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校准荧光温度探测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调控
本文选题:发光金属-有机框架 + 双发射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温度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它的精确测量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双峰强度比的自校准荧光温度探测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温度探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接触式温度计,具有响应快速、抗电磁干扰、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快速移动、强电磁场、亚微米尺度等复杂环境下的温度测量,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发光位点丰富、发射波长范围广、孔道和结构可调以及易于功能化修饰等特点,为设计新型比率型荧光温度传感材料提供了方便。虽然目前已经报道了很多具有自校准荧光温度传感性能的双发射MOFs材料,但是对于影响和控制双发射材料的温度探测性能的因素仍然缺乏相关研究。本论文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有机配体并以此构筑了几种新型的混合稀土配位Tb/Eu-MOFs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材料中的能量传递过程,探索了调控该类材料温度探测性能的机制;通过选择尺寸不同的四羧酸有机配体并以此构筑了两种结构不同的近红外发光Nd/Yb-MOFs材料,探索了框架中镧系离子的空间距离对它们之间传能的影响,拓宽了该类材料的温度探测区间;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设计开发了一类温度探测区间和灵敏度可调的双有机发射的MOF(?)dye复合材料。以有机配体[1,1':4',1"]三联苯-3,3",5,5"-四甲酸(H4TPTC)为基础,引入1,4-二溴-2-氟苯环设计合成了激发三重态(T1)能级为24037 cm-1的有机配体2'-氟-[1,1':4,,1"]三联苯-3,3",5,5"-四甲酸(H4FTPTC),并用其通过溶剂热反应和稀土盐构筑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稀土配位MOF材料Tb0.95Eu0.05FTPTC,实现了在低温区域(25~125K)的自校准荧光温度探测,且具有较高的相对灵敏度。同时,研究表明简单改变Tb3+/Eu3+比例不能调控材料的测温区域,为设计和开发用于低温区域探测的Tb3+/Eu3+双稀土 MOFs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探究有机配体的T1能级对Tb/Eu-MOFs材料荧光温度探测性能的影响,我们选用Ti能级为22594 cm-1的6-(4-羧苯基)烟酸(H2CPNA)以及24658 cm-1的[2,2'-联吡啶]-5,5'-二羧酸(H2BPYDC)为有机配体,并用它们与稀土盐制备了结构完全相同的双稀土 MOF材料Tb1-xEuxCPNA和Tbi-xEuxBPYDC。由于H2BPYDC的T1能级较高,可以有效地减轻非辐射跃迁的热激活作用,同时保证配体对Tb3+和Eu3+离子的高效Foster共振能量转移,以期增强框架材料中Tb3+和Eu3+变温荧光性能。结果表明,Tb1-xEuxCPNA的荧光温度探测区域为25~125 K,而Tb1-xEuxBPYDC的温度探测区间拓宽为25~225K。这说明选用T1能级更高的有机配体,可以有效地拓展Tb3+/Eu3+双稀土MOFs荧光温度传感材料的温度探测区间,为调控Tb3+/Eu3+双稀土 MOFs材料荧光温度探测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我们选择了尺寸不同的四羧酸分子[1,1'-联苯]-3,3',5,5'-四甲酸(H4BPTC)和H4TPTC为有机配体,并用它们与稀土Nd3+、Yb3+制备了两类框架结构不同的近红外发光双稀土 MOFs 材料 Nd0.7Yb0.3BPTC 和 Nd0.5Yb0.5TPTC,探索了 Nd3+和Yb3+的空间距离对它们荧光温度探测性能的影响。相比于Nd0.7Yb0.3BPTC,基于H4TPTC构筑的Nd0.5Yb0.5TPTC框架中Nd3+-Yb3+空间距离(5.627A)更长且分布更均匀,这使得Nd3+向Yb3+离子的声子-辅助能量转移更有效且随着温度而增强,从而可以获得较宽的温度响应区间。结果表明,Ndo.5Ybo.5TPTC的荧光温度探测区间为25~55℃,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这对设计用于生理温度区间探测的Nd/Yb-MOFs具有指导意义。设计合成了一种包含苯并噻二唑极性基团的四羧酸分子5,5-(苯并[c][1,2,5]噻二唑-4,7-取代)二(间苯二甲酸)(H4BTDDA)为有机配体,并用其与Zn2+离子构筑了 一种新型的微孔发光MOF材料ZJU-21。在此基础上,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在其孔道内装载染料4-(4-二甲氨基苯乙烯)1-甲基吡啶(DMASM),制备了一种具有双有机发射的复合材料ZJU-21(?)DMASM。该材料可用于生理温度区间的自校准荧光温度探测,并且通过改变主体框架中的DMASM含量可以调控该复合材料的温度探测区间和灵敏度。这为设计新型的双发射的MOF(?)dye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能进一步促进和拓展该类复合材料在生理温度探测领域的应用。
[Abstract]:A new type of rare earth coordination Tb / Eu - MOFs material with self - calibration fluorescence temperature sensing properties has been developed . and the temperature detection interval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can b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content of DMASM in the main body frame ,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designing a novel double - emission MOF ( ? ) dye composite material , and can further promote an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ical temperature dete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1.4;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江滨,杨红,李富友,黄春辉;有机配体修饰纳米Al_2O_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2 杜亚军;陆晓斌;徐艳;张海珍;王鹏;杨家祥;田玉鹏;薛照明;;一种新的D-π-A型的环金属化有机配体的合成与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家祥;左金林;李林;孔林;许献云;;一种新型环金属化有机配体的合成与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林长学,朱锦瞻,鲁文杰;含氮、硫有机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理活性研究[J];广州化工;1999年04期
