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石墨烯材料中巨磁阻和热电效应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类石墨烯材料中巨磁阻和热电效应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旋电导谱 掺杂 巨磁阻 自旋热电效应 格林函数方法
【摘要】:本论文利用结合密度泛函理论与非平衡格林函数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紧束缚模型研究了类石墨烯纳米带中的电输运、磁输运和热电性能。详细讨论了锯齿型a石墨炔纳米带的奇偶特性,边缘掺杂对纳米带的电导谱、巨磁阻效应和热电效应的影响。通过石墨烯紧束缚模型的解析分析及输运与系统特征参数关系的计算对这些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解。本文的要点如下:1.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锯齿型a石墨炔纳米带两极系统自旋相关的电学性质。通过理论计算模拟,我们首先预测在完美的偶数宽度锯齿型a石墨炔纳米带中可实现高达 106 % 的巨磁阻效应而在奇数宽度纳米带中磁阻则总是很小。通过对铁磁纳米带中费米能附近波函数的分析,理解了偶数宽度纳米带中波函数横向几何对称性导致这些奇偶效应的物理原因。在铁磁电极磁化反平行构型下,奇数宽度纳米带每种自旋的电导谱在费米能处为高度G0=e2/h的平台,而偶数宽度纳米带对应的是一个宽度为 0.15e V的电导隙。有意思的是,如果将中心区磁化翻转处的边缘碳原子替换成其它原子,上述的奇偶效应出现反转。通过对反平行构型下两极系统散射态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奇数宽度的纳米带中,杂质原子会阻碍边缘态的扩展,因而导致电导降低。而在偶数宽度的纳米带中,杂质原子破坏了量子态的横向对称性,解除了对称性对电子输运的限制,使电导升高。由于在电极磁化平行构型下纳米带电导的奇偶效应很弱,且对掺杂不敏感,这样巨磁阻效应只出现在偶数宽度的完美纳米带或奇数宽度的掺杂纳米带中。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可以在很大范围内通过边缘掺杂来控制这种材料中的磁阻效应。 2.系统地研究了线性响应条件下不同宽度(宽度n=3,4,5和6)锯齿型a石墨炔纳米带两极系统中掺杂对自旋热电效应的增强。在完美的铁磁纳米带中,要实现强自旋热电效应、获得比电荷塞贝克系数CS高的自旋塞贝克系数SS是很困难的。边缘掺杂能破坏系统的几何对称性并增强自旋热电效应。这种增强的程度依赖于纳米带的宽度以及掺杂类型和位置。在电极磁化平行构型下,用Ⅴ主族元素N原子进行掺杂可使宽度n=5和6的纳米带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实现S CSS,在室温下可以大10倍。在反平行构型下,如果在磁化翻转位置之外的边缘处掺杂,在偶数宽度的纳米带中可以实现S CSS。这时在低温下能存在非常稳定的强自旋热电效应。并且在特定温度下,当电荷塞贝克系数为零时该材料中的温差可以产生纯自旋流。 3.鉴于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相似性以及各种化学修饰对其输运性质显著调制作用,结合紧束缚近似模型和格林函数方法,我们试图建立一个适用于这些材料的通用输运模型,更加系统地研究并理解原子无序对类石墨烯纳米带的输运性质和热电特性的影响。通过在完美石墨烯铁磁纳米带紧束缚模型中加入一个可以连续变化的缺陷势来模拟各种化学修饰带来的无序,我们研究了边缘原子位置缺陷势对纳米带性质的 影响。我们仔细分析了缺陷势逐渐变大时系统输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结果表明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模拟得到的结果普遍存在于类石墨烯二维材料中。原子无序可以打开(关闭)奇数(偶数)宽度锯齿型类石墨烯材料纳米带中的巨磁阻效应。这是因为在电极磁化平行构型下边缘缺陷势对电导的影响并不大,而在反平行构型下电导对磁化反转处缺陷势的存在很敏感。当无序存在于磁化反转处以外时,上、下自旋的电导谱峰或谷在费米面处正好分裂,并导致它们的塞贝克系数符号相反,材料中出现强自旋热电效应。在宽度n=2的纳米带的两极模型中,我们得到了电导的解析表达式,这使我们能从物理上更深入地分析无序对输运的影响。
【关键词】:自旋电导谱 掺杂 巨磁阻 自旋热电效应 格林函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46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9
- 1.1 引言11
- 1.2 碳纳米管11-12
- 1.3 石墨烯12-17
- 1.4 石墨炔17-21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安排21-24
- 参考文献24-29
- 第二章 原子尺度器件量子输运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29-52
- 2.1 引言29
- 2.2 量子输运理论29-30
- 2.3 中心器件区格林函数的计算30-33
- 2.4 计算电极表面格林函数的快速迭代法33-36
- 2.5 半经验的紧束缚方法(Tight-Binding method,,TB)36-38
- 2.6 密度泛函理论(DFT)38-44
- 2.6.1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38-40
- 2.6.2 哈特利-福克(Hartree-Fork)近似40-41
- 2.6.3 Hohenberg-Kohn定理41-42
- 2.6.4 Kohn-Sham方程42-43
- 2.6.5 交换关联泛函43-44
- 2.7 磁阻和热电理论44-47
- 2.8 基于DFT-NEGF方法的相关软件ATK和Nanodcal47-49
- 参考文献49-52
- 第三章 锯齿型a石墨炔纳米带52-77
- 3.1 引言52-54
- 3.2 材料、模型与方法54-58
- 3.3 石墨炔纳米带能带结构58-59
- 3.4 铁磁平行构型下的电导谱59-60
- 3.5 铁磁反平行构型下的电导谱60-63
- 3.6 隧穿磁阻63-67
- 3.7 自旋热电效应67-73
- 3.8 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7
