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复合带材力学行为及变形对临界特性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温超导复合带材力学行为及变形对临界特性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温复合超导带材 变形-临界参数关系 剥离 空穴浓度 有限元 第一性原理计算 键价和计算
【摘要】:高温超导材料因其在高能物理、高载流输电、强磁场等现代高新科学和技术领域表现出的卓越性能,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渐进入商业化应用。但由于高温超导材料在热处理、加工、冷却、线圈绕制、磁体结构运行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机械力以及强电磁力作用,进而引起其超导性能的改变,甚至导致超导临界特性的不可逆退化,严重制约了高温超导带材的工程应用。这些问题直接关联到力学变形对超导多场性能的影响机制和工程实际应用,成为超导科学界和技术应用领域的热点课题。围绕高温超导复合带材的力学分析以及力学变形对超导带材临界特性影响,综合运用定量化数值模拟,理论建模和实验测试等方法,本论文较为系统地从宏微观角度针对YBCO高温超导涂层复合带材应力/应变状态以及对Bi系超导带材在不同变形模式下临界特性的影响等开展了研究。首先,针对YBCO涂层复合超导带材多层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结合结构特征建立了高效的3D/2D混合维度有限元数值模型,实现了从超导带材热处理加工到外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弹塑性力学行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YBCO涂层超导带材热处理加工过程中,各层材料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导致强的残余热应力,并使得超导薄层处于压缩状态;单轴拉伸与弯曲变形下,复合带材各层包括银覆盖层、铜包裹层、哈氏合金基底、超导层和缓冲层依次达到屈服极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基于内聚力模型建立了YBCO涂层复合超导带材层间剥离失效和破坏问题的3D/2D混合维度有限元数值模型,实现了对超导复合带材在横向拉伸荷载作用下的剥离力学行为的定量仿真。结果表明:层间剥离过程中出现两个应力集中区域,一个位于加载边界处,另一个位于裂纹尖端附近,剥离层发生位置与界面结合强度有关;带材的横向拉伸加载面以及初始缺陷均对剥离强度产生显著影响等。该3D/2D混合维度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而且相比于3D模型计算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其次,针对Bi系高温超导带材在不同变形模式:拉伸、弯曲、扭转三种基本力学变形下的临界电流退化问题开展了实验与理论研究。自主搭建了低温力-电耦合超导测试系统并实施了不同变形模式下的实验研究,对比研究了三种变形模式下的临界电流特征。结果显示:存在临界应变值,低于此值时临界电流不发生显著退化,并呈现可逆过程,当材料内部应变大于该值时,临界电流发生急剧的不可逆退化行为;相对于另外两种变形模式,轴向变形下的临界电流的不可逆退化更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实验观测的电流退化现象及复合超导带材横截面的芯丝破坏微观机制出发,基于超导脆性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损伤理论以及Weibull分布函数,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变形对临界电流退化影响的唯象模型。其可以实现对单轴拉压、弯曲、扭转三种变形模式下应变-电流退化行为的揭示,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并有望推广应用于超导带材多种变形模式耦合作用情形。为了尝试从微观角度揭示力学变形对超导临界特性的影响机制,论文中还以具有特定组分的YBCO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6.95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水压力作用下的材料变形对其超导特性和临界温度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发,结合材料微观键价计算和空穴浓度分析,研究了静水压下YBCO高温超导材料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影响临界状态的微观物理量的变化。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压强的增大材料内部连接CuO2平面和Cu-O链的氧原子向CuO2平面移动,Cu(2)-O(2,3)-Cu(2)键角直接关联于超导临界温度;CuO2平面的空穴浓度随外加压力的增大而增加,是一种自掺杂过程并进而影响超导临界特性。基于这些微观机制的刻画,提出了一自掺杂过程中YBCO临界温度随压强变化的修正模型,揭示了临界温度随压强的非对称关系,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内百米级超导带材[J];技术与市场;2013年03期
2 ;我国研发成功百米级二代超导带材[J];稀土;2011年02期
3 ;我国研发成功百米级二代超导带材[J];稀土信息;2011年02期
4 高应俊,宋辉,张太镒,赖永智,孟冬芳;用光电法作带材边缘位置检测[J];量子电子学;1991年01期
5 ;新型铁基超导线带材研制获进展[J];硅谷;2011年24期
6 ;新型铁基超导线带材研制获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7 王醒东;;国内外参与超导带材技术开发的公司简况[J];新材料产业;2013年01期
8 林鹤;马衍伟;;新型铁基超导线带材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3年09期
9 刘珏;周迪帆;曾敏;朱红妹;张义邴;;非铁磁性管套法硼化镁带材的基本物理特性[J];低温与超导;2009年04期
