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泵系统和树状重力流系统瞬变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13 20:00

  本文关键词:泵系统和树状重力流系统瞬变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 出处:《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泵系统 树状重力流系统 瞬变控制 数值模拟 空气阀 旁通管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距离输水工程越来越多,保证长距离输水工程的运行安全是首要任务。特别是泵系统和树状重力输水系统,引起泵系统瞬变流的原因较多,可以是人为调节产生的扰动,如泵系统中的阀调节、全调节叶片泵的叶片安装角度的调节、水泵的转速调节等等,也可以是其它偶然因素产生的系统扰动,如电力中断导致的事故停泵等,事故停泵引起的瞬变过程往往是造成管道破裂或其它工程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树状重力流系统水源单一,用水点较多,与一般输水系统相比,树状重力流输水系统更为复杂,瞬变过程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多个支管末端阀门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关闭或开启,将会引起系统内瞬变压力波的叠加,导致过高的正压或严重的负压。因此,本文针对泵系统和树状重力系统瞬变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既可提高泵系统和树状重力流系统的瞬变控制效果,又有利于减小控制瞬变措施的工程投资,这对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系统运行中的安全可靠性与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瞬变流的基本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科学计算语言Matlab编程,对泵系统和树状重力流系统瞬变控制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空气阀是安装在输水管道上的常用装置,目前空气阀在工程应用中的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空气阀型式和孔径选择不合适,会使空气进入管道不及时而引起汽化现象或管道内的空气快速排放而引起水柱分离再弥合瞬变正压。为了研究空气阀控制瞬变的机理、空气阀的控制瞬变效果和空气阀控制瞬变的影响因素,本文运用基本瞬变理论和特征线方法,建立空气阀边界条件,使用科学计算语言Matlab对算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进气孔径和排气孔径尺寸不相同的空气阀比进、排气孔相同的空气阀的瞬变控制效果更好,空气阀控制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空气阀的进气孔面积Ain,排气孔面积Aout,孔口面积比ε和上浮压力系数ω。实际工程应用中,要想达到理想的瞬变控制效果,应根据实际工程对空气阀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计算。2.旁通管作为一种经济、简单的水锤防护措施被用来控制因水泵事故停泵引起的瞬变极值压力。目前使用的传统型旁通管在工程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其局限性对传统型旁通管进行了改进,提出改进型旁通管。与传统型旁通管相比较,改进型旁通管中的控制阀是以UPS控制器决定阀门启闭的液控阀,这种改进可以精确控制液控阀的启闭,有利于瞬变控制。为了研究改进型旁通管控制瞬变的效果,在特征线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改进型旁通管、止回阀和水泵的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以某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为例,数值模拟了该泵供水系统事故停泵后的瞬变过程。另外,通过6个方案对影响改进型旁通管控制瞬变压力效果的关键参数(改进型旁通管的直径d,长度l和改进型旁通管中液控阀的启闭时间t1,t2,t3,t4)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对泵供水系统典型断面极值压力变化和管道压力包络线的分析和比较,说明选择合适参数的改进型旁通管能够将输水系统中的瞬变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为泵系统瞬变控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3.本文以树状重力流输水系统支管末端阀门关闭(分别以5s关闭、30s关闭、50s关闭、75s关闭和100s关闭)分别在8个分水口处引起的瞬变压力变化为研究重点,分别数值模拟计算了单个阀门关闭分别在8个分水口处引起的瞬变压力变化;整个树状重力流树状系统11个阀门全部同时关闭分别在8个分水口处引起的瞬变压力变化;9#、10#和11#阀门分别同时关闭和叠加关闭在8#分水口处引起的瞬变压力变化;整个树状重力流树状系统11个阀门全部阀门叠加关闭分别在8个分水口处引起的瞬变压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每个阀门关闭引起的最大瞬变压力在相同断面上出现的时刻相同,最大瞬变压力波就会发生相长叠加。各支管末端阀门叠加关闭引起的最大瞬变压力相长叠加后的压力升高值△H2大于各支管末端阀门全部同时关闭引起的压力升高值△H1,也大于单个阀门关闭引起的瞬变压力升高值的累加值∑△H。本研究提出了树状重力流输水系统最不利瞬变压力的确定方法,证明发生相长叠加后的瞬变压力为最不利瞬变压力,为树状重力流输水系统瞬变控制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V675;TV1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瞬变传热技术研究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2 王耀臣;同步电机超瞬变电抗静态测定法若干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59年04期

3 杨从清;杨宜民;李益为;;消波井系统中瞬变脉动压力的研究和计算[J];浙江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4 于冠生;利用电荷藕合器件实现高速瞬变数字记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2年01期

5 陈子平;;电源瞬变电压对可控硅触发器的干扰[J];电气传动;1982年02期

6 陈子平;;防止电源瞬变电压对可控硅触发器干扰的措施[J];电气传动;1982年03期

7 陈子平;瞬变电压发生器试制[J];信息与控制;1983年02期

8 唐尚q;;坦克电网的瞬变电压和抑制措施研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86年03期

9 黄树伟,余乃彪;气体瞬变温度双丝测量法数据处理新方法[J];内燃机学报;1988年01期

10 马永立;瞬变人口统计方法的建立及其功能[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无敌;彭惠民;;毛细管放电类氖氩X光激光中的瞬变增益[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杨国杰;任雪娟;;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异常型(WP)形成中大气瞬变强迫作用的初步探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薛国强;李貅;;瞬变电磁测深早期数据的修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4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Micro-DPIV技术在微型无阀泵瞬变流场检测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蒋伶仙;任雪娟;曹鑫;敖翔宇;;东亚-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和瞬变扰动活动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谭伟;刘尚合;魏光辉;;瞬变抑制二极管ESD EMP响应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任雪娟;杨国杰;楚翠娇;;冬季西太平洋急流南北移动的动力学机制探讨[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俞剑冬;刘桦;朱志伟;;二层密度分层流体重力流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杨修群;李蕊;;北半球冬季环状模变异:天气和低频瞬变强迫[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州 叶云燕;电压瞬变的理念和保护器件的抑制(上)[N];电子报;2011年

2 张方;抑制电路瞬变:节电空间巨大[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吉林 袁洪峰 编译;抑制瞬变电压的电路[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小周;泵系统和树状重力流系统瞬变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2 潘文;小鼠左心室肌细胞收缩与钙瞬变对频率和氧化压力应答的跨膜梯度[D];武汉大学;2016年

3 向洋;瞬变扰动在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经向年际变化中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亮;油水井套管探伤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余乐福;太平洋年代际信号中瞬变强迫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5年

3 李训智;基于瞬变应激理论的工厂休憩场所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高群;不同益气中药对压力负荷导致小鼠心衰模型钙瞬变干预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朱峰莉;鞣酸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钙瞬变和细胞收缩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6 腾鹏坤;喷油与供气策略对二级增压柴油机瞬变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年

7 郭建明;管道动力系统即时瞬变与延时瞬变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8 康静;星载瞬变光辐射探测系统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9 冉云;瞬变电磁测深数据的小波分析处理与电性层划分[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罗涛;增压柴油机负荷阶跃工况燃油喷射策略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0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420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