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31 08:13
本文关键词: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安全是指人的健康、基本权利、生活来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受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的状态,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大,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资源战争、环境污染、生态难民、环境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生态安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恩施地区是指包括了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利川市、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在内的典型农业贫困地区,八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区。该地区农村人口将近80%,整体贫困发生率超过30%,虽然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恩施地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如今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国家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战略背景下,基于恩施地区的典型性,其率先成为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该区积极推行“生态立州”战略,以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环境问题,就必须全面分析包含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状况,一方面寻求一条能够增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维护其正常结构、功能的途径;另一方面寻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恩施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良好,对该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评价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扶贫空间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12BAH33B00)选题,选择恩施地区作为研究区,在对生态安全基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下,利用恩施地区的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贫困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时空分析;运用生态当量法,对恩施地区2000年、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进行计算及对比分析,进而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结合影子工程、市场价值、机会成本等方法和基于生态当量法分别计算了恩施地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额度、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计算和分析;在了解了研究区生态资源状态、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后,采用PSR框架模型,根据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并基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价值、生态安全指数等计算结果,对恩施地区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最后对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并基于敏感度高的因子尝试提出生态安全调控对策。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2000年、2010年恩施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均低于湖北省人均水平,人均生态承载力高于湖北省整体水平。相较于2000年,2010年恩施地区的生态足迹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生态承载力增长更快,导致生态盈余量出现较大增长,而研究区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趋势明显。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承载力在八县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生态盈余相对较少,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不明显,扶贫开发难度较大:鹤峰县、宣恩县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人均生态盈余量又高,其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明显,减贫脱贫的难度相对较小。2)基于生态当量法计算得到恩施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10年下降25.07%,采用生态当量法计算得到的生态总价值高于结合影子工程、市场价值、机会成本等方法计算的生态总价值,但差额相对较小;恩施地区生态补偿额度最大的是利川市,补偿额度最小的是建始县,生态补偿优先顺序为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恩施市;生态补偿优先指数与各县贫困村比例、人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生态补偿优先指数、人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各县贫困人口比重均存在较强正相关,说明贫困人口比重越高的地区,人均生态价值量越大,人均生态价值及贫困村比重越高的地区越需要优先进行生态补偿。3)10年期间,恩施地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10年各县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必然联系,说明在恩施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若只注重发展经济并不一定能改善当地生态安全状况;各县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贫困村比重存在反相关,即贫困村比重越低,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越高。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来凤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最好,生态价值量大,但人均生态盈余量较小,四县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潜力相对较低;利川市、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人均生态承载力巨大,人均生态盈余量亦多,人均生态价值更高,四县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潜力巨大。4)恩施地区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生态安全各评价指标的较小变化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安全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评价体系中敏感度高的因子主要来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医疗教育投入、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本研究尝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敏感度高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调控,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恩施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20
- 第1章 绪论20-35
- 1.1 研究背景20-21
- 1.2 生态安全相关概念及特点21-22
- 1.2.1 生态安全的概念21
- 1.2.2 生态安全的特点21-22
- 1.2.3 生态安全的分类22
- 1.3 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2-27
- 1.3.1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3-24
- 1.3.2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4-26
- 1.3.3 贫困地区生态安全研究进展26-27
- 1.4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27-30
- 1.4.1 生态安全评价综述27-29
- 1.4.2 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29-30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30-31
- 1.5.1 研究目的30
- 1.5.2 研究内容30-31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1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5
- 1.6.1 研究方法31-32
- 1.6.2 技术路线32-34
- 1.6.3 数据来源34-35
- 第2章 恩施地区概况35-45
- 2.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35-37
- 2.1.1 自然环境35-37
- 2.1.2 资源状况37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37-42
- 2.3 研究区贫困概况42-44
- 2.4 恩施地区生态环境概况44-45
- 第3章 恩施地区生态足迹研究45-69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45-48
- 3.1.1 数据来源45
- 3.1.2 数据处理45-48
- 3.2 计算方法48-49
- 3.2.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48-49
- 3.2.2 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49
- 3.2.3 生态赤字计算方法49
- 3.3 结果与分析49-63
- 3.3.1 计算结果49-51
- 3.3.2 结果分析51-63
- 3.4 人均生态足迹等指标与贫困村密度相关分析63-68
- 3.5 小结68-69
- 第4章 恩施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69-101
-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方法简介69-70
- 4.2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的确定70-77
-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70
- 4.2.2 基于生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70-73
- 4.2.3 基于影子工程、市场价值、机会成本等方法的生态价值评估方法73-77
- 4.2.4 生态补偿额度计算方法77
- 4.2.5 区域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计算方法77
- 4.3 结果与分析77-99
- 4.3.1 两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对比77-80
- 4.3.2 基于生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80-85
- 4.3.3 基于影子工程、市场价值、机会成本等方法的生态价值分析85-93
- 4.3.4 基于两种评价方法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比较93-94
- 4.3.5 生态补偿额度分析94-96
- 4.3.6 区域生态补偿优先指数分析96-97
- 4.3.7 区域生态补偿优先指数与贫困因子相关分析97-99
- 4.4 小结99-101
- 第5章 恩施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101-128
- 5.1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101-102
- 5.1.1 生态模型101
- 5.1.2 景观生态模型101
- 5.1.3 数学模型101-102
- 5.1.4 数学生态模型102
- 5.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102-103
- 5.3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03-105
- 5.3.1 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体系103
- 5.3.2 暴露—响应指标体系103-104
- 5.3.3 生物、环境与生态系统分类体系104
- 5.3.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04-105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105-108
- 5.5 数据获取与权重确定108-112
- 5.5.1 数据来源108
- 5.5.2 权重确定108-112
- 5.6 生态安全基准值的确定112-114
- 5.7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生态安全计算114-115
- 5.7.1 评价指标数值标准化114
- 5.7.2 求关联系数114
- 5.7.3 生态安全指数计算114-115
- 5.8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115-116
- 5.9 结果与分析116-126
- 5.9.1 两期生态安全指数分析116-124
- 5.9.2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贫困因子耦合分析124-125
- 5.9.3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125-126
- 5.10 小结126-128
- 第6章 基于敏感度分析的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128-140
- 6.1 生态安全调控的必要性128
- 6.2 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调控的可行性128-131
- 6.2.1 生态安全整体、压力、状态及响应调控的可行性128-129
- 6.2.2 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敏感因子调控的可行性129-131
- 6.3 基于敏感度分析的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调控措施131-137
- 6.3.1 子系统调控131-132
- 6.3.2 敏感因子调控措施132-137
- 6.4 生态安全综合调控对策137-140
- 6.4.1 完善法律法规137
- 6.4.2 构建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137
- 6.4.3 加强用能管理,构建绿色GDP绩效考评机制137
- 6.4.4 构建生态补偿制度,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137-138
- 6.4.5 建立节能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138
- 6.4.6 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138-140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40-143
- 7.1 结论140-141
- 7.2 可能的创新点141
- 7.3 不足与展望141-143
- 参考文献143-158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58-159
- 致谢159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家其;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敏;恩施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恩施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40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