0~10.0范围内凝集素具有相对稳定的蛋白构象。采用指数数学模型分析电泳条带光密度变化,建立了较为准确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黑芸豆凝集素在模拟胃液和胰蛋白酶消化环境下稳定性较好,半衰期分别为23 min和大于90 min;加热和去离子化处理改变了凝集素的蛋白构象,使得凝集素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消化性提高。MTT实验研究证明,在2 h内黑芸豆凝集素对肠道模拟上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致敏实验证明低剂量黑芸豆凝集素(6 mg/120 g大鼠)未诱发动物模型的致敏症状,黑芸豆凝集素可同时促进IL-4和INF-γ细胞因子的分泌,两者的拮抗作用可能导致Ig E抗体的表达未达到阳性症状水平,研究结果证明低剂量黑芸豆凝集素蛋白不具有致敏性。初步研究了黑芸豆凝集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黑芸豆凝集素的IC50值为9.85μg/m L,凝集素对Hela细胞的抑制能力与作用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高剂量的凝集素可使Hela细胞凋亡或坏死;当凝集素浓度低于IC50值时,Hela细胞以凋亡为主,当凝集素浓度高于IC50值时,Hela细胞以晚期凋亡和死亡为主;此外,黑芸豆凝集素能显著地影响Hela细胞周期分布,阻止Hela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并对G2/M期也有一定的阻滞作用。
【关键词】:黑芸豆 凝集素 分离纯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构与功能关系 生物学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14.9;TQ46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38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9
  • 1.2 凝集素学的研究进展19-28
  • 1.2.1 凝集素的定义和分类19-20
  • 1.2.2 凝集素的分布20-21
  • 1.2.3 凝集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21-23
  • 1.2.4 凝集素的生物功能特性23-25
  • 1.2.5 凝集素的应用25-28
  • 1.3 芸豆凝集素的研究进展28-36
  • 1.3.1 芸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28-31
  • 1.3.2 芸豆凝集素的蛋白结构研究31-33
  • 1.3.3 芸豆凝集素的理化性质研究33-34
  • 1.3.4 芸豆凝集素的生物安全性和活性研究34-36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6-38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8-59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38-40
  • 2.1.1 主要原料38
  • 2.1.2 主要试剂38-39
  • 2.1.3 主要仪器设备39-40
  • 2.2 测定方法40-48
  • 2.2.1 蛋白质浓度测定40
  • 2.2.2 凝血活性测定40-42
  • 2.2.3 反胶束水分含量的测定42
  • 2.2.4 凝胶电泳分析42
  • 2.2.5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42-43
  • 2.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43
  • 2.2.7 圆二色光谱分析43
  • 2.2.8 串联质谱分析43-44
  • 2.2.9 高效凝胶排阻色谱分析44
  • 2.2.10 全柱成像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仪分析44
  • 2.2.11 荧光光谱分析44
  • 2.2.12 紫外光谱分析44
  • 2.2.1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44-45
  • 2.2.14 主动全身过敏实验45
  • 2.2.15 被动皮肤过敏实验45
  • 2.2.16 大鼠免疫血清中Ig E抗体的测定45-46
  • 2.2.17 大鼠免疫血浆中组胺的测定46
  • 2.2.18 大鼠免疫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46-47
  • 2.2.19 MT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测定47
  • 2.2.20 细胞形态学观察47
  • 2.2.21 细胞的凋亡与坏死测定47-48
  • 2.2.22 细胞周期的测定48
  • 2.3 论文前期研究进展及研究对象选择48-49
  • 2.4 反胶束分离纯化黑芸豆凝集素的实验49-52
  • 2.4.1 芸豆水溶性蛋白的提取工艺实验49
  • 2.4.2 黑芸豆凝集素的反胶束萃取实验49-51
  • 2.4.3 反胶束萃取对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结构影响的实验51-52
  • 2.5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实验52-54
  • 2.5.1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鉴定及基因克隆52-53
  • 2.5.2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序列分析53
  • 2.5.3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53-54
  • 2.6 黑芸豆凝集素的性质与结构关系研究实验54-56
  • 2.6.1 黑芸豆凝集素的基本物理特性54
  • 2.6.2 黑芸豆凝集素的亲和特性研究实验54-55
  • 2.6.3 黑芸豆凝集素的热失活与蛋白构象之间的关系实验55
  • 2.6.4 黑芸豆凝集素酸碱稳定性与蛋白构象之间的关系实验55-56
  • 2.7 黑芸豆凝集素的生物安全性和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实验56-58
  • 2.7.1 黑芸豆凝集素的体外消化实验56
  • 2.7.2 黑芸豆凝集素的免疫致敏性研究实验56-57
  • 2.7.3 黑芸豆凝集素抗人宫颈癌细胞活性的初步研究实验57-58
  • 2.8 数据处理58-59
  • 第3章 反胶束分离纯化黑芸豆凝集素的研究59-94
  • 3.1 引言59-60
  • 3.2 芸豆水溶性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60-65
  • 3.2.1 芸豆粉碎方式的确定60-62
  • 3.2.2 浸提溶剂的选择62-63
  • 3.2.3 料液比的确定63-64
  • 3.2.4 浸提时间的确定64-65
  • 3.3 黑芸豆凝集素的前萃取工艺参数研究65-73
  • 3.3.1 前萃取水分含量的确定66-68
  • 3.3.2 前萃取离子强度的确定68-69
  • 3.3.3 前萃取p H值的确定69-71
  • 3.3.4 前萃取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71-72
  • 3.3.5 前萃取时间的确定72-73
  • 3.4 黑芸豆凝集素的后萃取工艺参数研究73-78
  • 3.4.1 后萃取p H值的确定73-74
  • 3.4.2 后萃取离子强度的确定74-76
  • 3.4.3 反胶束萃取黑芸豆凝集素的得率和纯度76-78
  • 3.5 反胶束萃取黑芸豆凝集素的优化设计78-86
  • 3.5.1 反胶束萃取的响应面实验设计及模型拟合78-81
  • 3.5.2 反胶束萃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81-84