10 钱磊;王雷;;铁基超导线带材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波;陈德传;张培娟;;基于相邻两轴速度信号的带材张力观测方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段镇忠;周廉;;铋系超导带材制备技术及其强电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冯日宝;袁冠森;姚永勋;段镇忠;李月南;王媛;栾文洲;;内切轧制Bi-2223/Ag多芯带材的形变特征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胡乃军;邹贵生;王延军;吴爱萍;王实敏;王庆;易汉平;宗军;宋秀华;董宁波;韩征和;史锴;;热和力作用对多芯Bi系超导成品带材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唐晓东;郑会玲;李成山;冯勇;周廉;;装管密度对Bi-2223/Ag带材加工中“香肠”问题的影响[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金星;吕朝阳;;Bi系带材的机械性能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艾科;戴兰宏;;Bi-2223/Ag超导带材纳米压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王文强;刘世宇;宋致勇;范培岩;;5×××系合金罐盖料带材表面质量的优化[A];全国第十四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成山;张平祥;吴怡芳;郑会玲;奚正平;周廉;A.Sulpice;D.Bourgault;E.Mossang;;工艺参数对双粉法Bi2223/Ag带材性能影响及高性能长带制备[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熊晓梅;刘奉生;于泽铭;郑会玲;徐晓燕;纪平;李成山;;前驱粉粒度对(Bi,Pb)2223/Ag带材性能影响[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虹 记者 王春;上海交大首创国内百米级超导带材[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虹 王春;上海交大首创百米级超导带材[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3 吉文;自主创新结硕果[N];科技日报;2006年
4 余金海;带材扎制中的侧弯控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百木牛;近终形连铸新进展——直接浇铸薄带材[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严锋;能够同步测量带材厚度和电阻的测量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7 孔德昭;中国铝加工业的后起之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余万华;HPH退火带钢质量问题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9 李瑞华 汪恒玉;中铝洛铜批量生产纯铝深冲带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0 记者 刘晓军;非晶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在京成立[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配峰;高温超导复合带材力学行为及变形对临界特性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莫灼强;半固态粉末轧制B_4C/AA2024复合带材的过程原理与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吴志强;周期变厚度带材轧制控制系统开发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杨华哲;化学法制备BSCCO和MgB_2新型超导带[D];东北大学;2008年
5 李凤华;YBaCuO超导带材制备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6 李凤仙;喷射轧制7050铝带材的过程原理与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蒋婧;不同外磁场中高温超导块材悬浮特性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嵇敏;高温超导太赫兹辐射源自热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9 郝璐瑶;高温超导太赫兹辐射源的性能优化[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勒聪聪;高温超导电子结构基因理论和临界拓扑半金属材料[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金属带材卷取机卷取轴径向压力及过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黎朝仁;超导带材用双面LaMnO_3缓冲层的制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柏桦;超导限流器设计中超导带材电气性能测试[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唐蛟;生物医用近β型TLM钛合金薄带材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万星星;高温超导复合带材的交流损耗及失超行为的数值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6 吴传辉;带材纠偏电液伺服控制策略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马永富;Zr-Sn-Nb合金冷轧退火带材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郭菁;铋系超导带材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工艺优化[D];东北大学;2008年
9 刘末;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撕裂带材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10 顾才鑫;半固态粉末轧制2024铝合金带材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5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