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和传感应用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O643.36;TB383.1
【部分图文】:
二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和传感应用骨架材料[14]、共价有机骨架材料[15]、聚合物[16]、金属[17]、硅烯[18]等。这些二维纳米材料虽然元素组成不同(有单元素、有化合物)、原子结合方式也各有千秋,却都具有类似的结构特点。图1.1目前二维纳米材料的几种主要类型[19]Figure1.1Schematicillustrationofdifferentkindsoftypical2Dnanomaterials二维纳米材料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原子或分子级厚度的二维平面结构,特别是超薄二维纳米材料,载流子可在两个维度的非纳米尺度上(即二维平面内)自由运动,使其具有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这通常赋予了这类材料良好的导电性,是非常好的电极材料及半导体器件材料。二维超薄纳米材料平面内原子多以强的共价键结合,面内强度较大,结合原子级的厚度使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石墨烯是已知机械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且兼具非常好的韧性,可以弯曲。二维纳米材料的透光度随着其厚度的减小而增加,当其厚度达到原子级,就具有了非常高的透光性。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达到97%,因而非常适合制作高透光性的光、电子器件。二维半导体材料还表现出与厚度相关的带隙变化,例如MoS2块材料为间接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1.3eV,而单层MoS2纳米片则为直接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1.8eV[20]。因此,通过控制材料厚度来实现其电子结构的调控,进而优化其光、电及催化性能,也是比较有效的策略。目前新一代超柔性、透明、耐磨的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开发离不开性能优异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此外,大的横向尺寸和原子级厚度也赋予二维纳米材料相当大的比表面积,其表2
第一章绪论全部升华,剩下的C原子自组装成独立的无衬底支撑的单层石墨烯纳米片。该方法完全摆脱了一般外延生长法合成石墨烯性能受基底作用影响的局限,但由于合成温度较高(2000℃)、条件苛刻使其仍无法大范围拓展。1.2.1.3液相剥离法除了使用机械外力,利用液态溶剂也可以实现石墨的层状剥离。合适的溶剂可以减小石墨片层裂解所需的能量,配合其他物理手段,将石墨片剥离成薄的石墨烯,其原理如图1.2所示。用于液相剥离石墨烯的溶剂体系主要有三类: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离子液体。剥离对象有石墨、膨胀石墨或氧化石墨。剥离的手段包括超声、搅拌及热处理等。图1.2液相剥离原理示意图[32]Figure1.2Schematicillustrationofliquid-phaseexfoliationHemandez等[33]受碳纳米管液相超声剥离研究的启发,将石墨分散在NMP中,通过超声手段获得了高质量的石墨烯。研究发现溶剂的表面张力与石墨烯液相剥离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在表面张力适宜(40~50mJ·m-2)的溶剂中可得到较高产率的石墨烯胶体。这是由于石墨烯与其表面能相匹配的溶剂相互作用能够平衡剥离石墨烯所需的能量。随后该课题组通过对40种用于剥离石墨烯溶剂的溶解度参数的分析研究,得出满足Hildebrand溶解度参数为δT~23MPa1/2及Hansen溶解度组合参数为δD~18.0MPa1/2,δP~9.3MPa1/2和δH~7.7MPa1/2的溶剂才是适合直接液相剥离石墨烯的好溶剂[34]。目前,NMP因具有合适的表面张力和Hansen溶解度参数,成为效果最好且应用最多的剥离溶剂,但是这类溶剂价格昂贵,有毒,而且沸点高,不易去除。水是一种清洁、无毒且相对便宜的溶剂,但是水的表面张力(70mJ·m-2)较大,与石墨烯的表面能不相匹配,而且石墨烯的疏水性使其在水中难以分散,这使得在水溶剂中剥离石墨烯面临巨
二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和传感应用以降低溶剂水的表面张力。Guardia等[35]对比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水中剥离石墨烯效果的影响,如图1.3所示。研究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明显优于离子表面活性剂。效果最好的非离子聚合物P-123水溶液体系,经过两小时的超声处理,石墨烯的浓度达到1mg·mL-1,超声时间延长至五小时,其浓度增加到1.5mg·mL-1。表面活性剂不仅降低了水溶剂的表面能,而且易于吸附在石墨烯表面,通过静电排斥作用(离子表面活性剂)或者空间位阻效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石墨烯纳米片,防止其聚集。图1.3不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剥离得到的石墨烯浓度关系图[36]Figure1.3Theconcentrationofgrapheneproducedbyliquid-phaseexfoliationindifferentsurfactantsaqueoussolutions石墨烯的液相剥离除了使用超声波处理溶剂中分散的石墨,还可以采取高温快速热处理膨胀石墨。膨胀石墨又称为石墨间化合物,是利用插层剂(如酸、碱、卤素分子或离子)插入石墨片层而得到。膨胀石墨层间距大于石墨,当其超过0.5nm时,片层间相互作用的范德华力就非常微弱了[37],此时,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利用高温(将近1000℃)处理膨胀石墨,使其片层间的分子或官能团汽化或者分解,有利于石墨片的分离,进而获得石墨烯片,但该方法单层石墨烯的产率很小,不到1%。Dhakat等[38]将热处理后的膨胀石墨在相同条件下重新插层、热剥离,然后再超声和离心,见图1.4,以此来提高单层石墨烯的产量。采用快速热处理制备的石墨烯结构有序且无缺陷,时间短,速度快,被称为合成石墨烯的高效方法。总的来说,液相剥离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处理,制备的石墨烯质量高、缺陷少,是目前剥离二维材料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后续的研究还需要在提高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李公普,张庶元;在en-HCl体系中ZnS纳米材料可控生长的TE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2 李敏敏;曹凡;贾双凤;郑赫;王建波;赵东山;;电子束辐照制备钼酸锰纳米材料[J];电子显微学报;2017年04期
3 隋意;刘小鱼;王世伟;孙晓华;;氧化铈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可控合成研究进展[J];稀土信息;2016年08期
4 靳爱民;;超薄纳米材料将使汽车燃料电池更便宜[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年07期
5 关磊;袁方方;王莹;;新型氮掺杂碳基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8期
6 ;纳米材料[J];新材料产业;2019年12期
7 侯巍巍;白金泉;吴翠敏;;卟啉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4年12期
8 刘敏;陆斌;;水滑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1期
9 张艳辉;;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5期
10 申永良;纳米材料的应用[J];现代化工;199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秀英;二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和传感应用[D];山西大学;2020年
2 余文静;功能纳米材料在可再生能源阳极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3 罗天烈;喹诺酮类抗生素和人工纳米材料对大型溞的光致毒性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周钢;二维纳米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及其析氢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许锦琼;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与POC快速检测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6 段成茜;基于三类纳米材料的七种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7 王文霞;银基及氧化铁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刘光波;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9 彭兰;二氧化钛基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10 王斌;羟基硅酸镁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铝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王丽娟;几种二维纳米材料的被动调Q激光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3 丁先贵;诊疗用铁基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D];苏州大学;2014年
4 周艺轩;贵金属及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王霞;铁硫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敏敏;钼酸锰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电子显微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7 赖茜;二维纳米材料与气体相互作用的原位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8 崔莹;TiO_2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叶一星;铁基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婵;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高通量质谱检测环境污染物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4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8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