  • 3.5.3 反胶束萃取的最佳参数及验证84-86
  • 3.6 反胶束萃取对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结构的影响86-92
  • 3.6.1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进一步纯化86-89
  • 3.6.2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89-92
  • 3.7 本章小结92-94
  • 第4章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94-123
  • 4.1 引言94-95
  • 4.2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鉴定及基因克隆95-100
  • 4.2.1 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鉴定凝集素蛋白95-98
  • 4.2.2 黑芸豆凝集素的基因克隆98-100
  • 4.3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序列分析100-103
  • 4.3.1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序列的同源性分析100-102
  • 4.3.2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102-103
  • 4.4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03-122
  • 4.4.1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基本性质分析103-110
  • 4.4.2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结构域分析110-112
  • 4.4.3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空间结构预测112-119
  • 4.4.4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119-122
  • 4.5 本章小结122-123
  • 第5章 黑芸豆凝集素蛋白的构效关系研究123-152
  • 5.1 引言123-124
  • 5.2 黑芸豆凝集素的基本物理特性124-129
  • 5.2.1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分子量124-127
  • 5.2.2 黑芸豆凝集素的蛋白等电点127-129
  • 5.3 黑芸豆凝集素的亲和特性研究129-135
  • 5.3.1 黑芸豆凝集素的糖专一性及糖蛋白功能性分析129-134
  • 5.3.2 黑芸豆凝集素的金属离子依赖性及蛋白构象分析134-135
  • 5.4 黑芸豆凝集素的热失活与蛋白构象之间的关系135-142
  • 5.4.1 热处理对黑芸豆凝集素活性及结构的影响136-139
  • 5.4.2 黑芸豆凝集素热失活动力学分析139-142
  • 5.5 黑芸豆凝集素酸碱稳定性与蛋白构象之间的关系142-150
  • 5.5.1 紫外光谱分析142-144
  • 5.5.2 荧光光谱分析144-148
  • 5.5.3 DSC分析148-150
  • 5.6 本章小结150-152
  • 第6章 黑芸豆凝集素的生物安全性和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152-178
  • 6.1 引言152-153
  • 6.2 黑芸豆凝集素的体外消化性153-161
  • 6.2.1 黑芸豆凝集素的体外消化稳定性154-156
  • 6.2.2 热处理黑芸豆凝集素的体外消化稳定性156-158
  • 6.2.3 去离子化黑芸豆凝集素的体外消化稳定性158-161
  • 6.3 黑芸豆凝集素的致敏性161-169
  • 6.3.1 黑芸豆凝集素对模拟肠道上皮细胞的毒性161-163
  • 6.3.2 过敏模型建立及主动全身过敏症状163-164
  • 6.3.3 被动皮肤过敏实验164-166
  • 6.3.4 大鼠血清中的Ig E抗体水平166-167
  • 6.3.5 大鼠血浆中的组胺水平167-168
  • 6.3.6 黑芸豆凝集素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168-169
  • 6.4 黑芸豆凝集素抗人宫颈癌细胞活性的初步研究169-176
  • 6.4.1 黑芸豆凝集素对Hela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169-171
  • 6.4.2 黑芸豆凝集素对Hela细胞形态学的影响171-172
  • 6.4.3 黑芸豆凝集素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坏死作用172-174
  • 6.4.4 黑芸豆凝集素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174-176
  • 6.5 本章小结176-178
  • 结论178-180
  • 创新点180
  • 展望180-181
  • 参考文献181-20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200-203
  • 致谢203-204
  • 个人简历2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新;娄在祥;;菜用豆毒素及中毒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蔡茜茜;李巧玲;刘舒云;汪少芸;;植物凝集素研究与展望[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年06期

3 卫祥云;;我国大豆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J];大豆科技;2013年04期

4 许平平;张学武;;西兰苔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7期

5 张伟;王文莉;李伟;佟长青;曲敏;金桥;;海洋凝集素及其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J];价值工程;2012年28期

6 ;Effects of Denaturation and Amino Acid Modification 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Hemagglutinating Activity of Hericium erinaceum Lectin[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4年05期

7 张涛;杨雨晗;何涛;廖涛;张芹;吴昌英;;亲和共沉淀从红芸豆中提取红细胞凝集素及其性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年03期

8 殷晓丽;李婷婷;刘东亮;王燕;孙素荣;;豆科凝集素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7期

9 周有祥;李英芳;;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J];生物学教学;2014年09期

10 陈华英;李秀芳;金若敏;符胜光;姚广涛;;大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方法的探讨[J];中成药;2012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超;豆类凝集素的提取分离及纯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4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024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