- 第四章 类石墨烯结构的紧束缚模型及边缘无序导致的巨磁阻开关效应77-102
- 4.1 引言77-79
- 4.2 铁磁锯齿型类石墨烯纳米带紧束缚模型79-81
- 4.3 缺陷在0位置时的输运特性81-88
- 4.3.1 线性电导81-86
- 4.3.2 缺陷在0位置时的磁阻(magetoresistance,MR)86-87
- 4.3.3 石墨烯纳米带的紧束缚模型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拟结果对比87-88
- 4.4 缺陷在-1,-2,-3 位置时的电输运性质和热电效应88-93
- 4.4.1 偶数宽度纳米带88-91
- 4.4.2 奇数宽度纳米带91-93
- 4.5 解析结果93-98
- 4.6 结论98-99
- 参考文献99-102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102-105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102-103
- 5.2 展望103-105
- 创新性说明105-10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06-107
- 致谢107-10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小婧;赵梓俨;熊倬;陈梦露;王芳;周莹;;石墨烯-铋系氧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J];功能材料;2014年16期
2 冯华升,卞江,黎乐民;关于构造合理非正交定域轨道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3年05期
3 STOGSDILL Michael;KEIPERT Kristopher;宋杰;;计算化学在生物质气化研究中的应用(英文)[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3年01期
4 朱颖;王永欣;;石墨烯上吸附金原子团的电子结构性能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4年03期
5 万波;魏帆;金钟;;自洽场方法在Xeon Phi上的并行实现[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6 王广厚;;科学计算与物理、化学及材料科学[J];科学;2015年03期
7 何大方;吴健;刘战剑;沈丽明;汪怀远;暴宁钟;;面向应用的石墨烯制备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5年08期
8 周燕琴;魏金栋;王小美;倪红军;朱昱;;石墨烯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现状[J];现代化工;201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慧;金属掺杂TiO_2和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闵春刚;生物多色荧光的起源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肖波;纳米管反应机理和石墨烯分子设计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田传进;氢参与的两类重要分子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建党;第一性原理正电子寿命和能带计算及几种薄膜的慢正电子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陈国祥;GaN纳米管和纳米带的结构稳定性及其电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素华;蒽环类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刘玉真;掺杂In团簇和(TiO_2)_n团簇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宣;过渡金属掺杂Sn和Pb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灵娜;新型碳基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东贞;多元缩合生成新型巴比妥酸盐衍生物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邱明;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曼;掺杂LaAlO_3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萍;金表面上CO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赫丙玲;CO在高催化活性催化剂Cu-CeO_2(111)表面吸附与氧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珍;新型功能分子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对春;CO在部分过渡金属及氧化物表面吸附和反应的第一原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小村;8-羟基喹啉铝及其衍生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于丽丽;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双钛取代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储氢性能[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海晶;Graphene功能分子及自组装超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1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00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