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核糖核酸酶1和5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核糖核酸酶1和5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血管生成素 斑马鱼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 ZF-RNase-1 ZF-RNase-5 卵黄延伸体 血管新生
【摘要】:斑马鱼(zebrafish, Danio rerio)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RNase A superfamily)由Elio Pizzo等于200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成员一共有5名,分别被命名为zebrafish RNase1/2/3/4/5(ZF-RNase-1/2/3/4/5)。作为人类血管生成素(human angiogenin, hANG)的同源基因,它们与hANG在蛋白质晶体结构和细胞水平功能学方面有相当高的相似程度。考虑到小鼠体内存在6个hANG同源基因和3个假基因,进行hANG功能学研究较为复杂,我们拟用斑马鱼作为体内功能研究的动物模型。为此,本论文在初略探明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ZF-RNases表达情况的基础上,对2个在该时期显著表达的成员——ZF-RNase-1和5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构建了两者的时空表达模式,还探索了它们在该时期的体内生物学功能。 首先,我们从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整胚的cDNA中克隆得到ZF-RNases的表达序列(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利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CR, semi-quantitative RT-PCR)的方法明确了5名成员中仅ZF-RNase-1/3/5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显著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研究了ZF-RNase-1/3/5在受精后0-72小时的时间表达谱。结果显示,ZF-RNase-1在该时期的表达丰度极低,仅在受精后24小时被特异性上调;ZF-RNase-3/5在该时期的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渐上升,提示ZF-RNase-1/3/5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可能扮演不同角色,且ZF-RNase-1很可能仅参与调控受精后24小时这一时间点的特定发育学过程。鉴于已报道的ZF-RNase-3在蛋白质晶体结构和体外功能方面与hANG差异比较明显,而在我们的初步探索中亦未发现其明显的体内功能(详见讨论6.1),我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到ZF-RNase-1和5上。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结果显示,ZF-RNase-1mRNA主要分布于原初脑和躯干腹侧;ZF-RNase-5mRNA除了分布于以上组织区域外,还分布于卵黄囊四周。已知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躯干腹侧是主要血管——背主动脉(dorsal aorta, DA)和后主静脉(posterior cardinal vein, PCV)所在的位置。因此,我们的结果明显提示这两个ANG同源基因可能参与对斑马鱼血管系统发育的调控,而ZF-RNase-5还可能与卵黄组织的形成或功能息息相关。为深入研究其功能,我们利用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获得了ZF-RNase-1/5的全长cDNA。测序结果显示,相比于NCBI数据库中的对应序列,本论文得到的ZF-RNase-1的cDNA缺失了整段信号肽序列,而ZF-RNase-5cDNA的5’UTR不仅在-1至-104位的序列一致性仅为46%,还在-104位之前多出约170个碱基,提示虽然ZF-RNase-1被归为斑马鱼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但它可能并非作为传统认为的分泌蛋白来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能在斑马鱼胚胎中特异性下调特定基因表达的常用工具—-Morpholinos (Morpholino phosphorodiamidate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MOs)下调ZF-RNase-1/5的表达水平,期望通过对表达下调后的胚胎所表现出的缺陷表型研究,初步揭示它们在胚胎发育早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中所行使的功能。 首先,我们利用可实时观察和研究斑马鱼血管新生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g(flil:EGFP)y1来探索ZF-RNase-1在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中的功能。我们将特异性靶向ZF-RNase-1的MOs注射入该转基因斑马鱼的单细胞期受精卵的卵黄中,观察并记录受精后2天以内的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显示,ZF-RNase-1的MOs导致胚胎在受精后36小时表现显著的体节间血管(intersegmental vessel, ISV)缺陷,即ISV未延伸至背侧顶端并形成背侧纵向吻合血管(dorsal longitudinal anastomotic vessel, DLAV);该表型能够通过补入体外转录的ZF-RNase-1mRNA部分挽救。当我们仅注射ZF-RNase-1mRNA进行过表达时,胚胎表现出显著的ISV异位生长现象,即ISV延伸至水平肌隔之上、尚未至背侧顶端即提前分支,但最终却在背侧顶端形成正常的DLAV。进一步研究表明,ZF-RNase-1表达水平的改变导致了促血管新生的VEGF信号在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分子——kdrl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 like, VEGFR2)表达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抑制血管异位生长的Notch信号的配体分子——delta like ligand4(dll4)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ZF-RNase-1通过VEGF信号通路促进了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过程中ISV的生长。 然后,我们研究了ZF-RNase-5在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及其卵黄延伸体形成和形态维持上的作用。在Tg(fli1:EGFP)y1转基因斑马鱼中下调ZF-RNase-5的表达后,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中的ISV萌芽受到抑制;该表型能够通过补入体外转录的ZF-RNase-5mRNA显著挽救。此外,这些胚胎还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卵黄延伸体的缺陷。卵黄延伸体是从胚胎靠近头部的球形卵黄囊向尾部延伸而形成的圆柱形腹侧组织,主要为发育早期的胚胎躯干部提供营养物质。为更直接地研究上述卵黄延伸体的缺陷表型,我们将特异性靶向ZF-RNase-5的MOs注射入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单细胞期受精卵的卵黄中,导致在受精后2-5天胚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显著降低,提示ZF-RNase-5对早期胚胎发育是重要和必要的。在受精后24小时,这些胚胎依然表现出严重的卵黄延伸体缺陷,即卵黄延伸体显著缩小甚至完全缺失;该表型亦能够通过补入体外转录的ZF-RNase-5mRNA部分挽救。进一步,我们通过TUNEL实验发现下调ZF-RNase-5的表达诱导了胚胎卵黄合胞体层中特异性的DNA损伤。