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对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1:16

  本文关键词: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对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研究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丛枝菌根真菌 聚氨酯 共生体系 水体修复 去除效能 优势菌群


【摘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含有氮、磷物质的污水超负荷的排入湖泊、水库等景观水体,加剧了水体氮磷污染的程度及范围,不但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而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的氮磷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项目。本研究建立在大量研究报道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MF)促进宿主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将鸢尾联合AMF构建共生体系,考察不同生物净化体系(AMF-鸢尾共生系统、聚氨酯载体微生物体系及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对不同浓度氮磷污水的去除效果,从环境微生物学角度出发探究不同生物处理体系对氮磷的去除机理,综合评价不同生物净化系统对污染水体去除效果最佳的氮磷浓度,为生物净化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土培阶段分别对G.mosseae、G.intraradices联合鸢尾构建AMF-鸢尾共生系统,考察不同AMF对鸢尾生长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AMF与鸢尾构建的菌根复合体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不同AMF分别从地上、地下方向促进鸢尾生长,其中G.mosseae对鸢尾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作用更明显,且改善了鸢尾对营养胁迫状态的抗逆性能及对外界环境侵害的抗性。而G.intraradices对鸢尾的促生作用主要是显著增强了鸢尾的总根长、比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等地下根系形态指标。由于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净化水体主要借助的是根系的过滤功能及其发达的根系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因而选取G.intraradices与鸢尾构建的共生体系用于水体净化。AMF—鸢尾共生体系可有效缓解不同浓度的氮磷污染问题且去除效果稳定,对于总氮的去除效果随水中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TN为40mg/L的高浓度污水在AMF-鸢尾共生体系投入第25天时TN、NH4+-N、NO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6%、96.7%和98.7%。利用Illumina Mi Seq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结果表明:AMF-鸢尾共生体系净化水体除了依靠根系的吸附性能外,重要的是其根系附集着大量的具有脱氮功效的优势菌群,如厌氧反硝化细菌Comamonadaceae unclassified、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cidovorax、硝化细菌Rhodanobacter。而AMF-鸢尾共生体系对于氮磷污水总磷的去除率则是随总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对于TP为0.4mg/L的低浓度污水在投入AMF-鸢尾共生体系25天时TP的去除效能达到80.5%,同时AMF-鸢尾共生体系根系附集着大量的好氧反硝化聚磷菌Dechloromonas、聚磷菌Thermomonas等除磷功效的优势菌群。聚氨酯载体微生物体系对水中氮磷的去除率与氮磷浓度成正比,当其投入污水4天后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随后水中氮磷浓度会发生反弹。聚氨酯载体微生物体系对TN、TP浓度分别为40mg/L和8mg/L的高浓度污水去除效能最高TN、NH4+-N、NO3--N、TP去除率分别达91.2%、95.6%、98.3%、72.5%。因而聚氨酯载体微生物体系适用于净化周期短且溶解氧充裕的高浓度氮磷水体。从微生物形态学及生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聚氨酯载体内部及表层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好氧及厌氧分区,其内部多为球状及短杆状细菌,而表面多为长杆及丝状菌;从微生物异化作用类型上划分聚氨酯载体内部的优势菌群大多为厌氧及兼性细菌为主,优势细菌为Comamonadaceae unclassified;而附着在聚氨酯表层的优势菌群则主要为好氧、厌氧及兼性细菌,优势菌群主要有:Comamonadaceae unclassified、Acidovorax、Dechloromonas。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了AMF-鸢尾共生体系的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硝酸盐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对细胞膜结构的保护作用。生物净化体系适用于处理氮磷污染不严重的景观等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处理时间。其中5mg/L和1mg/L为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处理水体TN、TP的临界浓度,在此浓度范围内,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在8天达到稳定状态,其中生物净化体系对TN为2mg/L,TP为0.4mg/L的低浓度水体TP、TN、NH4+-N、NO3--N的去除效能最高可分别达到99%、92.9%、92.6%、96.2%,且出水氮磷浓度降至富营养化限值以下。通过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检测系统内部的优势菌群多为脱氮、除磷功效的菌群,证明AMF—鸢尾共生体系联合聚氨酯载体构建的生物净化体系内部存在强烈的氨化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短程硝化过程、同步脱氮除磷过程。其中优势菌群主要有Rhodopseudomonas、Comamonadaceae unclassified、Enterobacter。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丽;颜秀勤;宁冰;刘丹;蒋白懿;;浮岛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10期

2 徐凌悦;马宏海;王晨雯;汪秀芳;王胜利;;2种浮床植物吸收不同N/P水体中氮磷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年03期

3 徐强;李先会;;6种四季常绿浮床植物脱氮除磷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4 陆佳靓;刘丽;王新;梁吉艳;崔丽;胡小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0期

5 张友元;陈振声;;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含量净化效果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4期

6 朱峰;潘涌璋;洪利明;师波;;多孔矿物载体厌氧固定床处理有机废水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黄健;赵晓芬;;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12年02期

8 盖京苹,蒋家慧,刘培利;AM菌资源及生态学研究进展[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卢军,张利民,岳强,周凌云,黄耀;秋冬季节植物-微生物系统治理新沂河效果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周楠楠;高芮;张择瑞;;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哿;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张淑娟;丛枝菌根在水稻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5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35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