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F42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综合体建筑中地热能源站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07期
2 刘定;;潜力巨大的地热能[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年03期
3 ;全球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创新高[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06期
4 ;地热能[J];西部资源;2005年06期
5 陆晓如;;石油行业也可利用地热、余热,但需要创新技术[J];中国石油石化;2018年24期
6 李扬;赵婉雨;;地热能领域产业技术分析报告[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年09期
7 ;《深部地热能实施路线图报告》发布[J];地质装备;2019年06期
8 ;我国地热能“十四五”规划研究启动[J];供热制冷;2019年12期
9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布[J];中国矿山工程;2017年02期
10 ;地热能的利用进一步扩展[J];东北电力技术;200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成福;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2 郭丛;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集成及蒸发过程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俄罗斯地热能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
2 李乔丹;基于地面地下综合优化地热能开采井网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20年
3 李同同;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杜立新;河北昌黎县沿海地区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丁永昌;中深层地热能梯级利用系统优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刘忠铅;地热能供暖精细化运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胡德攀;油气储层中地热能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吕东亮;天津市雾迷山组地热能可持续开发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飞;桂林市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的空调/热水系统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唐志强;地热钻井高温岩石破碎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9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