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褐化机理及其控制
本文关键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褐化机理及其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红豆杉 细胞培养 褐化 糖代谢 总酚 黄酮 赤霉素
【摘要】: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珍贵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替代技术之一,并且该技术仍在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例如生产异源动物蛋白等。但是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产业化应用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褐化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和研究中,以及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放大过程中,是严重妨碍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植物细胞本身的特点及其培养环境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对其褐化机理仍然没有清楚地认识,褐化问题仍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因此,本论文以极易发生褐化、且具有应用前景的红豆杉细胞为典型实验材料,通过系统研究揭示植物细胞培养的褐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有效控制方法。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系统研究了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特征,并证明红豆杉细胞培养褐化现象属于生理的酶促褐化反应。表现在:褐化现象发生于红豆杉细胞培养的整个放大过程之中,并且该现象是在没有加热处理的常温培养状态下发生的;当培养基中只含蔗糖成分,并且是通过过滤除菌方式添加时,褐化现象仍然发生;硫代硫酸钠可通过抑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来控制褐化现象的发生;超生声处理模拟机械损伤可诱导提高红豆杉细胞培养褐化程度。 (2)证明可代谢碳源调控的酚类物质合成是引起红豆杉细胞培养酶促褐化的决定性因素。系统研究了细胞悬浮培养的环境因素(培养基成分、渗透压、流体剪切、溶氧、蔗糖浓度、碳源)和酶促褐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上述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褐化程度,但是培养液中蔗糖成分影响最大。当培养液中无蔗糖存在时,无褐化现象发生;当提高培养液中蔗糖浓度时,细胞总酚合成能力增强,导致褐化程度升高;并且在红豆杉细胞中超表达蔗糖代谢关键酶中性/碱性蔗糖转化酶(Neutral/alkaline invertase, NINV)基因同样可通过促进酚类物质合成提高褐化程度。此外,葡萄糖和果糖作为碳源同样可通过促进总酚合成导致褐化现象的发生,而非代谢糖如甘露醇和山梨醇作为碳源却不能导致褐化现象的发生。在培养液中含有可代谢碳源的前提下,渗透压和流体剪切主要通过对细胞造成损伤,促进细胞内酚类物质和PPO释放并相互接触,从而诱发酶促褐化反应的发生;提高培养液中溶氧水平,可通过促进总酚合成导致褐化程度升高。 (3)发现黄酮类物质是引起红豆杉细胞培养酶促褐化的主要酚类物质。主要证据为:通过对两种细胞系(严重褐化细胞系和非褐化细胞系)的比较分析,并且提取培养液中的褐色物质行紫外全波长扫描以及HPLC-MS/MS检测分析,证实黄酮类物质是引起酶促褐化反应的主要酚类物质,并推测杨梅素和槲皮素是参与该反应的具体黄酮类物质。赤霉素作为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黄酮物质的合成而阻止红豆杉细胞培养酶促褐化的发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通过研究赤霉素对红豆杉细胞转录组和黄酮代谢产物的影响,揭示了赤霉素阻止红豆杉细胞培养酶促褐化的机理。赤霉素处理虽然整体上提高了苯丙烷途径和黄酮合成途径的大部分基因的表达量,但是对苯丙烷途径的关键酶肉桂酸-4-Co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基因以及黄酮醇合成关键酶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 FLS)基因表达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最终抑制了总黄酮和黄酮醇物质(杨梅素和槲皮素)的合成,从而阻止了酶促褐化的发生。 (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概括、总结了红豆杉细胞培养酶促褐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可行有效的控制方法。①蔗糖流加培养:通过降低细胞培养初期蔗糖浓度降低酚类物质的合成,从而降低的褐化程度。②小细胞聚集体培养:小细胞聚集体可降低流体剪切对细胞的损伤而避免酶促褐化的发生,显著促进生物量的积累。③赤霉素应用培养:赤霉素可通过抑制黄酮物质的积累防止酶促褐化发生,并且对生物量积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2;TQ4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寰,商桂敏,元英进;酸胁迫作用下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的磁场生物学效应[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徐秋曼,元英进,程景胜,葛志强;稀土元素铈对红豆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J];稀土;2004年02期
3 马玺,马英,刘威,周东坡;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J];药物生物技术;2004年06期
4 元英进,胡国武,王传贵,景莹,周永洽,申泮文;镧、铈对红豆杉细胞生长及紫杉醇合成与释放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98年01期
5 余龙江,秦文敏,兰文智,金文闻;红豆杉细胞抗病反应的诱导及其与紫杉醇合成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6 甘烦远,郑光植,,彭丽萍;欧洲红豆杉细胞培养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6年03期
7 元英进,葛志强,王艳东,马振毅,胡宗定;铈诱导悬浮培养的东北红豆杉细胞发生凋亡[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4期
8 胡国武,元英进;硝酸铈对红豆杉细胞培养及紫杉醇合成的影响[J];稀土;2000年02期
9 葛志强;王莹;;Ce~(4+)对不同培养时期红豆杉细胞p-ERK-like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8年06期
10 葛志强,李景川,元英进,胡宗定;Ce~(4+)对悬浮培养南方红豆杉细胞DNA含量和PAL活性的影响[J];稀土;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长河;余龙江;刘幸福;胡道伟;梅兴国;刘凌;;低密度和条件培养对红豆杉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仇燕;王刚;;南方红豆杉细胞紫杉醇代谢调节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艳山;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褐化机理及其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宋广浩;中国红豆杉细胞紫杉烷羟化和酰化产物形成规律及其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韩培培;剪切力作用下红豆杉细胞机械信号转导和代谢适应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丽琴;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的分子调控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杨松;铈诱导子强化红豆杉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信号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仇燕;南方红豆杉细胞紫杉醇代谢调节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欣;铵离子对中国红豆杉细胞中紫杉烷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雪青;红豆杉细胞对紫杉醇防御响应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程景胜;固定化微环境中红豆杉细胞MAPK信号转导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钟成;鼓泡塔生物反应器中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的防御应答[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琳玲;蛋白质组学研究脉冲电场诱导对中国红豆杉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文娟;红豆杉细胞系种质保存及遗传变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陆姝欢;脂质组学研究两种红豆杉细胞磷脂代谢的差异[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李丽琴;高产红豆杉细胞系的建立与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夏娟;影响红豆杉细胞系稳定生产紫杉醇的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郭玉婷;寡聚半乳糖醛酸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紫杉醇生物合成的诱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李晓丽;DNA甲基化调控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合成机理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莹;悬浮培养不同时期的红豆杉细胞对诱导子应答差异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叶红;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于小青;红豆杉细胞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转基因细胞株ORCA3、MET1-RNAi基因表达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8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2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