5 彭红云;杨肖娥;;金属有机配体分析方法及金属组学研究[J];分析化学;2006年08期
6 田玉鹏,孙梅,施鹏飞,周虹屏,张居舟;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有机配体的合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丁竹红;胡忻;;有机配体浸提对汤山矿区污染土壤元素的溶出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8 宋斌;任军;杨鹏;左金林;杨家祥;田玉鹏;陶绪堂;蒋民华;;一种新型含卟啉的环金属化有机配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J];功能材料;2011年09期
9 岳翠萍;唐维庄;;基于时间自校准的多头灌装控制系统[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4年04期
10 周兴旺,叶剑良,陈忠,陈志伟,黄培强;含有机配体的活性双过氧钒配合物与组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J];化学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杰辉;侯芹;张潇;徐吉庆;;几个卤或拟卤化物与有机配体1:1的加合物的结构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徐进;蔡新举;;电子设备的机内自校准电路设计[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于广春;李荣利;;通用自动测试系统建模与原位自校准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吕存琴;庞先勇;李瑞丰;;量子化学对有机配体配合物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徐进;梁志强;李激扬;于吉红;徐如人;;系列具有新型拓扑学结构[M(C_(17)H_7O_6)(DMF)L]_8(M=Tb,Er,Y;L=H_2O,DMF)的合成及其荧光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杰;周红;潘志权;;四核Cu配合物的自组装[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李少斌;张春晶;马慧媛;于婷婷;刘亨;庞海军;;有机配体的空间位阻对[β-Mo_8O_(26)]基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尧宇;;缠绕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钱国栋;陈邦林;崔元靖;肖云清;;稀土-有机框架物的分子和离子识别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钟劲茅;张正华;毕明亮;田月;孙为银;;1,6-二(3′-吡啶基)-2,5-二氮杂-1,5-已二烯-Eu~(3+)、Tb~(3+)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玲;对社会正能量传递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危兆盖 李晓东;“微成都”:正能量传递的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陈静;正能量传递“幸福感”[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徐红;儿童读物引担忧 正能量传递需引导[N];双鸭山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典;自校准荧光温度探测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调控[D];浙江大学;2017年
2 王雷;基于冠醚和五元杂环桥联有机配体的自组装化学及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贺鸿明;新型多孔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罗小龙;Cu-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小分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徐进;基于多羧酸配体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宇奇;含N、O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的配位组装、结构及性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7 陈珍霞;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网络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郑冰;以四齿羧酸为有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鑫;调控含氮有机配体构建多酸杂化化合物[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施展;无机—有机杂化晶体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吉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瑞静;具有双发射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荧光温度探测[D];浙江大学;2015年
2 梁艳玲;碱金属和有机配体对普鲁士蓝类配合物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沈盼;基于新型芳香多羧酸Cu-MOFs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黄超;含氮有机配体的合成及其配位化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崔向茹;钴的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邵佳;基于巯基嘧啶类衍生物构筑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王秀茹;吡唑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欧晓鹏;从无机簇到有机配体的手性传递:构筑具有选择性捕获特征的动态纳米容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褚鑫;基于羧酸、嘧啶为端基的有机配体的组装化学及其微纳尺度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丁凤文;孔穴内壁富含N、O杂原子的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20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92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