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线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12:21

  本文关键词: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线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X射线 准分子 电荷态效应 可见光 经典过垒模型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测量高电荷态离子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光发射。通过该测量可获得离子-材料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因此,选择合适的离子和靶材料,则可模拟空间中光发射,进而推断太空中光产生机制,并为天体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等提供重要研究数据。本论文实验首先测量了1500-3500 keV不同电荷态Xeq+(q=12、15、17、19、21、23、26、29)离子与Zn靶相互作用过程中X射线的发射。实验中,同时观察到了特征X射线和非特征X射线的发射。当入射离子电荷态小于29时,实验中主要观察到了束流离子的特征X射线(Ll、Lα、Lβ1、Lβ2和Lγ)、辐射俄歇效应峰以及来自瞬态准分子的M壳层分子轨道X射线带。特征X射线的产生截面(σcha)、分子轨道X射线的产生截面(σMO)以及两者之间的比值(σcha/σMO)都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特征X射线和分子轨道X射线的产生具有相互竞争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两者共享Zn 2p空位。随着电荷态的变化,特征X射线、辐射俄歇效应峰以及准分子轨道X射线的截面均没有太大变化。另外,实验中还发现,分子轨道X射线的半高宽在0.9-1.32 keV能量范围内,且随入射速度的平方根成线性变化。当入射离子电荷态为29时,与分子轨道X射线能量范围相同的区域内,出现了几条新的“分裂”谱。这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这一现象。本论文分析表明,当入射离子电荷态为29时,其有效跃迁范围的缩小导致了这一现象。其次,测量了Cu9+离子与Zn靶的相互作用,在该碰撞中,同时测到了束流离子和靶原子的K壳层特征X射线线。两者的同时出现给出了K壳层空位在碰撞体之间分配的实验证据。通过总实验电离截面与不同理论截面的对比,得到了初始K壳层空位的形成机制。最后,通过测量410 keV Xeq+(q=10、13、15、17、21)离子与Al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射的可见光,进一步认识了低能高电荷态离子自身与靶材的相互响应过程。实验中,在300-500 nm波长范围内,测量到了包括靶原子退激和中性化Xe+离子谱线在内的七条光谱。此外,还发现光谱强度随着电荷态的增加而增加。分析表明,在电荷态小于临界电荷态时,实验结果符合逐次经典过垒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56;O43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敖庆,江元生;分子轨道的图形理论——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和系数问题[J];中国科学;1977年03期

2 赵洪刚,陈连山,何锺林,常棉;分子轨道图形对称约化的象图法[J];科学通报;1980年09期

3 树华;用激光观察分子轨道[J];物理;2005年01期

4 吉林大学化学系量子化学组;分子轨道的图形理论[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1期

5 曹小平;对称性与分子轨道[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6 张乾二;分子轨道几何剖析——Ⅱ.分子轨道“碎片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7 由石;;《分子轨道的图形理论》一文中一个公式的另一推导[J];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8 张乾二,林连堂,王南钦,赖善桃;多面体分子轨道的理论方法——Ⅲ、结构多面体骨架的成键分子轨道[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9 刘范;分子轨道的类型、特点和图形[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张见周;;直链、单环多烯烃分子轨道的求解[J];曲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钰峰;单旭;陈向军;;2-氟乙醇分子轨道电子密度分布的理论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唐明生;朱艳艳;仝艳;刘莉丽;周利艳;;Mathcad软件在化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颖;刘跃;王丽丽;;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教育[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李伟;黎书华;;大分子的Hartree-Fock计算的局域分子轨道组装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悦;庄友谊;张建华;池贤兴;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Ru(1010)表面上正己烷分子轨道的对称性[A];第四届华东真空科技学术交流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晨阳;大体系局域分子轨道及其在激发态计算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2 郭义盼;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中特征及非特征X射线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祝晓松;强场分子轨道结构探测与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郭阳;大体系局域分子轨道的线性标度算法[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陈保国;中子捕获疗法中几类硼携带药剂结构特性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周欣;d~8配合物激发态性质与金属间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莹;分子及团簇的键、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邹陆一;多功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矫玉秋;几种典型的Au(I)-共扼体系配合物发光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娇;铝及铝氧化物团簇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采懿;二十面体[TM_(13)@Bi_(20)]~-(TM=3d、4d)超原子团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帅;不同取代基对磷光Ir(Ⅲ)配合物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钟汉婷;钾铬砷体系分子轨道超导电性[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安丽荣;氧钒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其量化计算[D];西北大学;2004年

5 徐淑宏;碳,硼—氮团簇成键特性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翻霞;含硫小分子自由基多参考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胡波;电致发光材料Cu~I配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的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大雄;分子轨道下3d~2(V~(3+))离子哈密顿矩阵公式及在半磁半导体ZnS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庆;铂配合物的DFT和DV-Xa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王文峰;甲基铜及其阴阳离子激发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70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70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