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23:04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水稻 产量 农业气象灾害 四川


【摘要】: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备受社会及研究者的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稻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四川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本文基于四川稻区气象台站1961-2014年的气象资料和1981-2012年各县的水稻生产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四川水稻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各县单一气候因子及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水稻生育期内干旱及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开展了水稻气象灾害灾损评估工作。其主要结论如下:(1)1961-2014年,水稻生长季内热量资源呈升高趋势;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空间分布总体呈南低、北高的特征;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呈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点。各生育期总辐射量呈下降的趋势,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生育期的分布一致。水稻生长季内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在全生育期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参考作物蒸散量、需水量在各生育期内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缺水量略有上升。(2)1981-2012年,气温、降水量、辐射量、日较差的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和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假如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升高1℃、降水量下降100mm、辐射量下降100MJ/m2,四川水稻产量将随之发生改变,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的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面积最大,占总种植面积的7.05%,产量的变化在-6.82~5.74%之间,呈负效应的区域占6.95%,辐射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次之,降水量最小;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研究区域内日较差升高1℃对移栽到孕穗期水稻产量显著影响及负影响的面积均最大,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10.83%和10.52%。整个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显著影响的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47.6%,产量变化为-11.77-24.55%;约20.3%的种植面积上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呈负影响,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盆地的南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研究区域内平均温度作为主要贡献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而辐射量作为主要因子对水稻产量的负效应最大。(3)1961—2014年,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高温热害的总站数和发生轻度、中度高温热害的站数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灌浆结实期发生高温热害的总站数呈增加的趋势,发生轻度高温热害的站数呈减小的趋势,发生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的站数呈增加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各等级的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的周期震荡规律。抽穗扬花期的轻度、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和总次数均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灌浆结实期的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和总次数均呈东部高,西部及南部低的分布特征。(4)1961—2014年,孕穗抽穗期发生干旱的总站数和发生重早、特旱的站数呈增多的趋势;抽穗到成熟期发生干旱的总站数和发生轻旱的站数呈略有减少的趋势,重旱和中旱的站数呈增多的趋势。水稻孕穗到抽穗期和抽穗到成熟期各等级的干旱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的周期震荡规律。孕穗到抽穗期的总干旱及各等级干旱次数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抽穗到成熟期呈盆地的东部高、西部低,川西南的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征。水稻孕穗到抽穗期的干旱风险整体呈盆地的北部高、南部低,川西南的北部和南低的分布特征;水稻抽穗到成熟期的干旱风险整体呈盆地的东北高、西南低,川西南的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征。(5)1961—2014年,水稻歉年平均减产率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绵阳市、广元的苍溪县以及凉山的美姑县。歉年减产率5%的风险概率整体呈中部大,两头小的分布特征;水稻减产综合风险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广元、泸州、宜宾;低风险区分布比较分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S162.53;S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成军;;水稻高产育苗技术试验示范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2 叶文玲;徐晓燕;;水稻对砷的吸收及代谢机制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2年02期

3 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李志鹏;吴文斌;杨鹏;游良;唐华俊;;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3年05期

4 项月琴,田国良;遥感估算水稻产量——Ⅰ.产量与辐射截获量间关系的研究[J];环境遥感;1988年04期

5 张宇,王馥棠;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6 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年04期

7 龚子同;陈鸿昭;袁大刚;赵玉国;吴运金;张甘霖;;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J];科学通报;2007年05期

8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史文娇;;1981-2009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4期

9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史文娇;;江苏省水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县级和站点尺度[J];资源科学;2013年05期

10 齐志;;抗寒的云南高原水稻[J];植物学杂志;197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志;;浅议水稻种植对均衡计算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姚凤梅;张佳华;;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郑红;张桂华;潘华盛;;水热条件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玉蓉;肖友伦;杨娟;邹丽芳;赵静雅;邹华松;陈功友;;水稻条斑病菌hrpX基因调控hpa1基因的表达[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红蕊;刘赫男;;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肖友伦;向勇;刘之洋;陈功友;;水稻条斑病细菌hrp基因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谭谈;吴昊;;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9 徐化学;李绍清;朱英国;;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在水稻骨干亲本的等位性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陈艳英;游扬声;罗孳孳;唐余学;范莉;;基于MODIS重庆市水稻动态估产模型的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天颖;抗水稻“癌症”基因成功克隆[N];科技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特约通讯员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四川日报;2006年

4 于晓峰;后旗:水稻之乡延伸产业链[N];通辽日报;2007年

5 王志立邋安汝成 李启华;顺河乡5000亩水稻丰收在望[N];商丘日报;2007年

6 刘峰邋刘文博 记者 高大伟;镇赉水稻获大丰收[N];吉林日报;2007年

7 中国贸促会驻澳大利亚代表处供稿;专家警告亚洲水稻种植出现危机[N];中国贸易报;2004年

8 朱 澳;亚洲水稻种植业出现危机[N];中国质量报;2004年

9 YMG记者 申吉忠 通讯员 范勇 夏芳芳;海阳三千亩水稻开割[N];烟台日报;2009年

10 董玉铭 张君实;北林高台育秧大棚令农民增收[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娟;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徐新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和玉米推荐施肥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黎光泉(Le Quang Tuyen);两个水稻品种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庞艳梅;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李华;水稻钾高效营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罗金燕;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风险分析、鉴定检测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万明国;源于水稻的链霉菌菌株F-1的鉴定及其防病潜力和防病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杜振国;三种水稻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的鉴定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林贤文;水稻抗螟虫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与验证[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贾莉萌;水稻抗纹枯病资源的筛选及相关数量性状位点定位[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佳第;水稻中砷的赋存形态和转运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周燕芳;基于作物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雪;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的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晶;基于减排潜力与成本的湖北省水稻低碳种植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倪萍;基于C波段雷达遥感数据的水稻FPAR反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巍;东北地区粳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分化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抗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任淑娟;黑龙江垦区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程倩;南四湖区优化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吕晓晓;超大颗粒包膜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黄振国;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72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72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