以上结果提示,ZF-RNase-5在卵黄延伸体的形成、维持及躯干间的营养物质运输和代谢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在检测到抑制ZF-RNase-5的表达显著上调胚胎体内与DNA损伤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p53蛋白水平并激活下游基因p21和Bax表达的基础上,我们利用p53基因操作和tp53基因DNA结合域突变的转基因斑马鱼tp53M214K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当共注射特异性靶向ZF-RNase-5和p53的MOs后,上述卵黄延伸体的缺陷被显著地部分挽救;抑制tp53M214K中ZF-RNase-5的表达未引起上述卵黄延伸体的缺陷。以上结果表明,下调ZF-RNase-5的表达不仅抑制了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中ISV的萌芽,而且显著上调了p53的蛋白水平,激活了p53信号通路,诱导了该时期卵黄合胞体层中特异性的DNA损伤,从而引起了严重的卵黄延伸体缺陷。 据最新报道,在人类胎盘发育过程中hANG不仅在蜕膜期的腺上皮细胞、母源血管细胞、巨噬细胞中显著表达,还可由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绒毛滋养层(extravillous and villous cytotrophoblasts)细胞分泌。本论文结果证明ZF-RNase-5在卵黄组织(亦被称为假胎盘,与人类胎盘的主要功能相似)中高表达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hANG可能参与调控了人类胎盘正常形态或功能的维持。 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不仅构建了hANG的同源基因——斑马鱼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员ZF-RNase-1和ZF-RNase-5在胚胎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谱,完成了其cDNA全长的测定,还初步揭示了它们在该时期的体内生物学功能。其中,ZF-RNase-1通过VEGF信号通路促进了血管新生中ISV的生长;ZF-RNase-5不仅与血管新生中的ISV萌芽相关,而且通过p53信号通路调控卵黄延伸体形态的维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ANG在体内的生物学功能与血管新生和胚胎发育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5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云;刘玲;曹坤峰;王多德;王薇;许浩;;宫内感染对早产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07期
2 薛小宁;崔继秀;张元平;;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05期
3 杨太成,冼江,杨传红,刘佳,夏冰,王捷,赖晃文,郑文岭;抗rhAN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J];广东医学;2003年08期
4 何振辉;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抗肿瘤血管生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1期
5 李茶果;肖践明;;急性心肌梗死多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2013年05期
6 舒静;田文琳;李林;刘玉林;陈俊霞;;下调血管生成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4期
7 肖诗艺;王莉;陈仁典;吴进;张越骊;何莉;;Slit3/Robo4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J];国际眼科杂志;2014年07期
8 Carlotta Montagnoli;Larciprete Giovanni;;Preeclampsia: Definitions, screening tool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in the supersonic era[J];Worl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4年03期
9 翁丹;尹国武;朱晓明;;血管生成素与妊娠[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年02期
10 何海燕;陈子林;;康柏西普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J];国际眼科杂志;201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立瑾;田利源;李秀丽;汪莉;王玉民;陈树林;;小鼠附睾分泌蛋白Fam12b的原核表达纯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春华;血管生成素特异microRNAs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2 赵佳;血管生成素负调节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机制及对肿瘤细胞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学农;大肠癌HGF/SF-met信号通路转录诱导基因表达谱及阻断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赵志成;肝癌血管生成机理探讨及EGCG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邓辉;光化学疗法、全反式维甲酸及当归的体外抗血管新生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英辉;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宋金娜;血管生成素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及对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钱志远;组织微阵列技术在SV40与人胶质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5年
9 曹建国;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治疗肿瘤主要药效学及信号蛋白磷酸化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曾涛;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病理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春水;法舒地尔对VEGF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曲来强;HIF-1和SDF-1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3 许丹;消癌平注射液及其与奥沙利铂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抗肝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杨梅;江豚核基因内元的遗传变异及鲸类RNASE1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建敏;血管生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6 阮永乐;大鼠到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学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莹;胎盘血管疾病患者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唐丽君;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在高氧致新生大鼠新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廖永强;CD105与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02年
10 陈瑜;Angiogenin表达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67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6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