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6:09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向人们敲响警钟,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生态运动也迅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和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才能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并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和价值观。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扩张性将会带来的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人类自身对这一问题的反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理论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因此,笔者将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实践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这个研究思路,将本文内容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问题的来源和研究思路,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检审与回顾,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甄别研究难点并找出应对之策,同时对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首先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的论述,然后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生态自然观、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论和布哈林平衡论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等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内容呈现出来。第二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性奠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正义论原则和文化学基础。第三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性指引,论述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的理论转变,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的实践转变,以及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的价值转变。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角度对西方工业化进行现实性批判,指出不同类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厉批判增长主义、消费主义和浪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第五章论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及发展道路的创新,从执政方针调整、国家政策实施、环保立法保障这三个方面梳理并归纳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化推进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思考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有所收获。
【学位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D64;X2
【部分图文】:

数据来源,全球,增长率,数据库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产出的产品数量和类型激增,通过国内的或国际的消费实现产品价值,以获得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与其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形势所趋,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带来的警醒。在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国家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生产,也很快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于是开始向落后的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扩张,并由此引起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国际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被资本主义式经济扩张的影响深深警醒,为防止历史重演,开始注重本国的经济独立,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积累国民财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样也会出现大量生产和产品过剩的情况。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增长主义的经济思潮已成为主流,各经济体都在通过大规模生产活动来实现GDP的持续增长。笔者在Wind数据库中搜索了2013年-2018年的全球及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统计数据,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再对照各国同期经济政策,不难发现,一旦增速有所下滑,各经济体就会出台刺激生产和消费的举措,大量生产不可避免。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济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核心,也是各国国内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增长主义思潮仍会在经济发展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大量生产不可避免,资源环境负担持续加重,但对全球竞争压力下的各经济体来说,也是莫可奈何。2.市场失灵式大量生产

文献检索,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本文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大数据库,笔者于2018年10月1日分别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的中文文献统计结果如下:从上图中的检索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此前学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要少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关注的时间较短,研究起始时间也比较晚。在检索过程中,笔者发现,三个模块的检索结果中,有很多彼此重合的文献,说明这三个主题的研究是相互关联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无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并需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不重合部分的文献中,三个模块又分别细化为不同的子模块,下面会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冬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01期

2 常丽霞;韩雨辰;;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6年06期

3 双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年04期

4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6期

5 段婷婷;戚红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11期

6 刘航;;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15期

7 孟佳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J];商;2016年28期

8 孟立永;;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弘扬与重塑——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性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5年14期

9 王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消解生态危机的当代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罗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审美[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欢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年

2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俊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4 王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5 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森文;基于文化生态观的设计系统与设计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9 王良青;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小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萌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唐晓晖;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3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5 张春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6 王颖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京杭大运河生态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7 双叶;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8 曹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陈晓佳;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10 梁琛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3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83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7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